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教学之“无中生有”五法

2018-10-16林诗铨

广东教育·综合 2018年9期
关键词:语录论语孔子

林诗铨

《论语》具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空白”特点,它是高中语文的教学难点。认识这一难点产生的原因,并将之转化为教学的契机,从“无”中生出“有”的效用,是教者必须深思的问题。本文就《论语》的“空白”产生的难点和契机,阐述五点“无中生有”的教学策略。

一、“无情”处悟情

《论语》是学生了解孔子生活、思想、品格的重要文本,更是认识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然而,《论语》文字简练和人物情态的“空白”往往会带来人物性格和情感的空白感,这必然让学生难以体悟圣人及其弟子的性格和情怀。在看似“无情”处悟情,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孔子的人格魅力和儒家思想要义。当然,不能凭空填补,应先借助语录本身所传达出来的意思来猜想和填补说话时的场景和说话人的神态、动作,进而体悟其情感和思想品格。

例如,《论语·雍也》中的一则:“孔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在教学这一片段时,可先从文本入手,抓住“见”“不悦”“矢”以及重复两次的“天厌之”等关键词语,让学生还原情景,了解孔子是如何见南子的,子路不悦的样子是怎样的,孔子又是怎样发誓的。然后,从扩充完整的故事中去体悟人物的精神,从孔子面对学生不满时的焦急失措、无可奈何中,读出一个真性情的孔子,感受一个和学生平等相处的教师形象。

这一策略具有普遍意义,在《论语》教学中可以广泛使用。例如,当坐在马车上的孔子被路过的隐士接舆借歌讽刺后,“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让学生对此进行补白,了解孔子受讽时的感觉是怎样的,从马车上下来后如何面对与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完全不同的接舆;而当接舆避开后,孔子的神情又是怎样的。这样,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孔子那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情怀。又如:“子曰:‘饭疏食而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若能填补孔子说这话时的神态词汇,则更能感受圣人安贫乐道的品质。

二、“无理”处求理

这里说的“无理”,并非指没有道理,而是指《论语》的语录之间欠缺必然的逻辑联系,让学生有琐屑零碎、前后失粘之感。在各地的教材《论语》选读方面,编者似乎注意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因而编纂时都尽力将有一定联系的语录选辑在一起,但仍不尽如人意,例如人教版的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三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共辑录十二则孔子的人生格言,角度繁多,若以“人生格言”来作为它们的共性,恐怕笼统而不着边际。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地在看似没有逻辑的地方发现逻辑。对于该课教学,笔者作了如下处理(因教材较长,这里以语录的序号代替原文,详见教材):

语录1、2——面对自己的无知

语录3、4、5——面对自己的过错

语录6——面对理想

语录7——面对他人的过错

语录8——面对利益

语录9、10——面对信用

语录11——面对考验

语录12——面对时光

以上是笔者教学时的思维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自行寻找语录与语录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让学生对该课有更为系统的认识。在似乎没有逻辑之处发现逻辑,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的形成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三、“无例”处引例

《论语》以孔子的言论为主。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有深刻认识的孔子,经常“一语中的”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很少借助例子加以论证,这样的特点便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进行论证。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孔子的格言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现实来深化个人的理解。

例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孔子及其弟子针对个人过失的言论(“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小人之过也必文”)進行分组讨论,联系如下例子以加深理解:陆机原来看不起左思,但后来又对左思刮目相看,这让天下人更佩服陆机;日本军国主义篡改侵华历史,祭拜靖国神社亡灵,这一行为让世人唾弃;德国前总理勃朗特在犹太人墓前下跪,赢得了世人的敬仰。又如,在讲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学生联系了胡雪岩、海尔公司的成功商道和三鹿集团身败名裂的教训。总之,于“无例”处引例,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四、“无疑”处生疑

《论语》具有通俗易懂的口语特征,学生往往会认为其平淡无奇。对于教师来说,这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良机。教师可以在没有疑问的地方生发疑问,在没有障碍的地方设置障碍,引导学生挖掘其中深意。例如,对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句,学生翻译完之后,自认为已经懂得了其中深意,此时,正是质疑的良机,我设问:“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我们不是经常这样做吗?如果这样就是智慧,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是很有智慧的。看来圣人所说的智慧真的很易达到,果真是这样吗?为什么?”这一疑问使学生开始审视自己的浅见,并开展了热烈的讨论,进而修正自己原先的看法,认识到孔子言语的深意——人要有承认自己无知与不足的勇气,才能不断提升自己,这其实是一种大智慧。又如,“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我针对这一句话提出疑问:“孔子的看法是思考不如学习吗?”经过讨论,学生联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名句来匡正原先的认识,正确理解了孔子的意思——思考应以学习为基础,在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思考才更有意义。

五、“无比”处添比

比较是加深阅读理解的良方,教师应借助《论语》的其他语录或联系其他文本来与所教语录进行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拓展阅读,深化理解。例如,在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可将之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句比较,让学生了解前一句更有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的意味,后一句则略有“强加”的意味;也可以引入耶稣的话“你们要别人怎样待你,你们也要怎样待他们”作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它们之间的异同,“同”是皆有设身处地体贴他人之意,“异”是有“无求”与“有求”之别;还可引入墨子名言“兼相爱,交相利”作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仁爱”与“兼爱”的不同,这正是儒墨两家思想不同之处。这样,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加深理解。

责任编辑 黄铭钊

猜你喜欢

语录论语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语录
语录
语录
语录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