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特殊学生引导模式探究

2018-10-16马仁娥

决策探索 2018年17期
关键词:心理学人格个体

马仁娥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育人环境和育人功能也在发生变化。新时代的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专业人才,更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部分大学生因家庭、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对个人发展和校园秩序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应加大对特殊大学生的关注度,积极探索有效帮扶途径并形成有效的帮扶机制,从而促进特殊大学生健康成长,维护高校和谐稳定。

一、高校特殊学生现状

高校特殊学生主要包括曾受过心理创伤者、入校前就有心理或精神疾病者、严重自卑者、交往障碍者、沉迷网络者等,这类学生平时默默忍受着心理的困惑或煎熬,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会因不能调节好心理状态而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行为。以某高校为例,近三年平均每年特殊学生的比例占所有学生人数的6.070‰(见下表)。

从表中可看出每年特殊学生人数的比例基本一致,在6‰上下波动,其中男生占特殊学生人数比例约为34.97%,女生占特殊学生人数比例约为65.03%,这与全校男女生比例分别为33.82%和66.18%基本一致,即特殊学生中男女生比例与全体学生性别比例基本保持一致,性别在特殊学生中的影响很小。

特殊学生的类别主要为:家庭因素、身体缺陷或严重疾病、情感问题、学业问题、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等。其中,家庭因素所占比重最大,心理精神因素所占比重较小。即真正有心理精神疾病的学生所占比例很小,大部分特殊学生的情况是由应激性事件、情感挫折等原因引发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贯注重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这种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高校恶性事件、自杀事件的发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帮助大学生解决已出现的心理问题,更要帮助广大学生防患于未然,将可能导致心理精神疾病的隐患降至最低。值得注意的是,个体的成长必然会受到父母教育和家庭氛围的影响,很多人成年后产生的心理问题都要追溯到童年时期。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影响力。

二、积极心理学对特殊学生的引导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在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为: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以及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具体到大学生身上可归结为增强大学生积极体验、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开发大学生潜力和创造力等方面,这些都会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学提倡用开放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发现个体身上的闪光点,培养个体积极的人格特质;强调要重视普通大众的心理健康,让更多的人获得幸福,这也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所要借鉴的。

(一)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稳固

建立亲密关系不仅对个体心理健康有益,而且可以提高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很多出现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其家庭氛围通常非常紧张或者与养育者存在不和谐的关系。这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对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较为排斥,通常采用自我隔离的方式来获取内心的安全感。也基于此,他们往往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有深深的孤独感,在遇到问题时无助感也更强烈,甚至造成焦虑、抑郁等较严重的问题。通过积极关注以及认知疗法,可以有效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的关系,有助于他们重新审视自我、大胆突破自我,从而改善其人际交往模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积极情绪的体验

积极情绪是指能激发个体产生积极性行为或行为倾向的情绪,包括主观满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快乐等。积极情绪体验可帮助个体发现自身的闪光点,使个体获得满足感和自信心。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来满足特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及各类有益活动的需求,畅通特殊学生融入集体的通道,让他们体验到与他人交往的快乐、帮助他人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快乐等,以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幸福感,促进自我修复与成长。

(三)积极人格的建立

调查显示,人格障礙是大学生病休、退学、休学的原因之一。自卑、孤僻、焦虑、懒散、交往障碍、自我中心等人格缺陷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活动效率、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潜能开发。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从人格定义中不难发现人格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特质,要改变它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积极人格的培养必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大学期间正是大学生心理和人格形成和稳固的关键时期,此时对其进行系统且有意义的引导,必能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积极的种子。我们可以通过增强他们的积极体验、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正确研判社会现象等方式,促进他们积极人格的建立和发展,从而使其获取自我成长的能力,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四)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

目前,各高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采用的是问题解决模式,虽然消极心理学所取得的成果已经颇为丰富,也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于原地踏步的尴尬境界。除了一些恶性事件外,普通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感觉到空虚、无聊,没有体验到大学生应该有的快乐和幸福。这是因为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关注到了有消极心理的学生,却忽视了对广大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而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状态的关注可以极大地改变这一单一、狭隘的教育取向,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将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重视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同时让更多学生体验到积极心理学的独特潜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通过现象看本质,追本求源,以健全大学生人格、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为途径,借鉴成功的纵向帮扶个案研究成果,对大学生开展标本兼治的教育,消除大学生的消极心理。

(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

猜你喜欢

心理学人格个体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