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时况:那么苦,这么拼
——近期媒体视野里的基层干部状态
2018-10-17
◎华 新(本刊记者)
通览近期主要媒体报道,我们对基层和基层干部至少有两个观感:形式主义害死人,基层干部真的苦
近期,《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半月谈》《瞭望》《人民论坛》等中央主流媒体纷纷发声,持续关注基层干部新时代新状态,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巨大共鸣。《当代陕西》梳理,这些报道主要有两大类:一类聚焦基层存在的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另一类把焦点对准基层苦衷,并从干事创业的角度为基层干部呼吁。
其中,《一线扶贫干部:问责多了,大家可能就麻木了!》《休不了、休不好!谈起休假,基层干部全是泪》《来督导督查的人比抓落实的还多!》《“痕迹主义”在基层流行,已成形式主义新变种》等文章在媒体官方公众号发表后,点击量都在10万+,留言动辄数千条。
归纳数以万计的媒体留言、跟帖,读者的大量评论有一个朝向:基层是那么苦,基层干部是那么拼。
基层乱象
——伪政绩。
近期,《半月谈》刊登了调研报道《八字没一撇,典型树起来:“速成典型”“盆景典型”在冒头》。文章痛批“树典型”的“套路”——“造几个盆景、写几篇材料,开几次会议、发几篇报道,来几批参观、留一堆烂摊”“干得好不好,要看材料报道;典型新不新,就看盆景精不精”。
报道就此现象分析,一些地方出现打造“速成典型”“盆景典型”歪风,不仅对基层工作毫无益处,反而恶化基层政治生态,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
同期,《中国纪检监察报》刊文指出了一些地方存在的政绩作秀问题。点了湖南省汝城县大规模举债修建豪华广场而忽视基本民生、山西省忻州市保德县桥头镇引水工程还没有完工却申报“竣工验收”、云南省镇雄县盐源镇“租牛迎检”、贵州省三都自治县大搞“养生谷”“千神广场”等形象工程。
“米刚下锅哪能就熟了?树刚种下怎能立马结果?简直太难为人。”前述《半月谈》文章在发文同时也分析了缘由:一是部分领导干部政绩观跑偏,为了谋求个人政绩,不惜花费重金打造“速成典型”“盆景典型”,甚至弄虚作假;二是上级考核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也助长了基层搞“速成典型”的歪风。
——不担当。
《新华每日电讯》刊发的《部分基层干部混日子:身居一线却有“退休情结”》举例:有的干部“磨道拉车”,出工不出力,“二线变离线”,平平安安占位子,松松垮垮混日子;有的干部进入体制内自称“只图面子不求里子”,就要个公务员身份“镀镀金”……
报道称,不担当不作为“混日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一线岗位二线心态”,干部休而未退。二是只图身份不图利,不贪不占也不干。三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热衷“以退为进”。一些干部在“怕问责”的心理影响下,信奉“不做不错、多做多错”的官场哲学,宁肯不出事也不愿做事。
——假扶贫。
《半月谈》8月31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揭露了假扶贫——“画饼式扶贫”。这篇《果苗种下去、牲口刚养上,就开始宣传扶贫收益!警惕“画饼”式扶贫》写道,一些地方满足将预期收益当作扶贫成效:果苗种下去、牲口刚养上,就开始宣传扶贫收益,而忽视技术、市场、气候等因素,这无异于给群众“纸上画饼”。扶贫“画饼”,根子是形式主义在作怪。
该报道说,之所以存在“画饼”现象,客观原因是对市场、技术等不了解,存在信息滞后;主观原因是为了迎合上级的考核,不仔细研究分析、稳步推进,而急于出成绩,“胡搞一气”。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晒晒这些“作秀式”扶贫》则扒开了扶贫中的几类典型问题,包括前段时间报道的“造盆景”“租牛迎检”“被完工”等案例。文章说,一些地方把脱贫当成政绩工程,有的虚报进度、“竣工”项目实际上是烂摊子,有的集中资源“造盆景”、只图表面光鲜好看。这,既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又让群众的期盼落空。
干部苦衷
——形式主义人人反感。
同是《半月谈》,17期刊发的《“把奓毛鸡打扮成开屏孔雀”基层干部:反形式主义咋就沦为形式主义了》写道:“实干苦干评不了先进,会做资料的年年受表彰。”
一些基层干部反映,日常工作被填表格、报材料等形式主义耗费了大量精力,为此加班熬夜已经成了常态,而实际工作没时间去干。据此报道,一些基层干部直言,把“奓毛鸡打扮成开屏孔雀”的形式主义,如果不加以纠正,一些反形式主义的措施甚至也沦为形式主义。
基层干部认为,任务是上级下发的,考核是上级组织的,但很多工作是难以量化评估的,因而能被考核到的也往往是形式,考核方式不科学是造成形式主义的根本原因之一。还有基层干部群众反映,上级习惯把问题抛给基层,基层要落实只能开会传达,写会议纪要加上报表照片,不然如何证明你已贯彻?这导致以文山会海来反文山会海,反形式主义沦为形式主义。
不能“上级生病,基层吃药”。报道说,反形式主义应该同时反官僚主义。
——官僚主义给基层添乱。
《基层干部有“五怕”,样样头疼!》说的是:一怕不接地气的政策——“拍脑袋决策,拍胸脯实施,拍屁股走人”。一些政策“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或者“看得见、吃不着”,部分政策“先天不足”,有的不切实际,有的则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二怕心血来潮的活动。三怕走马观花的调研,一些领导到基层调研,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拨接一拨。四怕无穷无尽的材料,部分地方文山会海痼疾反弹回潮,大有卷土重来之势,基层党员干部苦不堪言。五怕不讲道理的问责。
——基层的苦是真正的“苦”。
《瞭望》刊发的《脱贫攻坚一线干部见闻》,在提要中列举一些“见闻”:
脱贫攻坚不仅是脱群众的贫,也把干部思想上的贫、能力上的贫脱了;牺牲在岗位上的扶贫一线干部已有100多人,更多干部轻伤不下火线;“5+2”“白+黑”“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成为受访基层扶贫干部最正常的作息方式;资源往上走,任务往下走,导致一些基层干部工作主观能动性不足;问责让干部守规矩,干净干事,但不恰当的问责也会带来不敢担当、不愿担当的问题;扶贫工作会议多、督导检查多,让一线干部疲于应付;当前考核体系过于重视过程记录,尚缺少对群众是否真正脱贫的考量,有待进一步科学化完善。
报道说,基层普遍存在“过劳工作”情况。忙到了一位县委书记“就连做梦都在做扶贫工作”,一位乡镇干部梦游半夜两三点跑去敲贫困户的门。
网友“狄狄”留言:很多同事都辞职了,想想当初真的是过五关斩六将才得到的工作,想辞职确实没有这个勇气,家里人也不同意。什么都要问责,在基层真的很苦,一个人要做几个人的业务,还要帮扶贫困户,一个人可能就要帮扶十几户,长时间不能回家,在这种高压下又不能与家人团聚的情况下,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孤独的一本书”留言:同为一个扶贫干部,我看得想哭。
“象小哥”说:“如何为扶贫干部鼓劲”,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各方呼声
——能休假、多关心。
“任务来时急如火,正常休假先缓缓”,这是《瞭望》新闻周刊《基层干部为何休假难》中的话。
文章说,当前基层机关部门的主要工作方式,仍是将任务打包分解、层层下压,公职人员疲于应对、不停加班,面对创文、创卫、扶贫、招商、业绩等一系列工作任务,不少地方的基层公职人员想休假甚至是周末双休并不容易。
要摒弃“摊派式”基层治理模式。报道中,面对基层休假难问题,受访专家认为:从长远看,这一模式容易消减工作热情、降低工作效率。
韩城市西庄镇柳村“第一书记”杨宇花帮助群众运输香菇
“普遍、无差别的加班,也容易造成形式主义。”“要探索高效高质的工作模式。”文中,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教授姜明安建议,加强合理休假意识的引导培养,同时,建立健全年休假执行考核制度,对涉及群众就医、审批、办证等服务岗位的业务单位和部门,合理规划工作流程,区分轻重缓急,逐渐推行AB岗制度。
——少痕迹,多信任。
“痕迹做得好,就是单位宝。领导拼命夸,上级提拔早。最笑检查组,被人当傻瓜。心知肚里明,装聋又作哑。”——网友“一地鸡毛”所作的这首打油诗,是基层工作中“以痕迹论政绩”的形象写照。
近期,《半月谈》刊发的《“痕迹主义”在基层流行,已成形式主义新变种》一文,仅半月谈微信公众号阅读量就超过50万次,留言上千条。有部分网友为因过度“痕迹管理”而消耗的大量纸墨感到痛心疾首,认为此举背离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也有网友提醒应警惕新媒体环境下除纸质留痕外的APP留痕等“留痕主义”新变种。
文章披露,某城某局为应付检查,一个月打印各种材料仅纸张费就花了21万元。某部门要求半年总结拍成专题片,航拍加上后期制作,投入好几万元。很多干部坦言,不怕痕迹管理,怕的是滥用痕迹管理。
文章同时强调,痕迹管理,实际是上级不信任下级的一种表现,体制内、干群间的信任缺失当引起高度重视。
——减压力,减负担。
《半月谈》发表的《来督导督查的人比抓落实的还多!》一文写道:中央层面的督查很有必要,但目前一些地方搞层层督查,已成基层不能承受之重,不仅没有达到促进工作落实的效果,反而严重耗费了具体抓落实的人力、物力、精力,产生反作用,工作未落实反落空。
一名乡镇党委书记说:“我一年中有200多天在迎接、陪同检查,有时候这个检查组还没走,另一个又来了。”
文章援引专家的建议:在当前改革发展不断提速的大背景下,有些督查是必须的,是保证各项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但是,层层督查、形式大于内容的督查则让基层干部不堪重负,亟待“减数量、提质量”,避免检查“念歪经”。
“基层工作是1:9——一个人在干、九个人在安排,一个人在做、九个人在督查。”南方一家省级党刊发表的《听基层干部谈忧说盼》也就此问题说,会议多、材料多、表格多、督查检查多,让基层干部烦不胜烦。
9月初,《瞭望》发表《一年20份“责任状”,如何为乡镇干部减负?》写道:防汛抗洪、矛盾调处、信访维稳……一人肩负的工作任务多达三十几项,上级部门向下转嫁责任、矛盾下移,再加上名目繁多的检查考评、督查问责,一线的基层干部深感压力巨大。
文章点出了:乡镇人手紧张,“一人多岗”,“真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七十二变的本事”;转嫁责任,责权错位的无奈;名目繁多的“责任状”,责任层层下传,加码下传。
文章呼吁:建立健全基层工作考评机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该干的事不推诿,该问的责不含糊。对基层干部多点理解关心,少些求全责备,真正做到严管与厚爱相结合,从而调动他们干事创业、敢为善为的积极性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