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进的SLP和AHP法在超市布局中的应用研究
2018-10-17赵峰,王泽
赵 峰,王 泽
(安徽工业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2)
随着当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场也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呈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不断增强,消费偏好也在日益发生变化。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超市作为一种新型的自助零售业从国外传到中国并得以快速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的入世,国外的一些大型超市也纷纷进入了中国,对国内的超市零售业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超市间的竞争变得愈加激烈。现如今已经不仅仅是超市选址的问题,超市内部的布局也显得格外重要。传统的超市布局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为了能获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企业在考虑自身成本和经营方便的同时更多的应该从顾客的角度出发,为顾客提供便利的同时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因此,合理的布局就显得极为重要,它可以在提高消费者购物的满意度的同时增加企业的外在形象,能更好让企业进行长远的发展及适应时代的变化。
1 改进型SLP和AHP方法相结合的设施布置优化法
传统的系统布置设计(Systematic Layout Planning,SLP)方法是由美国的Richard Muther在1961年提出来的。它通过对作业单位之间的物流关系及非物流关系进行分析,并通过等级划分赋予一定的权值,得到各作业单位间的综合关系,以此来设计布置方案。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由美国的运筹学家A.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旨在将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这种方法适用于对多准则、多目标的复杂问题进行决策分析,广泛用于地区经济发展方案比较、资源分配、政策分析、冲突求解及决策预报等领域[1]。
动线分析是指对人员和货物的移动路线进行分析。在整个超市范围内货物和人员的流动不会发生阻断、迂回、绕行和相互干扰等现象,且动线要具备合理性和流畅性[2],主要用以提高卖场中顾客的通过率、停留率以及购买率,促进商品的销售。
随着时代和市场的不断向前推进,SLP方法在运用过程中显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缺少动态柔性;未对顾客购物的路线进行合理的动线分析;容易受主观影响等。因此,在传统的SLP的基础上结合动线分析,再利用AHP对得到的方案进行评价与选优,选出最优的布局。具体分析步骤如图1所示。
2 SLP在超市布局中的应用
2.1 超市基本情况简介
该超市自成立以来,在经营中一直以方便顾客、服务周到、便民利民等特点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赖。超市主要经营食品,纺织品,家电,日用品等商品,通过实地考察,发现现有的布置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具体区域布置如图2所示。
图1 动线型SLP和AHP相结合的程序图
图2 原区域布置
2.2 顾客资料分析
对于超市这种特殊的服务业来说,首先要明确原始资料的基本要素。在超市布局的规划设计中对应的五大基本要素分别为P—人(顾客)、Q—顾客流量、R—顾客购物路线、S—辅助服务区域、T—顾客的购物时间,通过对这些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来确定各区域间的相互关系[3]。
2.3 区域间的相互关系分析
对于作为特殊服务场所的超市来说,以途经各区域的客流量来作为物流量对其进行布置。对于超市来说,非物流因素成为确定各区域间相互关系的主要因素。通过对超市的实地调研和统计,得出一定时间内途经超市各区域间的顾客量所占比,如表1所示。
表1 各区域的顾客流量所占比例
在超市的设施布置中,非物流关系等级按各区域间的相互密切程度将其划分为六个等级:A,E,I,O,U,X,且各等级关系分别为A:绝对重要,E:特别重要,I:重要,O:一般重要,U:不重要,X:不希望接近[4],并依次赋分为4、3、2、1、0、-1。区域间相互关系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补货的方便性、工作人员相互联系的便利性、距出口的远近、购物环境的舒适性、空间使用的连续性、商品的互补性及导购路线设置的合理性等,依顺序编码为1、2、3、4、5、6、7。
根据表1所得出的各区域间的顾客流量比采用差值定量法来确定各区域间的密切程度,用Z值来表示各区域间所占比例的差值大小,其表达式如下[5]:
其中:Pi表示第i个区域所占的比例 (i=A,B,C,…,R)。
根据表1及差值公式得出各区域的差值,如表2所示。
将得到的差值按照相应的划分范围对其进行赋值,分别为0%~6%、6%~12%、12%~18%、18%~24%、24%~30%、30%以上,并依次对其进行等级划分为A,E,I,O,U,X。
根据影响非物流的因素和表2可得出各区域间的非物流相互关系图,如图3所示。
表2 各区域的Z值计算结果
图3 区域间的非物流相关图
2.4 区域间的位置相关图
根据超市区域间的相互关系计算各区域间的综合接近程度,综合接近程度高的区域应布置在中心位置,得分低的应布置在边缘位置。各区域间的综合接近程度如表3所示。
根据超市的实际情况,结合上述的综合分析表和客动线对超市的原布置方案进行调整,得到新的布置方案,如图4、图5、图6所示。
3 基于AHP对方案进行评价与选优
3.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对于超市的布局,可以从顾客和商家的角度综合考虑。可以从购物环境及便利性、空间利用率、管理的方便性、布置方案的可扩展性及投资成本这五个准则来分析。其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如图7所示。
3.2 构造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咨询了专家和企业上下人员的意见,确立了各关键指标之间的重要度关系,其判断矩阵及重要度计算和一致性检验的过程与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C.R.<0.1,即各判断矩阵均通过一致性检验,故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表3 区域间的综合接近程度计算
图4 超市平面布置图X
图5 超市平面布置图Y
图6 超市平面布置图Z
图7 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3.3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利用总排序一致性比率:
表4 判断矩阵及重要度计算和一致性检验的过程与结果
进行检验。若通过,则可按照总排序权向量表示的结果进行决策,否则就要重新对模型进行考量并对其值进行修正,重新构造判断矩阵,总排序的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C层总排序
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如下:
C.R.=0.0022<0.1,故层次总排序通过一致性检验,所以 {0.300,0.245,0.455}可以作为最后的决策依据,即方案Z为最优的布置方案。
4 结束语
针对当下超市内部布局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在顾客购物的同时为顾客提供一个舒适、便利的购物环境,运用动线型SLP法对超市的各区域进行合理布局,并加入AHP对方案进行评价与选优来选出最优的布局方案,只有切实的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提高顾客购物的满意度,才能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提高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