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研善用 润物无声

2018-10-16孔丽梅

陕西教育·教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白求恩育人文本

孔丽梅

有效的德育应该是在一种氛围中实现的。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利用统编语文教材这一工具,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既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又润物无声地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读懂单元导语,明确育人目标

新的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元”,即兼顾了语文素养和人文主题两个方面。在人文主题的选择上并不高深,诸如四季美景、至爱亲情、学习生活、动物与人、凡人小事等均取自学生身边,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之所以要强调“教科书编者”,目的是告诉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理解、尊重编者的编写意图。而编者的编写意图最直接、最简洁的呈现方式就是教材中的单元导语。单元导语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编者对一组教材整体设计的意图,涵盖并突出该单元的学习专题、学习要点和学习方法等内容,让使用者在最短时间内把握单元的中心内容,有着统领全组教材的目标定位和学习导航的重要功能。正确解读、弄懂悟透单元导语,能帮助教师准确把握编者意图,准确设定教学目标,对合理取舍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有效达成育人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四季美景”。单元导语这样描述: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本单元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顿,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達效果。”

这段话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提纲挈领地揭示了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四时美景”及人文目标“亲近自然、热爱生活”,具有鲜明的育人导向;第二部分提示学习任务、学习要求、学习重点、学习方法等。细细揣摩,两部分密不可分。它告诉教师: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愿望和热情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在品赏想象、熏陶感染中一点点地激发培养出来的。

二、研读文本内涵,发掘育人因素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选文以经典为主,如《春》《济南的冬天》《散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白杨礼赞》《最后一课》等。这些经典作品多为教学传统篇目,久经教学实践的检验而魅力不减。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能以此为范例,掌握语言运用的奥秘,感受到语文语言之美,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让学生以此为窗口,突破狭小的生活圈子,领略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灿烂的现代文明的风采;以此为桥梁,打破时空的界限,聆听伟大心灵的跳动,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至关重要。他们解读文本是为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体验引领、指导、促进学生感悟文本内涵,提升文化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从而使文本最大限度地发挥育人功能。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阅读文本的效果。然而不同的教师因其阅历不同、知识储备不同、认知不同,导致解读文本的视角、深度亦不同。有时由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教材的育人功能就会大大减弱,严重者甚至会南辕北辙。

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主题为“至爱亲情”,但这些文章的主旨并不仅限于亲情,还可以读出其他丰厚的内涵。例如:《秋天的怀念》除了表现母爱的无私、深沉与宝贵,更有儿子的悔恨和愧疚之情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感悟,《散步》可以读出生命轮回和延续的感慨,读出人生的选择,读出中年人特有的责任感。《荷叶·母亲》不仅仅赞颂母爱,还有少女对母亲的依恋,对母爱的感知、感激。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说过。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反复研读文本,深入理解每个文字所传递的情和意,形成自己的阅读感悟;要精心备课,把作品的内涵、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实情感传递给学生;要发掘教材的育人因素,用故事中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要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点化学生,真正做到作者的心、教者的心、学生的心三心共鸣。而不是简单直接地依赖教参,做了阅读理解的搬运工。

三、借助助学系统,落实育人举措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丰富了作业系统的层次,设置了完整的助学系统,每篇教读课文文前有“预习”,兼有助读和作业的双重功能,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前认真预习,做好学习准备。每课有两道题目,分别从内容和写法两方面设计,旨在激发阅读兴趣,引起阅读期待,布置资料搜集,提供阅读方法,引发深入思考。教学时教师可灵活处理,既可事前布置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完成,也可作为课堂导入活动。文后有“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思考探究”题重在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练习,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思考作品主题,解决疑难问题。“积累拓展”题又分“积累”题和“拓展”题,前者重在品味语句,积累文笔精华,后者侧重拓展延伸,或仿写、续写、改写,或课外实践。“读读写写”题提供了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书法家手书的汉字堪比字帖。

以七年级上册《纪念白求恩》为例,预习有两项任务:一是搜集资料,了解白求恩其人其事;二是让学生问问自己的祖辈、父辈,了解这篇文章对他们的影响。不难想象,学生在搜集资料时势必会读到白求恩从加拿大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感人事迹,他们的心灵一定会激起层层涟漪;学生在向祖辈、父辈了解这篇文章的影响时,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专业追求就会通过家人的口讲给孩子,对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同样,课后的“思考探究”“积累拓展”具有同样的功用。无论是理清文章的思路,还是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都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洗礼,感受到白求恩同志的高风亮节,感受到白求恩精神的崇高可贵,让学生鄙弃庸俗,追求崇高,走出“小我”,成就“大我”。

四、捕捉教育契机,渗透育人导向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然而,语文不是政治课,绝大多数课文中包含的思想内容总是通过对特定情感的表达、事实的叙述、景物的描写、故事的展开来寄寓表达的。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捕捉细节,利用课堂上一闪即逝的教育契机,“顺水推舟”“迁情入化”“润物无声”使学生在进行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受到“情”的陶冶、“理”的启迪,这样才能避免空洞、无力的说教,从而变得有色有味、有趣有情、富有实效。

如在学习《邓稼先》一文时,有学生提到网民把杨振宁称作“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授课教师便紧紧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思考:两人同乡、同学,同为伟大的科学家,为什么邓稼先获得的赞誉多过杨振宁?通过探究辨析,让学生看到邓稼先自甘清贫、勇于担当、鞠躬尽瘁这些当今社会稀缺的高贵品质;让学生懂得一个人不管能力有多大,学识有多高,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融为一体,才能光耀史册,受万人景仰。同样,在学习《老王》一文时,可以紧扣文中“愧怍”一词,让学生认识到真正的人道关怀不是施舍,而是对于个体生命、个体人格、个体价值的凝望、平等与尊重;同时也看到作者可贵的自我反省与解剖精神。

总之,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处处闪耀着立德树人思想的光辉。作为语文教师,要时刻牢记“教之道,德为先”的道理,研究教材、运用教材,以此为工具,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志趣,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只有这样,教材立意之初“立德树人”的编写理念、编排原则、良苦用心才能落地生根,开枝散叶,结出丰硕的果实。

作者单位陕西省莲湖教师进修学校

猜你喜欢

白求恩育人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封二:English Corner·英语角
语文阅读教学正方向:“教”“练”“考”统一——以《纪念白求恩》例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