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古诗文教学为例浅谈智慧语文课堂

2018-10-16唐燕飞

文学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古诗文

唐燕飞

内容摘要:语文课堂承担着将人类的优秀文化通过阅读教学渗透于学生的人格、气质,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精神的责任。本文力图通过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探讨课堂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古诗文 高中语文课堂 智慧语文

语文课堂承担着将人类的优秀文化通过阅读教学渗透于学生的人格、气质,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精神的责任。而如何“在教师的智慧预设与组织引导下,通过有效的听说读写等多元化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与情感熏陶,促进学生想学、要学,从而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效性和高质量”[1],这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智慧语文”既包含一种内在的、隐含的思想内蕴和精神品质,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语文教材这个“言语作品”本身,进行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

一.“还原”式渗透知识的策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就像数理化等学科教育一样,语文学科也必须传授知识,这就是韩愈所说的“授业”。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科学地设计学习情境,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

在教學《声声慢》的时候,我通过“还原”这个环节,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渗透丰富的语文知识。

教学环节1:还原词“仄韵格”,借鉴吴地方言特点读词。

师:慢词的名称从“慢曲子”而来,历来作者多用平韵,而李清照改韵脚全用入声字,为世所传诵。我们吴地方言还是可以读出入声字的特点的,它比较低促,比如“黑”在我们的方言里就念“hè”。大家可以先自己结合入声字的特点来读读。

生:自由在课堂诵读(不时地有学生摇头晃脑,沉醉其间)

在融入吴地方言的时候,学生渐渐能将那份低沉、压抑的感觉体验出来。

教师在这个环节可以适时补充一些知识,如:“语调是朗读时声音快慢、高低、强弱的变化。在表达思想感情上,语调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以体验的方式学习平仄的知识,词的押韵,了解李清照的创造性,这些都帮助学生更好的体验历史时空里李清照的心境。

教学环节2:请同学们试着填补起句的空白,还原当时的情境。问:作者寻觅什么,为什么“冷冷清清”,最后“凄凄惨惨戚戚”?

生:可能是在寻找丈夫?记忆犹新的爱情?往日的美好?金石字画?

在学生纷纷回答之后,我们再来特别体验为何是叠词,如果“寻觅”可以吗?引导学生去深入文本,感悟主人公当时的情感。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对叠词表达效果的感知后,再引入一些名家点评,会对学生的认识有一个提升。

幻灯: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

语文课讲究,在适当时候教学生适当知识,适当时候点拨、提升,这个“适当”是在日积月累中逐渐把握的,也是在尊重学生主体思想的指导下,不断站在学生立场上思考的结果。经过思考,还原真实的历史情境,经过实践,我们会收获最佳方案的!

二.“质疑--探讨”的学习策略

“质疑--探讨”首先重在“疑”——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逐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其次才是“讨”——讨论并解决问题。“质疑--探讨”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在课堂的推进中不断彰显出自己的智慧,使课堂真正达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界。

下面以《秋声赋》教学环节为例:

师:欧阳修提问“胡为而来哉?”

大家认为是什么“( )胡为而来哉?”

生(异口同声):秋声。

师:我们的认识是不是正确呢,我们再细读课文。给大家三个选择——

1、秋声2、秋声悲3、悲秋声(认识到是秋声,引起了悲的情怀)

大约5分钟后学生开始交流自己的理解。

生:我认为是秋声悲。因为这段里说到了秋状的悲,所以引发了秋声的悲。

生:我认为是秋声悲。因为这里说到“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让人感受到秋声的悲凉。

生:我认为是悲秋声。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的秋状凄凉还有后面说到秋的肃杀,都是人内心的独特体验。

师:大家都说出了自己选择的理由,这点非常好。我们发现这几位同学没有选“秋声”的,但是刚开始,我们大家都选“秋声”。可见有时候初读体验虽然珍贵,但不是都正确的,我们还是要通过细读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找到值得探讨的问题。

这种根植于质疑批判中的探究, 无疑是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灵探险,质疑批判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对一篇作品一个作家的把握更深入细致。如《秋声赋》课文中关于“淅沥”的注解:细雨声。而我和学生在实际的教学展开中,发现这个注释并不是十分妥当。教学环节展示——

师:这么多声音,欧阳修也不确定是什么声音了,所以他对童子 说“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怎么回答的呢?

生:童子的回答其实是在告诉欧阳修,他说的上面几种声音,有些是没有的。

生:“星月皎洁,明河在天”,那晚天晴,没有雨声。“四无人声”,没有“人马之行声”。童子“声在树间”,我觉得是落叶声。

生:注解里是“淅沥,细雨声。”怎么是落叶声呢?

师:问的很好,大家一起来合作,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个疑难问题。

生:我们翻了词典,发现“淅沥”这个词在词典里除了可以形容“风声,雨声”,还指“落叶声”,是不是欧阳修刚开始听到的就是落叶声,但是他还没意识到秋到了,所以才误以为是风雨声,现在童子的话让他恍然大悟,一叶落而知秋,欧阳修感慨“噫嘻悲哉!此秋声也。”

学生互相质疑、热烈争论的氛围让我激动。在这种争论中, 学生的观点也许是肤浅稚嫩的, 但只要立论基于事实, 不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 就应该充分肯定, 进行鼓励; 而对那些无证之论、曲解误解下产生的看法, 教师则宜引导有成熟看法者与其争论, 或教师作为一个平等的争论者介入, 以正视听、纠偏颇。

三.互补式教学的策略

在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中 ,“诗文互补”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但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教陶潜《桃花源记》,鲜有问津于《桃花源诗》(“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者;授王勃《滕王阁序》,少有人提及《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槛外长江空自流”);下面笔者以王勃《滕王阁诗》并序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例, 试图寻找一个新的入口,尝试在了解诗的过程中,对照着序来读,让学生可学,爱学。

教学环节(一):景与情双层结构对应,铺排与简约对应

师:诗歌的构思,一般都是由景入情,这首诗也如此。我们回顾一下序是不是也是如此。

师:诗第一、二联结合序第一、二段,哪些写景的句子互相印证的?(在回答序中句子时,我们争取它背出来)

点拨:写景的口诀:远近高低虚实声色动静人(虚实、声色再略阐述。景对情,景是实,情是虚;就景本身,眼前景是实,想象景是虚)

生:我觉得“珠帘暮卷西山雨”与前文中“潦水尽而寒潭清”相呼应,两句都有“雨”的意象,烘托凄清的氛围。

生:第一句“滕王高阁临江渚”,“高”的特点与序中“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相呼应,“临江渚”写出滕王阁四周水域丰富的特點,与序中“襟三江而带五湖”可以参照的读。诗和序都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来进行描写,具体形象的突出了滕王阁的高。

生:“画栋朝飞南浦云”中写早晨南浦的云飞上画栋,与序中“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相呼应,都生动的写出了阁之高。“画栋”是色彩绚丽的雕梁画栋,序中的一个“丹”字,正表现了这种鲜艳的色彩;而再修饰“翔”,则把阁之高的意境渲染,和一个“飞”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学生的回答,是真正读懂了滕王阁的“序”和“诗”,将诗和序的构思特点高度概括了出来,同时在学生的回答中,我也受到了启发,顺势和学生分享了一个诗歌创作的知识:第一句写阁的高,第二联也再次重申这个“高”的特点,第一句写临江渚,有水域特点,第二联写云、雨,再次呼应了水。这很符合古人对写诗的四联的一个要求:起承转合。第一联写景,第二联承接,最好也写景,但是不能重复第一联的景。第三联转到人事,第四联就题生意发感慨。这是文本的个性特质,所谓“文本的个性特质”,就是“一个文本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文本的标志性属性。”[2]

在互补式教学活动中更让我收获喜悦的是,学生对作品的主旨的理解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请看下面的学生阅读成果。

教学环节(二):抒情主旨同构性:自然永恒与生命思考

师:“槛外长江空自流”中“空”字包含了哪些意思,请逐条给出理由。

生:“空”来自于作者对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感慨。滕王已逝而滕王阁仍屹立在此,不免伤感。更与序中“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相对应。

生:“物换星移几度秋”,一切都在改变,曾经的阁中帝子李元缨,还有他的歌舞喧嚣的生活都不再,有物是人非,世事无常之感。

生:宇宙永恒而人命短浅之叹。

生:一切都过去了,变了那么多,长江依旧如此,体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矢志不移的精神,正如序中所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生:从“空”字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寂寞,“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处境困顿,也没有人相伴,有怀才不遇、知己难求的苦闷。

生:他在同僚的构陷中,恃才傲物的王勃也许第一次认识到了政治的黑暗。但他年轻气盛,才华横溢,不甘沉沦仍怀有强烈的建功立业之心,矛盾中的王勃登临胜地,有感于景,一篇佳作喷涌而出,此刻的内心澄明清澈,荣辱俱忘,心连广宇,何尝不是一个“空”!

特级教师崔琪老师曾经说过的:“我觉得语文学习的第一道坎一定是思考。”教师的任务首先就应该真正将这种可贵的思维方式植入到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基因中去,让思考成为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活力的课堂,而在这样的智慧语文的理念下,学生获得的就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而是活力的滋养,是智慧的生长。

参考文献

[1]吴雪霞.智慧语文课堂的构建策略[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4(11):60.

[2]王君.听王君聊课(119):基于文本特质分类思想的语言应用训练例谈(之一)http://blog.sina.com.cn/s/blog-79afc40b01

02wnz5.html.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中学)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课堂古诗文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初探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高中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初探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高考古诗文默写预测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