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历史文物文本英译方法研究
2018-10-16周丹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中西博物馆历史文物英文本语料,发现两者在信息内容和文化内涵传达方面相异。当下博物馆历史文物文本英译的目的是让历史文物所凝聚的中国历史文化“走出去”,为了更好地服务目的语读者,本文建议采用增译基本信息和增译文化内涵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相异;目的;文化“走出去”;翻译方法
【作者简介】周丹(1989-),女,汉族,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英语专业教师,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
一、语料收集和对比
笔者走访了故宫博物院和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拍摄了文物照片并收集了文字材料。笔者接着查阅了大英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官网,找出了与上述博物馆相近时期、相近形制的文物。将这些文物作为语料进行对比后,笔者发现了一些现象。这些现象会给文物英译工作者带去一些思考。
1.基本信息的翻译。文物的基本信息包含了对文物的表象认识,是对文物进行命名的立足点。文物的材料、质地、年代、功能用途以及属体名称都是文物的基本表象,属于基本信息。文物的基本信息解释其为何物,翻译时需要首先传递。文物的年代信息体现文物所拥有的历史价值,是一件文物区别于其它文物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刘庆元认为虽源语中未标注朝代的起止时间,按惯例,此类译文理应用括号增补上。从目的语读者角度出发,不能死扣原文。笔者选取了玉琮作为语料分析对比的对象。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筒型玉器,是古代人们用于祭祀的一种礼器。
(金沙):玉琮Jade Cong.
(英博):Jade Cong.
An important burial jade, carved with faces.
文物的功能信息说明文物的基本用途,不同的文物具有不同的功能属性,即使是同一文物在不同时期其功能也有可能不同。上述语料对比分析可知:大英博物馆通过在文物描述中增补功能信息,金沙博物馆却将没有呈现这一重要信息。
2.文化内涵的翻译。文物的文化内涵传达,即指文物的陈列品说明信息是否有效地传递了其中的文化内涵,即文物中蕴含的独特的社会习俗、民俗风情等。文化负载词是某种文化中指示独特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因此,这些词便成为传递文化内涵的焦点。
(故博):同治款黃地粉彩描金五蝠捧寿纹碗。
Cup with Gilded Decoration of Five Bats Surrounding Shou(longevity) Character in Famille Roseon Yellow Ground, with Tongzhi mark.
(美博):Panel with Fish, Bats, and Clouds.
This panel probably came from a chair cover, possibly from the part that covered the seat. Word play makes the motifs auspicious: five bats (fu, a homophone for the Chinese word for happiness) surround a musical stone and a pair of fish, associated with good fortune and affluence.
上述语料中,“蝠”与“福”发音相同。在中国文化中,“福”象征着好运与祝福。而在西方文化中,“蝠”通常是与黑暗和邪恶联系在一起的,如:“吸血蝙蝠”、“发疯”等。外国游客看到上述英译,会使他们把文物与一些邪恶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上述语料中,故博文物文本英译未能很好地传递文物内涵,有违博物馆文物英译工作的目的。
面对上述差异,作为我国博物馆文化的传递者—译者是坚持国内博物馆的普遍翻译方法,还是采用以西方博物馆英文本为基础的西式译法,亦或结合两者?译者该如何选择?是否有相关的理论支撑呢?
二、目的论
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我们有必要廓清博物馆英译的目的和理解翻译目的论。中国博物馆英译要以走出去为目的决定了其翻译策略、技巧和方法要接受目的论的指导。弗米尔认为,翻译是一种转换。任何翻译行为,包括翻译都是一种行为,而行为都有目的。因此,弗米尔将自己创立的理论称为“翻译目的论”。“目的论”中,决定翻译目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受众”。他们往往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交际需求不同,对译文的期待不同。
“功能”,意为“目的”,该词来源于希腊。对整个翻译行为起决定作用的的首要准则是“目的”,即功能(Nord,2001)。目的论有三个基本准则:目的、连贯以及忠诚法则。目的论认为,任何一种翻译,目的准则都是其首要准则。也就是说,一种翻译行为由行为目的决定,即目的决定手段。连贯准则应该要符合篇内一致的标准,即译文能被接受者所理解,成为接受者环境的一部分。忠诚准则也是目的论中的一个重要准则,也可以称之为篇际一致,即原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之间的对应关系。
伴随着国力的上升,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渴望了解中国。如何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也自然地被提了出来。博物馆文物英译也是以走出去为目的,并服务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既然我国博物馆文物文本英译旨在“走出去”,那么译者应该接受目的论的指导。
三、历史文物文本英译方法
1.增译文物基本信息。通常情况下,博物馆管理方会向文博英译工作者解释文物英译的原因、文物英译的接受者、英文本使用环境、文物英译应具有的功能等,这些构成了翻译要求。然而,对译者而言,他并非只能被动地接受所有的翻译要求。文博译者作为文物翻译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他可以参与决定译文的目的。文物的基本信息在翻译过程中应被完整地传递,这样读者才能对文物的基本表象有所认知,继而才能更好地领悟文物的内涵价值。针对我国博物馆文本英译信息有缺的情况,笔者建议采用以西方观众为目标受众、满足他们阅读需求的增译策略。
(金沙):玉琮。
(改译):Jade Cong.
An important ritual/burial jade
为了让目的语读者了解玉琮的功能信息,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笔者增译了其功能信息,同时还加了修饰词 “important”,让目的语读者也能感受到我们的自豪之情。我国博物馆文化要想更好地走出去,文物文本英译需要尽可能全面地提供信息,让目的语更多地了解文物相关信息。
2.增译文物文化内涵。译者应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除了通晓两种语言,他还须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翻译之难,在于如何将一种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准确传达到另一种语言中。对于文物而言,其历史文化价值也是其魅力之所在,外国游客来我国博物馆参观也是被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所吸引。因此,文物英译工作要准确完整地传递其中的文化内涵。直译是指对原语的完整再现,它可以尽可能地保留原语中的文化因素。在文物翻譯中,单纯地直译有时会让国外游客不解其意,因此有必要加上注释。
(故博):同治款黄地粉彩描金五蝠捧寿纹碗。
(改译):Cup with Gilded Decoration of Five Bats (Luck) Surrounding Shou(Longevity) Character.
In Famille Rose on Yellow Ground, with Tongzhi mark.
上述文物文本中“蝠”给西方游客带去的是不好的联想意义。因此,建议采用增补文化内涵的翻译策略。“蝠”即指“福”,将其中蕴含的美好祝愿表达出来。
四、结语
目的论认为,决定翻译过程的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当下中国历史博物馆英译的目的就是历史文物所凝聚的中国历史文化走出去。这样,目的论就成为博物馆英译方法选择的理论依据。虽然我们不能绝对地说,不管好翻译还是歹翻译,只要能让中国博物馆历史文物所代表的中国文化走出去就是好翻译。在既不违背译者职业道德又有利于国家民族利益的情况下,笔者认为这种说法还是合理的。不过,只有充分地尊重和服务中国博物馆历史文物英译的目标读者,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走出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庆元.文物翻译的“达”与“信”[J].中国科技翻译,2005(2): 41.
[2]张美芳,王克非,(德)诺德(Nord,C).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