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精神渗透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

2018-10-16刘丽娟

祖国 2018年16期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文精神

刘丽娟

摘要:人文精神是尊重人类价值、精神价值的一种理念,其根本在于对人的关怀,对人类心灵家园的守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人文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关注知识内容的教学,同时还应有意识地渗透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这也是学科教学的融会和深化。人文精神在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的渗透是复杂的过程,我们应基于对人文精神理论价值内涵的深度把握和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际问题的分析,探索渗透人文精神与教学过程的有效措施和策略。

关键词:人文精神 初中道德与法治 措施和策略

人文精神是一种人对自我的关怀,表现为人对自身尊严、价值的追寻与守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以人为本,结合学科教学内容,通过相适应的途径来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潜能,提高其各方面的素质与潜质,使之能够获得更好、更全面的发展。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人文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被反复提及,各科的教学都在讲人文精神的培养列入重要日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人文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道德与法治本身就是从人出发塑造人、完善人的课程,在其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是理所应当、责无旁贷的。而且是否能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人文精神的渗透,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认识人文精神及其表现形式,并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选择合理的举措渗透人文精神,并引领学生们深入教学内容,让道德与法治发挥真正的价值内涵呢?

一、人文精神及其表现形式辨析

(一)人文精神内涵的变迁。人文精神最早出现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让被神学催眠的人的精神世界出现了可喜的自我觉醒。其时,人文精神,也叫人文主义,其主要表现为突破了传统神学思想的束缚,一改原来畏惧神学的观念,开始关注人类自身,展开了人类做自己的主人的追问。而今,社会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文精神也有了全新的内涵,但总体来说依然是体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守护、追求和关切,对各种精神文化作品和现象的珍视。

(二)道德与法制课堂人文精神的表现原则。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是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丰富和发展,课程设置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基本的道德与法治常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相关内容的讲授实现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塑造。可以说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能够充分渗透人文精神的一门重要学科,因为,道德观念、法律观念从根本上就是从人出发,建立人际活动和交往秩序的理论,其中必然富含人文精神的豐富内涵。同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的各科教育越来越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在课程教学中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而这样的教育理念下,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人文精神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特别是当代社会上,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风潮和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对人造成冲击,如果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那么,其走向社会将难以抵御各种冲击和诱惑,导致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偏离正确的轨道。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时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人、认识自身,从而让他们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既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又拥有健全人格,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人文精神面临的问题

(一)观念转变难。人文精神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但现实情况是,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开展并推进很长时间,但在真正的课堂教学中,关注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正确率仍是许多教师、家长甚至学生自身都难以回避的一种习惯,在考试成绩仍在更多的学生、家长的心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时候,人文精神的渗透和教育的开展效果必然会被影响。同时,人文精神的渗透过程是隐性的、长期的,是不能立竿见影的,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文精神的渗透短时间内并不能收获明显的“回报”,而其投入需要的付出要远远高于其他教学过程,许多教师往往心有余,力不足。

(二)缺乏科学的理论体系。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是一个施加影响的过程,怎样施加影响,怎样促进学生内在性格的形成,这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同时,从施加影响到学生性格、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并不能朝夕之间见成果。所以,如果有科学的理论体系做指导,根据情境选择适当的内容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渗透,人文精神在教学中的渗透,其实施和效果都有很大的难度。

(三)教师缺乏驾驭人文精神教育的能力。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师不仅应该有整体把控本科目知识体系的能力,还需要拥有驾驭人文精神的能力,亦即教师个人应该具备足够的人文精神素养。当然如果单就课堂教学而言,相对来说,文科的教师都能够力所能及地对学生施加一定的人文精神影响,但就科学性和系统性来说,缺乏必要的训练,仅仅处于旁敲侧击的程度,从而使人文精神的渗透效果变得微乎其微。

三、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人文精神的措施和策略

(一)在学校、教师两个层面树立以人文精神为主导观念。首先,学校层面,需要学校在整体的教学环境中营造人文精神教育的氛围。由学校牵头,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的有针对性的业务学习,特别是要积极学习其他学校先进的在人文精神渗透于教学的经验,以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学理论体系。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也凸显人文关怀,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提供更多便利和帮助。其次,在教师层面,需要加强对教师渗透人文精神的“技术”性指导,前文提到教师的驾驭人文精神教育的能力,主要指的是教师缺乏在教学中实施人文精神渗透的方法和策略,而不是对教师自身的素养的质疑(当然,教师不断的学习和提高也是必要的,但是基本的教育素养和知识素养是教师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而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校和教师自身都积极改进和探索。

(二)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出发展开教学,让学生的潜能被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所在,产生学习和其他方面的自信,从而能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并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养成科学、合理的道德观念,形成健全的人格,将所学知识的理论与实践体系都获得最大限度的内化。

(三)让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更加人性化。人性化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能够获得、接纳教师所实施的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所以,要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必须做到:第一,建立一种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不再将学生单纯地作为教育对象,而是个性独立的个体,在教学中鼓励他们积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质疑、批判和创新观点,在这种师生的交流中获得真知,并让学生体味到隐含的人文精神,对于人自身的理解与尊重,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欣赏。第二,鼓励学生多质疑、调查,让他们做课堂的主动者,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形成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并培养起他们坚持真理、正视错误的学习风气,并在与同学、教师的交流和争论中体会到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第三,应注意渗透具有当代特征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内涵与时代、地域特征密不可分,渗透人文精神也应与时俱进,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该积极援引大量的能够反映当代人文精神的时事热点,在辅助学科知识点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其中涉及的“人”“自然”“社会”等人文精神内容,在教學和交流中,让学生在无形中获得相关的人文教育。

(四)把握课本中的人文素材,让学科知识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课本是传达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许多知识点都是与人文精神密不可分的,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思索和追求。所以,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离不开课本知识和课本中的人文素材,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本总利于人文精神教育的升华点,及时地将课本中的素材放到广阔的人文背景中加以挖掘和讲解,提炼出能够体现人文精神的部分,引导学生理解和体验,从而将知识传授和施加人文影响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文精神是尊重人类价值、精神价值的一种理念,其根本在于对人的关怀,对人类心灵家园的守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人文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其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是“树人”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有效措施和策略,就是要从学校和教育者两方面调整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人性化教学过程并挖掘课程本身的人文素材等,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从多角度和层面受到影响,形成健全的人格,具备丰富的人文精神素养,也拥有更卓越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芦启顺.中学生道德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新课程,2017,(35).

[2]周松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J].吉林教育,2016,(16).

(作者单位: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文精神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师生参与,构建高效课堂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基于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与重建的新思考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