前5G时代超密组网方案研究与实践
2018-10-17仇勇孙正辉郑康袁宇恒宋啸天
仇勇 孙正辉 郑康 袁宇恒 宋啸天
1.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2.镇江市审计局
0 引言
现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大量讨论5G中毫米波技术和超密组网等技术趋势和解决方案,而在前5G时代,当前热点区域4G网络容量已趋于饱和,如演唱会、体育赛事、大型活动等人群密集场景,用户在小范围密集出现,且终端使用频繁,容量压力巨大,提升4G网络下高用户密度时的网络容量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增加容量的几个可选方案如下:
一是增加频谱利用率。通过更高阶调制方式使无线电波的幅度和相位发生更多变化,产生载波更多不同状态传递更多信息量。但在无线环境下,复杂调制方式容易导致数据传输误码率更高,解决方式复杂。
二是增加频谱带宽。相对于提高频谱利用率,增加带宽的方法更加简单。但是目前4G频段都在3GHz以下,能用带宽有限,并且频段由国家分配,无法不限量增加,扩容前景不足。
三是实现超密组网。通过在同一片区域内增加4G小区数量,将用户划分在不同小区上承载,提高单位面积容量密度,从而实现容量增加。这是目前最快速便捷可行的容量提升方案。
超密组网的主要问题是站址选择和干扰协调。目前普遍的思路是通过增加站址、更多小站、减小站间距的方式实现超密组网,但超密组网需要站址更接近用户,天面高度适中,而公众往往过度担忧辐射问题,使得合适站址的选择越来越困难,对小型化隐蔽化的要求越来越高。
同时,站点密集化带来的小区间干扰协调问题增加。密集小区会导致重叠覆盖增加,小区边缘覆盖质量劣化,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小区间干扰问题,超密组网带来的容量增益就会下降。
1 超密组网方案设计
为解决超密组网存在的站址协调和小区间干扰的问题,考虑到多波束天线在同天线点位增加覆盖扇区的能力以及CRAN技术中小区协同的特性,本文建议从多波束天线的使用和CRAN技术使用上研究解决方案。
1.1 基于多波束天线技术的超密组网方案
1.1.1 多波束天线
传统的单扇区容量提升方案是在同一扇区上叠加更多载波,扩容能力有限,而多波束天线(又称劈裂天线)则是将一片区域划分为不同扇区,利用多波束天线覆盖精确化控制,波束之间良好的隔离度,切换边界减小,有利于提升用户感知和增加容量。
图1 不同扇区容量提升方案
多波束天线主要分为三类:
无源多波束天线:反射面、透镜类(准光类)、矩阵类(传输线电路类);
多波束相控阵天线:射频相控、中频相控、本振相控;
数字域多波束天线:数字多波束。
其中,民用通信领域主要是无源多波束天线,其中透镜类实现难度大但效果好波束更多,如美国总统就职典礼使用透镜结构的多波束天线,可在原先一个扇区内形成18个小区,可大幅提升覆盖面积上的吞吐量。该天线产品体积约为普通8天线的100倍,重量约为普通8天线的10倍。
图2 透镜天线实物图和与原理图
而采用矩阵类多波束天线,相对来说波束间隔较小重叠较大,但工艺实现简单,造价更低,更适合在民用通信领域规模使用。以下主要介绍此类多波束天线。
1.1.2 多波束天线原理
矩阵类(传输线电路类)多波束天线,主要是通过巴特勒矩阵实现。
基站天线阵列是由若干个辐射单元以各种组合形式(直线、圆环、三角和平面阵列)在空间上排列组成的天线系统,在基站天线中,决定天线阵列辐射方向图的主要因素有:阵列单元数目、阵列单元排阵方式、阵列单元间距,以及每个阵列单元馈电的幅度和相位。多波束天线的Butler矩阵赋形原理与常规电调天线赋形原理相同,只不过给了每个阵列单元水平面幅相加权。多波束阵列的每个阵列单元幅度和相位是二维结构,既有垂直面的一列的单元之间幅度和相位加权,实现常规的电调下倾角;还有水平面的列与列单元之间水平面幅度与相位差,实现水平面波束的合成与指向偏转。换句话说,在这时,Butler矩阵充当了水平面的一个具有赋形功能的移相器作用。
以五波束天线为例说明其实现原理。
图3 五波束天线馈电网络巴特勒矩阵
五波束天线馈电网络的巴特勒矩阵分为两级,第一级巴特勒由两个3dB电桥和一分二功分器组成,第二级巴特勒由两块3×3巴特勒矩阵组成。五波束天线馈电网络巴特勒矩阵不同波束输入端口互相隔离,具有极高的隔离度,从5个不同的巴特勒输入端口输入射频信号,6个输出端口会产生不水平列不同相位差的信号,然后接入到天线阵列中,从而在水平面形成五个不同指向方向的波束。
1.1.3 多波束天线超密组网方案及技术优势
在站址选择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利用现有站址资源,快速增加容量,可以选择多波束天线进行超密组网。
多波束天线在应对超密组网方面具备以下优势:
窄波束更深覆盖:一个扇区从一般65度水平波瓣变成更窄波瓣,功率谱密度增加,边缘信号增强,从而实现更好深度覆盖。
新技术更大隔离:通过巴特勒矩阵,实现了多个波束间的信号的幅度和相位调制,隔离度够好,波束间重叠覆盖小,从而保证了波束间的干扰可控。
多扇区更多小区:由于波束间具备了更好的隔离度,可以同频组网,同时在每个波束上可以开启多个载波小区(例如TDD-D1/D1/D3),可以实现更大容量,理论上单D频段五波束天线可以支持单天线15个载波小区开启。
施工快更低成本:在不新增站点情况下,利旧现有站址资源,更换多波束天线,可以实现快速、低成本扩容。
1.2 基于CRAN技术的超密组网方案
1.2.1 CRAN技术
随着站点密度逐步增加,新站型带来的立体组网越来越难,传统大区域分层的无线网络建设方式弊端明显:基站数量快速增加,标准站址的获取越来越困难;大量小站、拉远站需要灵活接入网络,对管道、光缆纤芯资源消耗大,接入效率低;核心地带站间距缩小,重叠覆盖度急剧上升;底层网与宏站覆盖带来的干扰逐渐增加,容易导致覆盖好速率差;基站基带资源独立划分且分散使用,不能统筹调度,设备能耗大、基带资源利用率低、扩容投入大、频率资源无法协同,CAPEX/OPEX逐年增加。
CRAN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CRAN组网方案在不同基站的小区之间建立业务协同关系,将基站内部小区间的业务协同,扩展到基站之间,从而扩大了协同的范围,提升网络性能,改善用户体验。
图4 CRAN组网方案在不同基站的小区之间建立的业务协同关系
(1)“0”切换
高铁场景或密集城区内快速移动引起小区间频繁切换,通过CRAN方案实现小区合并有效控制切换,降低掉话率。
(2)“0”干扰
密集城区站点过密引起严重的小区间干扰,小区边缘用户体验差,CRAN方案实现跨站小区间信号联合接收和信号联合功控调度,降低小区间干扰,提升小区边缘用户体验。
(3)CA Everywhere
站内CA由于高低频覆盖半径不同, 存在CA覆盖盲区,CRAN方案实现站间联合CA,补齐站内载波聚合盲区,实现CA无处不在的用户体验。
1.2.2 CRAN超密组网方案及技术优势
图5 CRAN网络架构:集中(Centralization)+协同(Coordination)
通过BBU集中放置,并在其间配置高速交换单元,开启CRAN特性功能,支持小区间协同。
(1)基于BBU协作的站间SFN/ASFN
SFN(Single Frequency NetworK)主要应用于室外覆盖场景、室内覆盖场景、室内和室外联合覆盖场景,也可以应用于高速铁路覆盖场景。基本原理是将多个RRU合并为一个SFN小区, 与合并前的非SFN小区相比,在SFN小区内,各RRU之间的下行控制信道和PDSCH都没有了干扰,反而可以通过下行联合发送获得一定的增益,同时提升了物理小区边缘用户的SINR。
(2)基于BBU协作的上行联合接收(UL CoMP)
UL CoMP采用了多点联合接收(JR:Joint Reception)方案,其基本原理为:利用相邻小区的天线对某一个用户的发送信号进行联合接收,获得多天线的信号合并增益或干扰抑制增益。UL CoMP可以提升小区边缘用户上行吞吐率,也可以提升小区上行的平均吞吐率。对数据业务用户而言,UL CoMP使上行MCS升高,缩短数据业务传输时长;对语音业务用户而言,UL CoMP使上行MCS升高,在极远点降低误码率,减小VoIP丢包率和时延,提升语音质量,VoIP用户满意率提升。
(3)基于协调调度的功率控制(CSPC)
CSPC是一种在时域和频域上对小区的发射功率进行协调的特性,结合调度和功率控制技术用于降低小区间干扰。适用的场景是网络业务量上升后,PRB(Physical Resource BlocK)利用率较高且站间距较小的LTE网络。CSPC特性开通后,基站根据接收到的小区功率配置结果对下行发射功率进行调整,每个小区将获得本小区和邻区在相同时频资源上的发射功率配置,及时更新边缘UE调度的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从而提升用户的频谱效率。
(4)基于BBU互联的载波聚合(inter-site CA)
为了能够在基站间实现载波聚合,需要运用跨站载波聚合技术,以实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运营商的离散频谱资源(尤其是Refarming之后)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实现载波聚合无缝覆盖,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超密组网带来的小区间干扰问题,利用CRAN技术的集中布放、干扰协调等特点可以解决,所以CARN技术是超密组网的一个应用方案。
2 现网实践
作者在江苏省内已经开展相关研究与应用,验证了相关技术方案落地后的效果。
2.1 多波束天线超密组网实践
为验证多波束天线的大容量场景的使用效果,在江苏省苏州市、徐州市和镇江市对体育活动、高校等场景进行了验证,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1.1 苏州张家港马拉松保障
(1)基本情况介绍
2017年张家港国际马拉松赛起终点设在张家港世纪广场,为保障起点处的用户网络感知,我们在游泳馆基站(120.537,31.8801)试点了五波束天线。
(2)覆盖性能测试结果
站点开通后,通过对道路、广场测试,根据切换带验证5波束天线覆盖各波瓣方位角,增益效果。
图6 增益效果
小结:
覆盖:测试人民路及世纪广场覆盖较好,整体RSRP在-70至-98dbm。
SINR:整体SINR值在15至28,切换时降至10左右。
下载速率:整体下载速率在50-80Mbps,峰值可达100Mbps。
(3)旁瓣抑制效果验证
统计筛选条件:邻区个数≥3,RSRP差值<6db;
如图7所示,标红的为重叠覆盖区域,绿色区域为其它波瓣干扰抑制效果较好。
(4)高话务场景保障效果验证
据官方统计,本次张家港国际马拉松赛涉及人员3-4万人(其中1.2万参赛),赛事期间FDD波束天线(分小区)对比TDD(TOP5)按时段流量、用户数统计,从流量来看:FDD上行流量明显高于TDD;下行承载相同用户,FDD吸收流量也高于TDD,当承载用户数为100 左右时,FDD∶TDD(流量)=2∶1;当承载用户数≥200时,FDD∶TDD(流量)=3∶1左右。
赛事期间FDD(5波束)吸收流量205.52GB,占比30.59%,通信车吸收流量138.59GB,占比20.63%,现网TDD吸收流量327.78GB,占比48.79%。可见FDD五波束天线和通信车吸收了超过一半的业务量,同时5个FDD小区吸收的业务超过通信车的10个小区吸收的业务,整体吸收效果优于通信车。
图7 重叠覆盖区域以及其它波瓣干扰抑制效果较好的区域
2.1.2 小结
上述案例说明,在大业务量场景下的超密组网,可以通过多波束天线的使用来实现,能够保持小区间良好的隔离度,各个波束覆盖和吸收业务情况良好。
2.2 CRAN超密组网现网应用
2.2.1 南京高校应用
前期对南京进行了CRAN整体规划,目前主要完成部分高校区域的调整。第一批已完成20个区域,平均聚合8个物理站,MR重叠覆盖度17%,干扰小区占比11%,经过测试和统计验证,该方案(见图8)实现了容量提升。
图8 某站点实施改造方案
(1)CRAN能实现站间载波聚合,提高客户体验
在4G覆盖较好的地点,站间载波聚合的下载速率平均增益能够达到95%左右。
在4G覆盖较差的地点,站间载波聚合的下载速率平均增益为83%左右。
图9 站间下行载波聚合测试
开启站间载波聚合后,比仅开启站内载波聚合时,用户进入载波聚合状态的比例增加了20个百分点以上。
开启站间载波聚合后,比仅开启站内载波聚合时,用户的平均下载速率提升了2Mbps。
图10 道路拉网测试对比
基于C-RAN的站间载波聚合的性能已接近于站内载波聚合,支持D频段内及F+D频段间的聚合。
站间载波聚合能力使用户进入载波聚合状态的比例显著增加,用户速率提升。
(2)CRAN能实现站间干扰抑制,降低干扰
小区边缘用户平均下行速率由8.5Mbps提高到11.2Mbps,平均增益32%,最大增益达到207%。
用户下行速率在5Mbps以上的采样点明显增多。
平均编码调制等级(MCS)由9.7提高至11.5。
图11 站间下行CoMP效果
图12 关闭后边缘用户速率下降
小区上行边缘用户平均上行速率由254Kbps提高到402Kbps,平均增益59%,最大增益107%。用户上行速率在1~5Mbps的采样点明显增多。小区上行吞吐率平均增益4.1%。
图13 站间上行CoMP效果
图14 开启后边缘用户速率提升
2.2.2 小结
CRAN技术的部署,可以实现小区间载波聚合,提高用户体验,可以实现小区间干扰协同,降低干扰,提高整体容量,有效应对超密组网情况下小区间重叠覆盖和同频干扰。
3 结论
前5G时代,随着4G网络的不断完善,各种新兴业务的发展,对网络容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超密组网是运营商必须采取的措施之一;而应对由此带来的站址难选、成本高企以及重叠覆盖、站间干扰,应用多波束天线和CRAN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难题。这两种方案可以用于应对高校、高端CBD、演唱会、体育赛事、广场等超高话务和大型活动场景。江苏移动在此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和应用,希望能够对行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探索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