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浅析《登鹳雀楼》的两个译文

2018-10-16吴昊

校园英语·中旬 2018年9期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唐诗翻译

【摘要】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浅析盛唐名诗《登鹳雀楼》的两个经典译文,通过比照,即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得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更高的译文。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三维研究法;翻译;唐诗

【作者简介】吴昊(1989-),男,汉族,江苏人,广东理工学院,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引言

唐诗是对汉语的高度提炼与浓缩,反映着灿烂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本文试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胡庚申教授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即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不断地适应和选择的交替过程。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活动应该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提出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生态翻译学将翻译置身于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来探讨分析,为翻译批评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二、原诗分析

《登鹳雀楼》出自盛唐诗人王之涣,是唐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全诗内容如下:《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诗歌前两句描写气壮河山的景象,视野从西方的落日转入东方的黄河,给人开阔豪迈之感。通过抒发登高望远这一深刻而朴素的哲理,督促世人通过不断进取提升自我,拓宽自己的视野,以达到新的人生境界。

三、译文比较

本文将选取《登鹳雀楼》的两个经典英文译文,作者分别为许渊冲和翁显良,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转换角度进行分析,并尝试得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更高的译文。

On the Stork Tower

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许渊冲译)

Upward

Westward the sun, ending the days journey in a slow descent behind the mountains.

Eastward the Yellow River, emptying into the sea.

To look beyond, unto the farthest horizon,

upward! Up another storey! (翁显良译)

1.语言维“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语言方面,汉语和英语间差异显著。汉诗整齐、简练、虚词少,以凝练简洁的语言承载较大的信息量。

音韵方面,翁诗比较自由,许诗采用AABB的押韵格式,两诗都使用了行间韵,如许诗中的“grander”和“greater”,翁诗中的“Westward”和“Eastward”、“ending”和“emptying”、“unto”和“upward”。相比而言,翁诗的尾韵不明显。音节方面,许诗两两对仗,句子音节数相同,朗朗上口,而翁诗则是采用以散文译诗的方法,节奏和韵律欠缺。

形式方面,翁诗长短不一,许诗对仗较为工整,尤其是后两句,“a grander sight”和“a greater height”。

意象方面,题目里许诗点明了诗人所处的位置,翁诗直奔主题,是对原诗题目的一定改造,但和自己译文末句的“upward”两两对应,深化了主题。

2. 文化维。译者在翻译過程中还要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克服由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这就是文化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题目《登鹳雀楼》中,“鹳雀”中文中即指一种水鸟“鹳”,这种动物全球许多地区都有,因而在英文中也有对应的词语“stork”,而这里的“楼”则是中国特色的建筑,许译用的是“tower”,这是很多中国楼阁常采用的翻译,但和西方传统的“tower”存在很大差别。翁诗则未在题目中点明,直到结尾出现“storey”,豁然开朗,但中国楼阁的意象并不明显。“白日”是中文特有的说法,表示太阳,英文中鲜见“white sun”的说法,white这里可能还带有“pale”的意思,因而采取了“sun”的表达。而“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举世闻名,译为“Yellow River”没什么异议。

3. 交际维。翻译过程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转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原诗作于盛唐时期,作者壮志凌云,诗中积极向上的格调与时代精神契合,尤其是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者在翻译时应当将这种精神努力传达出来。最后两句,原文并未标明主语,符合汉语无主语的特征,译文分别用了“you”和祈使句,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形成互动,后两个译文还加上了感叹号,更强化了这种情感,作者的广博胸襟流露在其间。

四、总结

整体来看,许的译文简单明了,铿锵有力,富含情感,尤其是后两句;翁的译文情感较强,多处呼应,主题明确,但形式过散,特别是开头部分,缺乏绝句简短有力的形式之美。两者都为佳作,但许的译本具有更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更胜一筹。通过生态翻译学三维理论,本文对两个译文进行了客观比照,体现了这一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b(6):11-15.

[3]陈邦炎.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4]龚景浩.英译唐诗名作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猜你喜欢

生态翻译学唐诗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