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丰收节肩负铸魂中华传统农耕文化重任

2018-10-17本刊

新农业 2018年18期
关键词:北镇农耕葡萄

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凝聚着亿万农民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也是乡村振兴之文化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传统农耕文化的记忆逐渐远去,传统文化自信的根基受到威胁。如何树立一个鲜明的农耕文化符号,是广大民众特别是亿万农民的期待。“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正当其时。

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华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农民丰收节”作为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有助于宣传展示农耕文化的悠久厚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有利于进一步彰显“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有利于提升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光荣感,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有利于凝聚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强大动力。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指出,丰收节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他说,“中国农民丰收节”虽然是首次设立,但其历史根基、民意基础、文化底蕴深厚。丰收节既要塑形,注重仪式感、符号化,更要铸魂,赋予其文化内涵,凝聚人们的精神力量。

唐珂强调,我们着眼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中国农民丰收节”为契机,推动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现代社会的文化生产方式、表现方式、传播方式、体验方式,让传统农耕文化活起来,通过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来增强文化认同,从而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笔者认为,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意义,更多在于从文化传统上促使社会各界形成共识,在寻求文化认同感的同时,从侧面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毕竟,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寄托可以成为推动当前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一系列制度政策落实的有力推手之一。

事实上,也只有着眼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中国农民丰收节”为契机,推动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农耕文化活起来,才能真正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我国古代就有庆五谷丰登、盼国泰民安的传统。金秋时节,瓜果飘香,正是喜庆丰收的季节。通过举办民俗表演、技能比赛、品尝美食等活动,大家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每个民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风习俗。目前有13个少数民族有庆祝丰收的节日,这为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积累了经验。这些年,很多地方根据节庆特点和假日节点,举办了具有当地特色、主题鲜明、和农事有关的节庆活动,也形成了一批民俗活动、观花赏景、采摘体验、农业嘉年华等知名品牌,这也为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打下基础。

福建宁化治平畲族乡村庆丰收习俗:做“禾了”

众人皆知农历十月十五在客家祖地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有个“糍粑节”(也就是“下元节”),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宁化治平畲族乡村农历七月底有个做“禾了”,打糍粑,庆丰收的习俗。做“禾了”,糍粑是主食,是家家户户必备的食品。由“糍粑”唱主角,热情好客的客家人会根据自家的经济状况尽量把“禾了”做丰盛、做排场一些,因为这也是难得的一个庆丰收的节日,一次亲朋好友相聚的机会。所以家家户户还会再添上几道好菜,大都是农家自产自制的有特色的“土”菜。有的自酿米酒,自制豆腐,制作粉干;有的宰杀自养的土鸡、土鸭或土猪(抑或买上几斤村中的新鲜土猪肉)。有了丰富的食材,心灵手巧的乡民们会花上半天功夫神奇般地烹制出各种美味佳肴。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口食糍粑,在品尝“禾了”美味佳肴的浓浓氛围中,乡民们特别兴奋,因为这是在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

广西凌云庆丰收民俗活动:“抢头鸭”

“水上抢活鸭”民俗体育活动在凌云县已延续了数百年,该项目已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水上抢活鸭”又称“抢头鸭”活动,原为正月初五举行,寄托了当地老百姓在新年祈求来年财源茂盛的美好愿景。而在每年农历十月的丰收节里,该县群众还要上演一场集健身、娱乐于一体的水上抢头鸭庆丰收民俗活动,以此来犒劳自己,感谢大自然的馈赠。

佤族特色民俗庆丰收:欢度“新米节”

“新米节”是稻谷成熟,喜庆丰收,品尝新米的日子。在新米节这一天时,首先会举行祭祀神灵和祖先的仪式,以祈求今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五谷丰登。由于气候的差异,各地谷物成熟的时间不同,因而各地区、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户过节的时间也不一样,但过去一般多在农历七八月份(佤历九十月间)进行。日期的确定,一是根据各自粮食的成熟情况选择吉日。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属相之日为最佳。意在请先祖的灵魂回来,与家人一起同尝新米,共享欢乐。并请他们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后代家庭幸福,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为了让各地佤族同胞能够共同欢度“新米节”,1991年,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联合决定,把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定为佤族的“新米节”。这天全寨人聚集村寨广场举行传统的“剽牛祭祀”、迎新谷、吃新米、斗牛、摔跤、打猎、拉木鼓等活动。傍晚,他们燃起篝火、敲响木鼓、鸣放礼炮、吹起芦笙、竹笛,弹响三弦,跳起传统木鼓舞、甩发舞,举行打歌狂欢活动,年轻人更是利用吉日寻找知音、传播爱情,以示天长地久。这天各村寨佤男女均身着节日新妆,带上大量特色食物(新米饭 、糯米粑粑、鸡肉烂饭、竹虫、马头鱼、黄果等),包好用红线栓上供自己及客人食用。

桂西北一带壮族庆丰收传统习俗:吃“尝青米”

吃尝青米,是桂西北一带壮族的一项传统习俗。每年秋收之前,田野上的稻谷开始成熟,当地壮族群众根据需要,提前收割一两把稻穗,通过脱粒、煮熟、炒干,然后反复舂或磨,再加上簸净等工序,最后制成香甜的尝青米。当地壮族群众认为,吃尝青米就是稻谷即将成熟,一年的辛勤劳作已是丰收在望,大伙先尝一下新鲜的米,表示庆祝丰收。以前食物匮乏,尝青米也是当地壮族群众的重要礼物,常常用于请客送礼。

海南黎族“啦奥门”:祭祀“稻公稻婆”

“啦奥门”是青松乡黎族中“抱有黎”的一种最独特的、最原始的庆丰收传统习俗。这一天,青松乡的百姓会用当地传统的祭祀仪式,邀请贵客吃新米,庆祝丰收。千百年来这一传统习俗从未改变,并渐渐演变成为独具青松乡民族传统的节日——“啦奥门”。在山兰稻开个割之前,要由乡里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祭祀稻公稻婆传统仪式,以表达感谢稻公稻婆看管守护稻谷,祈求明年继续保丰收。祭祀仪式由年长的四位阿公阿婆念祭词,感谢上天的保佑,期盼明年更大丰收。祭品有一个牛头,三头小猪,五只鸡,五碗米饭、五碗酒,三碗茶和一碗新米。在四位长者高举双手,振臂高呼感恩和祈愿的话语后,紧接着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过后,祭祀稻公稻婆仪式结束,同时庆典仪式也随之完成。

青海民和三川地区庆丰收:土族“纳顿节”

“纳顿”一词在土语中的意思是“玩耍”“娱乐”,每年农历七月,正是民和三川地区瓜果飘香、新粮入仓、新油入缸的丰收季节。每年夏粮收割完毕,土族各村寨的群众都会相继举行庙会,庆祝庄稼的丰收,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纳顿”的举办与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以庄稼的成熟季节为转移,丰收之年才举办,如若遇到灾情、庄稼欠收等情况时,则不举办。“纳顿”是调解村邻矛盾,协商解决问题、梳理村民关系的重要形式。这种集体活动最高出现在村庙里,由“水牌”和地方神代表神的旨意,规劝四邻。现在,每当纳顿节到来之际,在外工作学习的游子陆续归来,每家每户打扫庭院,炸油饼、酿酒,给小孩穿上节日的服装。到了丰收之年,酿酒可以让富余的粮食更有价值,那均衡而醇和的味道又能勾起很多人的乡愁。

辽宁:举办首届农民丰收节暨锦州北镇葡萄文化节

9月18日上午,“中国北镇葡萄文化节暨首届农民丰收节”在锦州北镇医巫闾山青岩寺山门前隆重开幕。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协会张玉香会长为北镇和北镇葡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品牌”授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家生鲜水果采购商、电商云集北镇,争相分享品质优秀的北镇葡萄,仅会前一周葡萄价格就疯长四毛多,农民净增收3亿元;数十家媒体聚焦北镇葡萄区域品牌,再次掀起品牌传播的热潮,北镇葡萄在全国各地市场倍受追捧。当日下午召开的“中国北镇葡萄产业高峰论坛”,500位嘉宾代表莅会,围绕“唱响区域品牌,振兴葡萄产业”的主题展开思想碰撞、论道交流,将“两节”开幕推向高潮。

猜你喜欢

北镇农耕葡萄
花样宇宙世界
农耕旧事十二韵
葡萄熟了
当葡萄成熟时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北镇市教师进修学校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