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晚年东方文化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2018-10-16张润泽

祖国 2018年16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马克思

张润泽

摘要:文化一直是东西方哲学家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而对于晚年的马克思来说,其主要研究不仅集中于《资本论》的书写上,他也将更多的精力注入在人类学方向,尤其是东西方文化观方向。晚年他的人类学理论中更重要更深层次的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探索,这一“世界历史”用一个简明易懂的词语来概括,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理解和探讨的全球化。本文深入讨论了马克思晚年的东方文化观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以及其对我国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平发展的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 东方文化观 文化自信

一、马克思晚年的东方文化观的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晚年的东方文化观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笔记之中,我们不能简单的将其看成是对他自己早起思想的回归和升华,更应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以一个发展性的眼光去看待。现如今,我们处于这个世界相互联合共同生存发展的时代,就不得不遵循世界发展的潮流,而回顾许多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文化思想的文献,也不难发现很多关于东方,尤其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人类学笔记就是在这一思想体系建构下形成的社会发展规律新的看法和观点。

马克思为什么会如此关注东方的社会问题呢?这自然是与经济发展和历史发展的关系离不开的。马克思对于亚细亚文化观大体可以概括成为三个复杂的發展演变阶段,但我们不能把这三个阶段割裂开来看,而是要用联系与发展的眼光,将这三个阶段看为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从19世纪70年代末期到马克思逝世前夕,这是马克思晚年对于东方社会法律文化思想最后深化的过程,而在其晚年对于人类学研究的笔记中,有很多思想本质上是与马克思早期思想大相径庭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到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尤其是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形成和逐步完善,马克思对于东方社会文化尤其是中国法律文化转变了一个新的思考观点,提出了历史发展“双线轮”,他将整个社会连成一体,在全世界整个大背景的环境下考虑各国发展,由此可见,一些国家由于早先接受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可以不用经过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通过革命改革运动直接由封建奴隶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理论发展的一大创新。

(二)马克思晚年的东方文化观的主要思想

马克思晚期东方文化观关于“共产主义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复活,确实在更高形式上的复活”[1]。以及“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新生因素”的探索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点:1,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水平与文化发展水平不一定完全相等,因此落后国家落后地区也有可能拥有先进文化的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象确实存在,要正视这种文化现象的产生。人类数百万年发展以来,各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积累,因此经济落后地区不一定文化发展就一定处于弱势。2,经济落后的国家不能完全抗拒资本主义先进国家的文化,要适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利用好资本主义国家文化以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马克思在东方社会理论原则中明确性的指出“要积极吸取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积极成就”,“生存在现代的历史环境中,处在文化较高的时代,和资本主义生存所统治的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2]无论在世界的任何地区,文化的发展都不能脱离世界发展这个大背景条件下,资本主义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其文化文明成果与东方落后地区而言都是及其丰富的,是我们文化发展必不可缺的巨大宝藏。3,要探求、发展和维护好落后地区文化中超越优于先进地区文化中的新生因素。对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人民若想坚持维护并且发展好自身文化建设,必须在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抓住自身文化特色,抓住文化发展中的先进因素,形成并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才是发展的基本方法和根本保障。

二、马克思晚年东方文化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指导作用

(一)树立全球化意识的同时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经济全球化是真实的,这与过去的类似进程不同,不管它的批评着如何评价,它都越来越难以抗拒。[3]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全球化对于文化的影响也进一步加深。要做到文化自信,首先应先具有全球化的意识,将自身放置于社会大环境大背景的情况下,逐步意识到自身在世界领域中的地位。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三者之间相互交融互相影响,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西方资本主义同样也经历了百年的历史沉淀,其中不乏伟大的优秀文明成果,在关注人的自由与人与社会关系中,西方价值观展现了其卓越的优越性,坚持人性主张自由已经成了西方文化的显著特点,这不仅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更是为我们创造“以人为本”造就人们幸福安康的文化环境的重要指导。此外,西方在近代社会形成了高度的政治文化科学中心就是因为他在提倡自由的同时,追求真理,崇拜知识,对待科学严谨踏实,这些都是西方经过百年历史所沉淀积累下来的优秀的先进文化思想,同时也是我们应该学习和探索的丰富的思想宝库。为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正视西方的优秀文化,不能一味偏激的拒绝,对于其积极健康的方面,尤其是利于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的方面,应该吸收借鉴,与本民族自己的特色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更加繁荣昌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掌握文化话语权。

作为重要软实力的文化,不仅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更是具有民族性的特点。中华民族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五千年来所积累的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华文化的发展向来不是单一片面的,而是与时俱进,一脉相承的。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我们国家不乏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以儒家文化思想为代表的孔孟之道,其中的中庸理论思想对我国现当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旧有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的吸收借鉴传统文化中优秀文明成果,剔除糟粕的劣质文化思想,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在博大伟岸的传统文化宝库中,发掘出有利于树立文化自信的文化观。现如今虽然国内局势和平稳定没有战争,但对于文化精神层面上我们依旧要把握好自己,深入了解自己,细致的观察他人才能更好的发展自身先进的优秀文化。

(二)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文化观

现如今,文化作为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之中的比重越来越重,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尺度。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处于亚洲板块的我们要发展自身更是不能闭门造车,我们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要以开放性的眼光看待经济文化发展的问题。要做到文化自信,首先应先具有全球化的意识,将自身放置于社会大环境大背景的情况下,逐步意识到自身在世界领域中的地位。作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要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直是我国政治理論指导核心,对我国社会,生活,文化的各阶层各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不仅推动了我国文化深层次多方面的发展方向,更是向全党圈人民发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繁荣”的伟大号召。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曾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任何的先进文化思想,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要想树立和实现文化自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特别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的理论成果在创建和谐文化中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这种一元化的指导思想领导多样化的社会思潮。[4]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得到中国人民的爱戴与支持归其根本就是因为它代表了忠实地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文化发展领域上,我们同样要坚持这样的政治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做事,为人民服务,发展人民喜爱的优秀的大众文化。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表达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看法,他高度赞扬和尊重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体系,要求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树立文化自信的思想,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建设“以人文本”的文化价值观,为人民做实事,为人民谋利益,建设实现人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3年版.第25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3年版.第144页

[3]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4]刘艳·刘静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价值维度[J].求索 2012(06)

(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