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坝”为什么这样“红”
2018-10-16谭诗赏
谭诗赏
2018年6月27日上午,南川区东城街道灌坝社区便民服务中心。
大楼左侧,一棵粗壮的黄葛树冠盖葱郁、绿意盎然。
树荫下,一群人正驻足倾听灌坝社区探索城市基层党建的经验介绍。
而人群中间、正在给前来“取经”的客人讲解的,正是灌坝社区党委书记杨勇。
“现在来灌坝调研的人一批接一批。”杨勇自豪地说。
近年来,灌坝社区通过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强化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浇灌出了社区民居的“幸福常青树”,让社会治理越来越好,居民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如今行走在灌坝社区,随处可见一幅幅温馨画面:街坊邻里守望相助,其乐融融;“红旗党员”穿梭在楼栋庭院间,收集社情民意,悉心为群众排忧解难;“红袖标”忙着文明劝导、环境保护、治安巡逻……
从一个“老大难”的问题社区“蝶变”成为奉献、卫生、互助、文明、和谐的“五型社区”和南川区城市基层党建示范窗口,灌坝是怎样“红”起来的?
头雁领航,灌坝有个“小巷总理”
——抓紧抓实主业主责,破解城市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主业主责意识不强、重形式轻落实等难题,避免党建工作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形式化倾向。
“如何当好基层党组织的‘领头雁?”
在灌坝社区“两委”会议室召开的座谈会上,一位“取经者”向杨勇抛出了这个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杨勇成竹在胸——自2005年担任灌坝社区党委书记以来,他就曾反复琢磨和思考过类似的问题。
“当好‘领头雁,关键在领头。要想在前、走在前、干在前,带领基层党组织更好地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杨勇这样回答。
事实上,对杨勇而言,要“领好头”并不容易。
灌坝社区地处南川老城区和农村的接合部,属于典型的老旧无物业管理社区,人员构成复杂,矛盾纠纷多,社会治理难度大。
杨勇刚来到灌坝社区时,办公室里总是挤满了居民,全是反映各种问题的。“按下葫芦浮起瓢”,社区问题层出不穷;社区工作人员却显得“势单力薄”,虽然长期到处奔波、疲于应付,成效却并不明显。
更让杨勇感到郁闷的是,每当党组织开展活动,到场的党员总是寥寥无几,更不用说得到群众的积极响应了。
面对这样的窘迫局面,杨勇决定先从自己做起,做出一个“好书记”应有的样子。
于是,每当社区邻里闹矛盾了,老人生病了,路灯坏了,他无一不是冲在前列,让事情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就这样,久而久之,杨勇参与解决的问题不计其数,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小巷总理”。
“做实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落脚点在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既需要用心用情,也需要讲究方法,善使巧劲。”杨勇吐露心声。
当好“领头雁”之余,针对党员党性觉悟不高、服务群众能力不足等问题,杨勇还在区委组织部和街道党工委指导下,注重通过教育和机制建设,激发整个团队的战斗力——如加强对党员的党性教育和能力培训,在党员中实行“红旗评优机制”等,有效提高了社区党员服务群众的本领和能力。
“杨书记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因为经常在社区来回奔走,在我们的微信好友步数排行榜上,他平均每天步数都能达到20000多步甚至更多,榜首也因此几乎天天被他‘霸占。”灌坝社区工作人员曾祥文说。
在“头雁”的感召和不懈努力下,社区党组织细胞逐渐被激活。
战斗堡垒“由外而内”全覆蓋
——因地制宜整体推进,以典型引路、抓点带面、打造特色,填补空白、疏通堵点,杜绝基层党建“盆景化”,着力实现“有形覆盖”向“同心同向”转变,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标准化建设。
2018年6月27日下午2点,南川银林餐饮有限责任公司。
刚一进入这家“南川优秀民营企业”的大门,一股浓厚的“红色”气息就扑面而来。屋子里设有宽敞的党员活动室,书架上整齐陈列着最新的党刊党报,党员员工都佩戴着鲜红的党旗徽章……
作为一名党员,公司负责人曹育林即将迎来期待已久的神圣时刻。
在东城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任芳和杨勇等人的见证下,新成立的公司党支部举行了揭牌仪式,曹育林脸上写满了激动。
在公司成立党支部,是曹育林一直以来的一个心愿。他亲身见证了灌坝社区的“蝶变”,坚信有了党组织,也能够为公司的健康发展倾注源源不断的“红色动能”。
截至当天,灌坝社区党支部数量已经达到18个。
看到党的战斗堡垒在灌坝社区能够遍地开花,杨勇内心有种说不出的高兴。
社区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想要把各项工作干好,必须发挥好社区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作用。
为此,多年来,灌坝社区党委坚持群众在哪儿、队伍在哪儿、问题在哪儿,党的阵地就应该建到哪儿,让党旗插遍社区每个角落,实现基层党建工作“满园芬芳”。
不过,做到了“有形覆盖”还不够,还需朝“同心同向”使力。
刚获得东城街道“七一”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的灌坝社区承铄党支部,考虑到所在老旧城区即将拆迁改造,于是提前谋划,因势利导地提出了“三找党组织”建设新思路——“找骨干力量,找群众需求,找服务措施”,让党组织助力旧城旧貌换新颜、社区居民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像承铄党支部这样的基层党组织在灌坝社区还有不少。对群众需求,党组织只有先做到有求必应,方能一呼百应,党组织才有向心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独唱”变成了“大合唱”
——上下衔接左右联动,破解辖区条块分割、基层党建“碎片化”问题,以社区党委为领导核心,广泛凝聚共驻共建共治、互联互动互助共识,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今年5月,杨勇又多了一个“头衔”——“南川区城市基层党建书记工作室”主持人。
灌坝社区,如今是南川区下好城市基层党建“一盘棋”当中十分重要的一颗“棋子”。
搭建书记工作室这个平台,联合多个社区、吸纳党建专家成员示范建立书记工作室专业团队,可以充分发挥优秀书记“传帮带”作用,更好地辐射和引领其他街道社区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推动南川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除此之外,南川区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通过将灌坝社区打造成为区级城市基层党建的‘试验田和示范窗口,以点带面,不断创新探索做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路径和方法,走出一条切合南川实际的郊区型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路子。”南川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张霄霄说。
灌坝社区何以“堪此重任”?
这与灌坝社区一直以来致力于探索促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条块融合、突出“大党建”互联互动的特点有密切关系。
城市街道社区涉及主体多、关系互不隶属,条块分割严重,社区内入驻单位对党建和社区工作也不以为然,大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对于有些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问题,仅凭社区‘单打独斗无法解决,必须联合驻区单位,整合资源,联动配合,凝聚治理合力。”张霄霄说。
条条和块块,在哪里交叉,就在哪里着力。灌坝社区坚持共驻共建共治原则,通过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核心地位、坚持和完善联席会议、深化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与驻区单位开展项目合作等措施,推动社区“大党建”不断走向深入,过去的情况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2018年7月6日下午,包括“南川区城市基层党建书记工作室”成员单位、非公党支部、联席单位在内的300余名党员联合开展了一次主题党日活动。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现在,城市基层党建从原来的‘独唱变成了‘大合唱,更让‘同在屋檐下,同是一家人的理念深入人心。”杨勇笑着说。
用“金服务”打造党建“金品牌”
——全面统筹总揽全局,跳出“就党建抓党建”的工作误区,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和社区整体提升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两张皮”、基层党建“空心化”等问题。
如今,金山丽苑小区居民盛林,又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路了,他逢人就会夸起“好邻居”。
“多亏了小区里的‘好邻居——党员志愿者,把我从生死边缘拉回来。”盛林说。
去年,51岁的盛林因双肱骨头坏死,出门又摔断了腿,孤身一人又无亲友照顾,在床上完全无法动弹,加上治疗费太高,于是他动起了轻生的念头。
所幸,盛林的情况被小区“好邻居”志愿服务队的党员志愿者周锡容等人及时发现。志愿者们积极发动社区群众捐款,帮忙联系南川骨科医院减免部分医疗费,还轮流照顾他的生活起居,最终只花了两万多元便治好了盛林的伤。
半年过后,伤病得到基本康复的盛林,专门为社区党员志愿者们送上了一面锦旗以示感激。
这只是灌坝社区打造“好邻居”志愿服务品牌、发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一个生动写照。
开展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重心在社区、关键在社区、难点在社区、成效也在社区。仅仅依靠有限的社区工作人员“小马拉大车”,很难满足社会治理需求。因此,必须充分发动无职党员和群众,依靠群众的力量来解决群众问题。
基于这样的思考,灌坝社区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广泛征求居民需求,针对邻里纠纷协调难、老旧小区管理难、老弱病残需求多、读书孩子无人辅导等社会突出问题,确立开展以奉献、卫生、互助、文明、和谐为目标的“五型”社区创建活动。
在此背景下,“好邻居”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好邻居”下设三个特色志愿服务队:把能主持公道的编入“吼班大哥”服务队;把能引导劝解社会和家庭矛盾的编入“劝和大妈”服务队;政策法律水平宣传能力强的,则编入“知心姐姐”服务队。
哪里有矛盾和困难都愿意管一管的周锡容,选择加入了“劝和大妈”服务队。作为党员,多年来,她在社会治理、志愿服务、旧城改造中发挥积极作用,并多次被评为社区的“红旗党员”。
随着“好邻居”志愿服务队的不断发展壮大,灌坝社区成立了志愿服务站,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规章制度,特别是相关物质和精神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发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用“金服务”赢得群众的“金口碑”。如今,“好邻居”在整个南川区得到推广,成为在全区都叫得响的党建志愿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