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游戏,小学数学教学的“调味剂”
2018-10-16韩及娣
韩及娣
小学数学比较简单,但其中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小学生花费心思才能解决,引导他们采用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是关键所在。为了帮助小学生提高解题效率,筆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摆脱定势,开拓视野;整体思想,简化问题;移多补少,科学迁移。
一、摆脱定势,开阔视野
有些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但是只要稍微改变题型,他们就会陷入困境,百思不得其解。这是因为小学生受到了思维定式的影响,不会转变角度去解决问题。所以,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改变思考的角度,让解题思路清晰可见。
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的相关知识时,有一道题是这样的:小红在期末考试后得知自己数学、语文、英语的平均成绩是80分,在体育成绩公布了以后,她的平均成绩提高了2分,那么小红的体育成绩是多少分?解这个题的一般思路是:用四门成绩的总分减去其他三门的分数就可得到小红的体育成绩:由于平均成绩提高了2分,那么小红的平均成绩为82分,总分为82×4=328(分),其他三门的成绩为80×3=240(分),328-240=88(分)。这种解题方法比较麻烦,老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转换解题思路、创新解题方法:假设小红的体育也考了80分,这样四门功课的平均分为80分,但是四门功课的平均分比其他三门功课的平均分高出的分数刚好分配给每一门功课,使每门功课都增加了2分,那么一共增加了2×4=8(分),那么小红的成绩就为80+8=88(分)。
通过引导小学生摆脱思维定式,转换思路去解决问题,学生的解题思路就会变得清晰,而且他们的出错率也会降低。同时也创新了解题方法,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整体思想,简化问题
小学数学中有些题目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复杂,按照常规的解决方法根本行不通。因此,面对这样的问题,老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转化的思维,从题目条件出发,利用全局的观点来看问题,全面观察题目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简化问题。
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的知识时,就引导小学生通过整体思想的方法来解题。有这样一道题:有6个数,它们的平均数是9,如果把其中的1个数变成15,这6个数的平均数为10,那么改动的那个数原来为多少?大多数小学生在读完题目之后都纷纷开始寻找那6个数,显然根据题目中的条件这种方法是不切实际的。他们应该从整体去把握题目,不能单独把某个数拿出来进行分析,简单把这6个数看成个体。因此笔者引导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进行推理:6个数的平均数为9,即它们的和为6×9=54,改变1个数之后的平均数为10,那么它们的和为6×10=60,我们就可以知道改变数字之后总数增加了60-54=6,即改变的那个数增加6之后变成了15,那么这个数未改变之前为15-6=9。
通过采用整体思想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小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会豁然开朗,不会陷入解题的“死胡同”。这种方法可以把原本较为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方便小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同时,在解题的过程中,也提高了他们的推理能力。因此,在面对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大局出发,用整体思想去解决问题。
三、移多补少,科学迁移
移多补少多用于解决平均数问题,“平”为“拉平”,即移多补少,“均”即每份的数量都相等。但是此种方法并不仅仅局限于解决平均数问题,老师可以对此方法进行科学迁移,使其应用于其他合适的数学题目中。
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就让小学生利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讲完本节课内容之后,我给它们出了一道题:学校有合唱队和鼓乐队,已知合唱队有60人,比鼓乐队的人多。如果从合唱队中调5名学生参加鼓乐队,此时合唱队比鼓乐队少2人,那么原来鼓乐队有多少人?这个题目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考验。因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求出鼓乐队的人数:60-5+2=57(人),那么鼓乐队原来的人数为57-5=52(人),就可以得出最终结果。
移多补少的解题方法可以开拓小学生的思维,还能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为以后数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时期,而“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是教学的重难点。如果老师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很不利,还会影响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老师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