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
2018-10-17杨歌谣
杨歌谣
(1.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贸易与旅游管理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2.昆明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顾客对生鲜农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生鲜产品有着容易腐烂的特点,为了保证生鲜产品的品质、并在流通过程维持其新鲜度和卖相,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协调显得越来越有必要。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在中国引起关注的时间相对较晚,受政策和企业实践的推动,最近几年受到学者们的密切关注,但是学者们一般只研究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部分内容,比如物流体系、冷链建设、供应链模式等,其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本文搜集了国内外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相关的研究文献,对研究热点进行了分类、总结和比较,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趋势和方向,期望对该领域的研究和企业实践起到推动作用。
1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概述
1.1 生鲜农产品的定义
从20世纪末开始,供应链管理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便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从本质上说,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是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供给和需求管理的集成[1]。随着供应链管理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的增多,SCM的应用范围逐步由最初的制造业扩张到农业中来。农产品可以分为易腐烂的农产品和不易腐烂的农产品两类,易腐烂的农产品在国际上主要被称为生鲜农产品或鲜活农产品(Agri-fresh Produce),其研究对象有主要包括直接由农业部门生产的、经过较少加工的水果、鲜花、蔬菜、水产、肉类等。国际上也有学者将这类产品称为生鲜产品(Fresh Produce)、短保质期食品(Short Shelf-life Food Products)、或易腐产品 (Deteriorating Products) 等。
1.2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生鲜农产品的供应链管理(Agri-fresh Produc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FSCM)面向的是农产品从农户传递到最终消费者的整个过程,具体来说包括农户计划生产、农户实施生产活动、农户收获生鲜农产品、储存、运输、层层中间商的传递、最终消费者获得生鲜农产品的所有环节。
FSCM与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相比更为复杂,主要是因为生鲜农产品有容易腐烂、对气候依赖性较高、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动性大、其安全性被消费者高度关注等特点[2]。因此,FSCM要将整个过程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高效控制和协调,尽可能让生鲜农产品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数量、正确的品质,以最低的成本传递给最终消费者,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使供应链中参与个体获得应得的利润。
由于易腐烂产品的产品品质在供应链的转移过程中会发生持续和显著的改变,所以无论在任何国家,都有占总数比例20%~60%的生鲜农产品被损耗或者浪费[3]。由于大部分消费者都喜欢合理价格下的最新鲜的生鲜农产品,因此如何避免生鲜农产品的损耗,让其保持新鲜的状态从农户传递到消费者面前都是FSCM要解决的问题。
2 研究总体情况
从1990年开始,供应链管理得到学者们较多关注,制造业产品的供应链管理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比较多的研究。FSCM的研究属于新兴领域,最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关注度的不断提升,国内外关于FSCM的研究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
以2017年12月底之前公开发表的英文文献为检索对象,在谷歌学术上检索标题包含精确关键词“fresh”和“supply chain”全部字段的文献,将检索到的文献根据内容进行逐一核对,可以发现基本所有检索到的文献都是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主题相关的,将与该主题不相关的个别文献进行手工剔除,最终可以得到300多篇相关度较高的英文文献。将这些文献以年为单位进行数量累计统计,并绘制成曲线(见图1),曲线的斜度越大,则表示数量上升速度越快。从图1可以看出,从2004年开始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从2013开始增长速度逐步加快,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正逐步成为全球学者的研究热点。
图1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英文文献累计数量曲线图
同样,以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资料来源,以2017年12月为时间节点,搜索篇名含有“生鲜”和“供应链”全部字段的研究文献,根据内容进行进一步筛选,最后得到近400篇高度相关的中文文献,从以年为单位的文献数量累计曲线(见图2)可以看出,中国学者们从2001年开始关注该领域的研究,在最近几年其累计数量曲线明显比同时间段英文文献累计数量曲线更为陡峭,研究成果呈现飞速增长的趋势,中国学者们对该领域的研究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图2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文文献累计数量曲线图
3 国内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热点
3.1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3.1.1 以超市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方昕(2001)提出了以超市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是未来的发展趋势[4]。马腾骏(2004)指出以超市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减少了中间环节,具有卫生和服务方面的优势[5]。虢佳花等 (2007)通过上海华联和家乐福生鲜供应链的案例分析,也指出以超市为核心的生鲜供应链模式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和流通损耗,提高生鲜品质[6]。
尽管该模式受到了众学者的肯定,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了在当时社会经济环境下该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刘加莹(2006)以猪肉供应链为例,通过数据分析,指出超市自建生鲜供应链成本太高,以家乐福蔬菜供应链为例,指出由于追溯记录的不完备,产品安全性也同样受到质疑[7]。韩旭(2006)指出超市对生鲜供应商有很大的决定权力,如果没有市场中介,生产者和小农户由于自身能力限制很难成为超市的供应商[8]。
关于在未来以超市为核心的新型生鲜供应链模式是否会取代以农贸市场和定期集市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问题上,方昕(2004)根据自己的分析,认为由于消费者消费能力和习惯的制约,传统供应链模式将继续存在[9]。
以超市为核心的生鲜供应链模式在21世纪初研究较多,大部分学者的研究集中在超市在提高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效率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部分学者之处该模式在信息技术、物流、成本、产品安全性、供应商管理方面仍有较大完善空间。
3.1.2 以加工企业、物流企业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21世纪初,我国不少省市将传统农贸市场改为生鲜超市,鉴于顾客对“农改超”后的生鲜农产品价格、新鲜度、服务的低满意度。刘欲晓等(2007)提出以生鲜加工配送中心为核心的生鲜供应链管理模式,认为该模式可以发挥配送中心的物流优势,有利于农户和农企产品进城销售,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有利于降低农产品成本,提高新鲜度和消费者满意度[10]。李季芳(2007)提出以加工企业、商贸企业和物流企业为核心的生鲜供应链模式在整合供应链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可以以较低的成本为顾客提供较大的价值[11]。
3.1.3 以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周波(2008)认为在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中,龙头企业起到了连接市场的桥梁作用,使农户的生产可以紧跟市场步伐,有利于农产品的标准化、精益化、科学化和自动化,但该模式对龙头企业素质要求较高。而新型的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有利于分散农户的经济互助,可以实现农产品的统一选种、统一包装和统一销售,可增强分散农户所生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12]。
3.1.4 电子商务环境下新型供应链模式
宋孟丘等(2014)分析了现阶段限制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诸多农村因素,提出政府主导的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核心的电子商务模式[13]。但斌等(2017)提出了基于消费众筹的“互联网+”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预售模式,并从价值主张、核心资源、运作流程以及盈利模式四个方面对该商业模式进行了描述[14]。
供应链模式的研究在国内生鲜供应链研究领域的文献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尤其是互联网时代来临后,供应链模式如何创新去适应时代的变化是最近几年来学者们所关注的焦点。但是,这些模式的研究很多是基于具体的案例,理论分析较多,深入比较分析和量化研究较少。
3.2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问题
郑书天(2005)认为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可有效连接生鲜供应链上、下游,可降低经营成本,提高配送效率,使供应链更高效[15]。李平(2005) 根据生鲜产品冷链配送需求的不同,提出了三种冷链模式,以此来降低损耗[16]。邱洪全(2017) 对物流服务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进行了详细的相关研究分析[17]。
虽然第三方物流的出现极大促进了产品的流通,但是由于生鲜产品容易腐烂的特点,很多学者在研究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问题时,将注意力较多集中冷链物流体系的构建方面,有很多学者都论证了冷链构建对于生鲜供应链降低损耗的意义,提倡政府和企业等社会力量完善冷链设施。
3.3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协调问题
3.3.1 从合作伙伴之间关系分类和评价角度来考虑供应链协调
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研究是供应链优化协调的一项重要内容,在2010年之前该领域研究较多,大多集中在伙伴关系的分类、评价、关系维护方面,最近几年的研究相对较少。蒋侃(2006)认为生鲜供应链整合力度不够,不能很好把握市场变化和顾客,提出要从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围绕核心企业组织供应链资源、建立信息共享激励机制和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四方面优化生鲜农产品供应链[18]。樊晓艳(2007)以南京市水果批发市场为例,分析了水果批发商和供应商之间的伙伴关系,通过统计检验方法,对其适合发展的关系层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9]。
3.3.2 构建供应链模型,从而提出供应链协调优化策略
陈绍慧等(2008)提出了供应链运行的时间长度和空间长度,构建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时空运行模型,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运行效果[20]。周应恒等(2008)通过对南京市生鲜蔬菜不同流通渠道的效率差异的实证分析,提出要用更先进的流通模式,减少流通层次,譬如生产基地和超市直供模式来提升供应链效率。同时要尽可能发展具有市场优势的、大众化的、对运输条件要求不太高的蔬菜品种,从而避免流通中滞销和腐烂损耗,从而优化整条供应链[21]。但斌等(2008)尝试构建了一个用新鲜度来反映价值损耗的函数,在此基础上研究两级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协调问题[22]。
王冲等(2013)运用Stackelberg模型,研究一个供应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单周期两阶段供应链的定价和协调策略[23]。颜波等学者(2014)以物联网环境下由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构成的生鲜农产品三级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改进收益共享契约协调下的利润分配模型[24]。王磊等(2015)构建了受生鲜农产品新鲜度和价格影响的消费者时变效用函数,建立了由零售商和供应商组成的两级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利润模型[25]。侯国栋等(2017)对我国生鲜品的库存系统进行研究,发现在考虑市场需求的三级供应链中,使用大联盟博弈所获得的均衡解最优,在该种模式下各成员利润和系统整体利润最大[26]。
供应链协调问题是国内学者研究的重点,其研究已经从较为简单的二级供应链慢慢延伸到三级供应链的协调问题,其考虑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从最初的单纯考虑契约到考虑新鲜度、时间和温度等复杂因素。
4 国外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热点
4.1 生鲜农产品的需求预测
国外很多学者认为由于FSCM各利益相关者信息共享较少,导致需求和供应的不匹配,各个节点企业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没有增加任何其他的价值。Ahumada等(2011)发现在产品计划方面,不容易腐烂的农产品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多,易腐蚀的农产品的计划模型最近几年才受到较多关注[27]。Manish等(2013)提出生鲜农产品需求预测研究还在初级阶段,农场主种植主要是根据过去的信息来做出今年的种植判断,这容易造成需求和生产的不契合,造成无效的丰收,丰收不丰产。虽然有人构建了数学模型,但是这些模型很少被使用,因为假设约束太多,这些模型只能反映出一些主要问题,后续还需要继续完善[2]。
4.2 物流和库存管理
运输管理是国外供应链管理研究较多的内容,但是,特定生鲜运输研究较少,一般文献都集中在牛奶和肉的运输,而且并没有基于生鲜产品的特点。在产品计划和存货管理之间很少有集成的模型,需求预测和交通管理集成的模型也较少,为了简化模型的复杂性,在建模中消费者需求和交通时间这些因素经常被作为常数或随机的数,真实的数字在库存问题中基本没有用上[2]。
产品从采摘到转移到冷链的这段时间间隔在整个供应链中对产品质量来说是关键时期,国外一些学者还建立了综合考虑时间和温度的模型,演绎出易腐烂食品随着时间和温度其质量递减的变化趋势。譬如Rong等(2009)就以西瓜和甜玉米为例,分析了这些产品从生产到流通的整体过程,他们考虑了呼吸率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发现随着时间的流逝,边际损失成本越来越高,随着转移量增多,其价值损耗越来越多[28-29]。
4.3 供应链协调问题
4.3.1 从合作伙伴合作的内容和影响因素等角度考虑供应链协调
Matopoulos等(2007)详细阐述了供应链伙伴合作行为要考虑的具体步骤和内容,他们认为虽然公司在真正的商业世界与许多供应商和客户接触,但并不是所有的都可以成为亲密的合作者。首先,要根据预期基于优劣势选择“业务适合”的公司;次之,要根据合作的活动确定合作的“宽度”,公司需要确定他们将合作的具体活动;再次之,是合作的深度,包括从操作、战术到战略合作几个方面进行确定;最后要设计和管理供应链活动,包括选择适当的技术和工艺争取促进信息共享等多方面内容[30]。
国外很多学者还关注了影响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因素,譬如利益,风险和回报共享因素(Stank et al,1999;Barratt and Oliveira,2001),信任、权力和依赖因素等(La Londe,2002)。
4.3.2 构建供应链模型,从而提出供应链协调优化策略
国外很多学者认为天气、种子质量、文化习惯这些不可控因素影响到了农业供应链,这意味着当环境改变时生产计划不能灵活改变。农业生产者缺乏市场信息,也不能确定最终的产出,过量生产或生产不足在农业市场非常常见,减少了供应链收益,打击了供应链成员的热情。要想降低收益波动,供应链成员共同承担风险是个重要手段,因此通过契约来进行供应链协调变得非常有意义,合适地设计供应链契约可以有效控制需求和供应链风险,有利于供应链的协作。许多有名的契约如买卖契约,收益共享契约,弹性数量契约,销售回馈(sales rebate),两部收费(two-part tariff),数量折扣契约都可以很好地协调供应链[31]。
目前,关于农产品供应链协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应链不同环节的协作,而不是供应链的整体协作[27]。就协作成员来说,目前供应链协作主要讨论供应链两三个成员的合作,并不着眼于整个供应链中成员的合作。尤其是那些与市场渠道联系紧密的或者是小型农场联系的供应链协作机制更加缺乏。Guohua(2013)认为供应链协作有丰富的研究机会,其研究对象可以扩展多个供应商、多个时期,更长的供应链中去[31]。
4.3.3 供应链可追溯技术
产品可追溯性一直都是国外学者研究的研究热点,在世界的许多地方,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需要有可核查的证据来知道食品产品质量和安全。目前的追溯技术有:电子鉴定系统,电子标签和手持扫描仪,储存和传递数据给电脑终端去分析和长期储存,质量和安全技术,基因分析技术,环境监控技术,地理科学发展技术,软件技术和追踪系统集成等。
5 研究述评与未来研究方向分析
5.1 国内外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评述
由于所处具体环境和研究起步时间不同,国内外关于FSCM的研究有重合、也有很多区别之处。具体来说,在冷链物流的构建、基于契约和价格构建数学模型推导供应链协调策略方面,国内外的研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在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研究方面,国内比较重视合作关系的分类和评价,国外学者比较重视合作的具体内容以及影响因素。同时,由于国外应用于农业的科学技术起步较早,国外消费者关注健康和食品安全的意识更加强烈、持续时间也较久,国外关于产品追溯技术的研究累计数量较国内要多。
国内受小农生产经济所限制,供应链渠道模式构建是我国的研究特色和热点。国外受拉动式销售思维和大规模生产机会成本压力的影响,其需求预测一直是他们关注的热点。
不过整体来说,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研究在国内外都是属于比较新的研究领域,生鲜产品易腐和损耗的特点,增加了其供应链管理的难度,生鲜农产品与人们日常饮食健康息息相关的重要性,增加了其研究的热度,因此该领域研究是国内外学者都在着力解决的难题,有很重要的研究意义,也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5.2 未来研究趋势与方向
5.2.1 国内需求预测方面的研究需要加强
国内关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一般先分析消费者的需求,然后考虑如何建立合适的供应链模式和物流体系等去满足消费者。国外的研究考虑的更为长远,不仅考虑消费者现在的需求,而且比较重视根据现有的数据推测未来的需求,即需求预测。由于生鲜农产品生产周期长、转移成本高这种独特的特点,其需求预测显得非常重要。后期如何利用大数据预测生鲜农产品消费者的需求,或引导消费者需求在未来应该是研究的重点。
5.2.2 供应链之间合作伙伴关系研究仍需进一步展开
在2010年之前国内该领域研究较多,但大多集中在伙伴关系的分类、评价、关系维护方面,而国外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影响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因素,譬如利益、风险、回报、权力和依赖等。如何将这些元素相互作用、它们是如何影响合作及如何选择合适的信息数据共享技术和技巧等都是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5.2.3 国内生鲜单品的研究还有很大空间
国外此领域的研究比较重视不同类型生鲜产品的个性特点,譬如国外有很多针对苹果、香蕉、葡萄、橘子、番茄这种高利润、高销售量生鲜产品的相关研究,这些生鲜单品的损耗变化等其它特点都得到了充分的实证论证,但是对替代性强和利润空间较小的蔬菜水果关注较少。国内FSCM的研究较少针对单品进行,大部分学者所做的结论是普适性结论,其研究还是有很大的深化空间。
5.2.4 供应链集成研究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学者一般都只研究FSCM的部分内容,比如生鲜农产品的物流体系、冷链建设、分销渠道、配送路径规划、供应链模式等内容,其研究的内容不够系统和深入,比较缺乏供应链集成的研究。有部分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农户和消费者之间存在大量的中介,农产品供应链中较少存在集成化的交通和信息设施,从而使相关研究缺乏实践基础而导致研究不足,因此,总体来说,供应链集成方面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其未来的研究是非常受人期待的。
5.2.5 “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供应链新模式构建仍会是国内研究热点
中国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国内网络支付手段的成熟度已经在国际范围遥遥领先。随着网络设施逐步完善,人民网络购物习惯也已逐步养成,新环境下农产品供应链新模式如何合理构建未来仍然是国内研究热点。随着国内数据开放、共享趋势的日渐明显,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来促进供应链节点企业深度协同合作,促进供应链信息更及时、准确传递,推动供应链资金的流动,以更好地解决FSCM的问题将必然是未来的研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