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78例疗效观察
2018-10-17卢军
卢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7年6月门诊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156例, 根据患者就诊顺序的奇偶数分为结合组与对比组, 每组78例。结合组男30例, 女48例;年龄65~89岁, 平均年龄(75.87±13.13)岁;病程3~12年, 平均病程(7.67±4.33)年;合并疾病:糖尿病19例,高血压32例。对比组男32例, 女46例;年龄66~89岁, 平均年龄(75.23±13.68)岁;病程3~13年, 平均病程(7.45±5.55)年;合并疾病:糖尿病20例, 高血压3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X线吸收测定法确诊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②自愿参与实验并签署同意书患者;③>65岁老年患者;④出现骨性疼痛患者。排除标准:①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外患者;②2个月内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降钙素、双膦酸盐用药病史患者;③认知障碍、神经功能障碍无法配合护理;④鲑鱼降钙素过敏患者;⑤甲状腺功能亢进、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肝肾功能异常患者。
1.2 方法
1.2.1 对比组 采用传统西医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 药物选择注射用骨肽, 利用肌内注射方式治疗, 剂量10 mg/次, 1次/d;此外患者选择活性钙片口服治疗,剂量1片/次, 3次/d。以1个月为1个疗程。
1.2.2 结合组 在对比组基础上加用中医疗法治疗。中医疗法以中药方剂煎服为主, 方剂用药包括党参5 g、枸杞10 g、熟地黄15 g、女贞子10 g、怀牛膝5 g、鸡血藤10 g、当归10 g、骨碎补10 g、全蝎5 g、生龙骨5 g、淫羊藿10 g等为主要用药, 并利用针灸辅助治疗。药物利用500 ml清水浸泡30 min, 并利用大火煮沸、小火煎煮, 煎煮30 min以上至300 ml, 分2次服用, 150 ml/次, 2次/d, 分别在早晚饭后服用则以改善患者骨疼痛为主, 并松解患者肌肉群, 帮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以1个月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对比两组6个疗程后的治疗效果, 包括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痊愈:患者症状消失,腰背部疼痛消失, 骨折愈合、并发症好转, 骨密度值检查符合正常范围;显效: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骨骼形态好转, 骨折消失, 未见畸形, 骨性疼痛得到显著缓解;有效:患者骨密度得到一定改善, 骨性疼痛好转, 未见畸形, 未见骨骼功能障碍;无效:患者症状未见好转, 出现新的骨折或出现其他骨骼疾病, 骨骼功能异常。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骨密度变化情况。③对比两组疼痛评分, 疼痛评分利用视觉模拟标尺评分法进行评价, 满分10分, 患者疼痛感越强烈, 患者疼痛评分越高。④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不良反应包括头晕、皮疹、恶心呕吐等, 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 结合组疼痛评分为(4.07±0.08)分, 显著低于对比组的(6.22±2.58)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结合组痊愈30例, 显效25例, 有效21例, 无效2例;对比组痊愈26例, 显效20例, 有效20例, 无效12例;结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7.44%显著高于对比组的84.6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69%低于对比组的19.2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骨密度比较 治疗后3个月、6个月, 结合组的骨密度显著高于对比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骨密度比较( ±s, g/cm3)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骨密度比较( ±s, g/cm3)
注:与对比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3个月 治疗后6个月结合组 78 -3.18±1.88 -2.72±1.08a 0.94±0.36a对比组 78 -2.76±0.95 -2.08±1.39 0.49±0.44 t 1.7610 3.2111 6.9908 P >0.05 <0.05 <0.05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临床高发代谢性骨病, 患者在发病后出现骨质疏松、骨量降低, 骨性疼痛等症状[1-4]。多数骨质疏松症患者为老年、女性患者, 患者在发病后骨骼运动能力和冲击力的抵御能力下降[5]。由于低能量冲击产生的骨折发病率更高。骨质疏松是老年患者出现骨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且患者骨折位置相对特殊, 病情受影响较大, 患者的康复效果也随之产生影响[6]。多数患者在发病后需通过静养、手术等方式恢复健康, 但患者的骨折恢复效果、治疗效果都受到较大的影响[7]。老年女性患者在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 其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 是由于患者在进入老年阶段后, 内分泌功能逐步衰退、患者的雌性激素分泌逐步下降, 影响骨骼对钙质的吸收, 并逐步导致骨质疏松的产生。一些患者在发病后即便通过补钙剂的补充也无法保证骨质疏松的治疗效果, 则是由于患者对钙质的吸收效果受到影响,除年龄原因, 患者由于遗传因素、废用因素产生骨质疏松也较为常见。
患者在发病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 疼痛属于骨性疼痛的一种, 患者出现骨性疼痛的主要原因, 是由于患者在发病后骨吸收过程中骨小梁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 一些患者的骨骼结构中骨小梁的破坏较为严重, 且患者在发病后肌肉组织无法满足日常活动的需求, 对患者骨骼的负荷加重, 造成患者骨性疼痛的产生[8]。骨性疼痛出现后, 多数患者无法利用常规检查手段了解病情, 对患者的治疗产生影响, 确诊后单纯补钙对患者治疗的作用相对较小, 患者的钙质吸收能力相对较弱, 临床多利用钙质与维生素补充剂联合应用治疗骨质疏松症, 但对患者治疗的效果相对较差, 为此临床加用注射用骨肽为患者治疗, 但存在一定的不适反应[9-11]。
综上所述, 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显著, 患者的骨质疏松症状明显好转, 骨性疼痛症状明显改善, 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