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人的前后半生
2018-10-16徐平林
手工艺源于民众的生活,寄托民众的情感,可谓是文化的载体。其种类繁多,如陶瓷、刺绣、剪纸、年画等等。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星河变换,世事变迁,有些手工艺逐渐衰落,有些则顺应时代,做出相应改变,焕发出新的活力。
手工艺人的身份多为农民,生活清苦。由于手工艺产品市场经济效益差,所以多数手工艺人的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甚至难以养家糊口,只能选择改行,后继无人。考学深造的思想使得父业不再子承,身怀绝技者大多已步入老年,虽有满腔热血,无奈身已衰,难以创作出杰作。尽管危机重重,他们却大多思想保守,“傳男不传女”“同行是冤家”的观念根深蒂固,为此,手工艺人在收徒传艺时,或许会保留核心技能,绝不外传,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对手工艺人来说,学习工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古有学徒一说,要想学好一门手工工艺,时间是必须的,除此之外,还要有耐心。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虽说师傅的教导很重要,但有些问题需要自己去悟,去体会。从最基础的工艺做起,时间久了,自然就掌握了其中的要领。等到学得精髓,也就可以出师了。可以说手工艺人的前半生在学习工艺,掌握技巧,而后半生就是传承和发扬该工艺的时间了。
为了所学本领后继有人,发扬光大,手工艺人们的后半生为此不懈努力。寻求政府帮助是必须的,无论是政策还是资金,政府都能提供大力支持。人只有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才能把精力放到手工艺上,才能创造出更好的作品;同时,要提高自身修养。作为传承人,手工艺人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技艺水平,增强创新意识,与时俱进,才不会被时代淘汰,这就需要手工艺人不断创新,与时代的特点相结合,开发出面向时代、面向大众的工艺品。
以手工艺中的剪纸为例,可能喜欢上它的理由很简单,仅仅看老奶奶们剪出的一些样品,耳濡目染下,就对剪纸产生了兴趣。渐渐地想要把这种喜欢借助一种方式表现出来,于是就开始了剪纸。当然,这是有一个过程的。如果非要说剪纸的特点,那就是简洁明快,一眼便能看出想要传达的意思。比如瓶子和菊花放到一块儿,马上就能想到四季平安;鱼和莲花组合,表达的是年年有余。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剪纸的认识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刻。慢慢地开始真正看懂剪纸的美,开始了解到剪纸的现状:尽管仍然有很多人喜欢,但喜欢的群体年龄越来越大,年轻人甚至都没有机会接触,所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显得很现实了。开始宣传推广剪纸,是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要想推广,内容和技法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剪纸虽历史悠久,可面对市场,就须得迎合当代人的需求。近年来,一些文化类的节目层出不穷,以大家喜欢的方式,把古诗、成语,包括民间传统工艺搬上舞台,使这些文化重新进入大众的视线,记忆中《最强大脑》有几期就是以剪纸作为出题背景的。
作为一名手工艺人,或许是兴趣使然,开始学习一门手艺,也或许仅仅是迫于生计,但我相信,每一个手工艺人所期盼的结局都是一样的,他们学习手艺,并希望将之传承,希望每一门手艺都能长长久久地流传下去,希望能够实现它应有的价值,结出美丽的果实。
作者简介:徐平林,1964年生人,男,满族,1989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中文系。现为甘肃省武威市文化馆馆长。主要从事书法、绘画、摄影、民间文学创作。
(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