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产业发展不充分与农业科技创新补齐机制研究⋆
2018-10-17龙云安陈国庆王辉艳
◎龙云安 陈国庆⋆ 王辉艳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这也体现出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国作为拥有9亿多农民的农业大国,农业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得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的经济基础分析可知,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要是由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的。
Heang等(2015)以中国的案例形式研究了网络营销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情况,中国农民将农业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进行销售过程中,出现众多的中间商压榨生产商,导致农民的利润水平很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研究了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营销来帮助农业生产者提高利润水平[1]。Mazur(2013)以乌克兰农业产业化发展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财税杠杆作用对农业产业化的作用机制,揭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农业产业化利用税收的途径。并认为,财政和经济机制的税收利用必须成为促进稳定质量增长和优化农产品成本的市场手段。在当前形势下,为了克服危机,必须保持农业产业的税收优惠。但是,它必须具有区别性特征,首先是具有降低农业能源产出率的刺激功能[2]。Qiao P等(2010)认为影响农业产业集群的主要因素成为农业产业集群的重要研究方向,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政府产业政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化程度和农业投资市场化程度[3]。
王智伟等(2017)认为农业产业新兴技术革命对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这些新兴技术的重点领域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微生物技术等,这些技术已经能够对农业产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根据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的机遇和面临的一些挑战,提出了以下四种农业发展模式: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动模式、生态及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城郊都市农业发展模式、以出口为主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最后,为我国新型农业产业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4]。刘瑶等(2016)认为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化也随之产生,针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同时也正在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对我国农业产业化深度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5]。戴孝悌(2015)认为我国农业产业总体上仍然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并从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入手,构建农业产业发展概念模型,揭示出农业产业的发展本质就是产业链的发展,最后,为中国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6]。李国英(2015)指出尽管我国制定了多项政策来促进农业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仍然较低,严重落后于工业发展,并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中出现的多种矛盾,提出以农业互联网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的全面改造[7]。
综上所述,对于农业产业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鲜有文献是针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不充分问题,并站在农业科技创新机制设计视角去研究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问题。因此,本研究结合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不充分的现状和问题,重点研究基于农业产业发展不充分的农业科技创新补齐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基于农业产业发展不充分的农业科技创新补齐机制
上述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不充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现分析基于农业产业发展不充分的农业科技创新补齐机制。在了解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结构性问题后,本文主要从专项创新与特定创新、填补科技与产业缺陷、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联合三方面补齐探究农业科技创新补齐机制(见图1)。
图1 基于农业产业发展不充分的农业科技创新补齐机制
(一)专项创新与特定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专项创新方面,国家科技部等相关部门制定了《“十三五”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我国农业产业已经不仅仅存在总量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农业产业产品质量达不到消费者的要求。在我国农业产业化规模效应缺失,比较优势逐渐丧失的情况下,以农业科技创新驱动来促进农业产业的充分和平衡发展时大势所趋。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力量,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可以为农业产业的综合效益提升提供动力保障。在认清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农业科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后,紧紧把握农业科技在国际舞台发展的机遇,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找准农业发展的重点与难点,针对特定对象进行特定的农业科技创新,向农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推动农产品走向国际舞台,不断推进农产品达到高水平的供需平衡阶段。农业科技特定创新具有充分的先发优势,深入研究了农业产业产品的创新发展,为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填补科技与产业缺陷
培育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产业体系,需要促进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的协同发展,利用科技不断弥补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缺陷,同时,也利用产业的发展不断引进更加高端的技术。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填补科技与产业缺陷:第一,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明确农业创新主体后,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在国家实施成立农业产业园后,充分利用园区农业产业的先进成果在全国各地展开传播应用。同时,上下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政策支持,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规章制度,创造良好的农业科技创新环境;第二,构筑农业科技创新蓝图,从宏观视野发现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短板,充分利用国际合作、团队合作等途径补齐发展短板。不断优化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性工作,能够深入到实践中开展调研,收集完善的农业产业发展相关数据。第三,壮大高端农业产业规模,高端农业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促进新兴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主要是以信息化为主导、智能化引领的高端生产模式。围绕农业智能装备、农业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系统布局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形成集群化发展规模,带动中低端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联合
在政府政策引导方面,首先是要提供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具体包括加强“亲才、引才、荐才、助才”等政策实施,充分利用农业科技创新智力网络优势、加强统筹农业科技资源、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等。其中,与产学研相关的成果转化问题需要提供有效的成果转化机制,一方面要明确成果的所有权和科研单位开展研究的资金来源和金额大小需要在制度上科学合理明确;另一方面,在成果转让收入方面需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考核让研制者充分感受到获得感。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使农产品不断提高质量,在竞争中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机遇,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市场资源,努力让我国的农业产品“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的自主科技创新能力。
四、对策建议
(一)打造良好农业与科技协调发展环境
良好的发展环境需要政府监管部门立法科学与执法到位,加强农产品审查与检测体系建设,严厉打击侵犯专利成果权利的系列行为。不断加完善价标准、提高审核效率,全力打造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不断降低农产品的交易成本,促使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积极成立非法律组织,支持农业科技领域的学会、研究机构的成立,国家和政府积极支持相关民间学会的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充分发挥民间“智库”作用,为国家农业产业发展献计献策。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机遇下,不断强化我国农业科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深度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理念。实施一定的激励举措,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努力打造出浓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氛围。
(二)拓宽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渠道
农业科技创新需要足够的物质基础,农业科研资金的来源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家的财政支出,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经费要具备稳定的规模,政府在这方面的投资应该具备持续性特征。企业和社会也应积极投入农业科技创新当中,针对这些非政府投资主要是进入那些竞争性强的农业产业领域,这些投资企业会选择那些能够取得高额利润的农业产业,在利益驱动下,这些企业也会主动购买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政府的资金投入虽然不能促使农业企业在短暂的时间内产生显著的效果,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些投入会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积极通过银行信贷、农业补贴等多种渠道获得更多的投资渠道,并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投入的新方式。
(三)优化农业产业经营结构
优化农业产业经营结构时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充分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有效途径。土地流转型与服务引导性经营模式共同发展,实现多种模式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形成多元农业经营体系。近年来,土地流转型的规模经营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也不能忽视,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全程综合配套服务,可以提高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针对当地的农民生活水平和综合素质,适度扩大当地的农业经营规模,在规模经营方面要注意避免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通过土地股份合作、代耕代种等实现统种统收,让单个小农户也可以享受规模经营的福利。
五、总结
基于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不充分的现实问题,在了解农业产业发展不充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之后,并结合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了农业科技创新补齐机制,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农业产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