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易经》中辩证法的发微

2018-10-16班小舒

祖国 2018年16期
关键词:易经辩证法哲学

摘要:《易经》从表面看起来是一本卜筮之书,其实质上则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易经》中不仅涵盖了包罗万象的哲学思想,也包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尤其是其含盖着朴素辩证法的萌芽,这是极其难为可贵的,因此《易经》是构成璀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易经》 辩证法 哲学

《易经》是由夏代的《连山易》、商代的《归藏易》以及周代的《周易》三个部分组成,但由于历史的变迁,《归藏易》和《连山易》早已失传,现在所说的《易经》通常指《周易》。在古代,人们通常把《易经》作为判断吉凶祸福和其变化以及决定婚丧嫁娶等重大事项的主要依据。古人探究“道”的奥秘,其真正的目的随着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来说,其用途也不尽相同。农民用其卜筮,是用以稼穑,即把握自然规律,促进农业的生产和发展;商人则用其来增加自己的财富;君王用其治理国家……《易经》其影响从古至今,一直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关于《易经》的来源,历史上各家各执一词,众说纷纭。其中最为主流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八卦由伏羲所创立,并且由伏羲自己从八卦演出六十四卦。据《易经·系辞》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者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并且,据《太平御览》也记载道:“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然而,另一种截然相反的说法是,八卦由周文王演化出来的。《史记》则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演绎出六十四卦。《易·系辞下》云:“上古结绳而治, 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伏羲依据结绳原理创制八卦符号, 这种独特的数学符号体系是人类符号发展史上的重要创造。[1]后经孔子之手,进行编纂,最后形成六经之中的《易》,由老子继承了《易经》中的辩证法思想,并把它发扬光大,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瑰宝。

《易经》是群经之首,同时也是儒道两家共同的经典和活水源头。其含盖万有,纲纪群伦,亦是中华文明的滥觞。然而《易经》的留存历经很多的坎坷。在秦朝,秦始皇在位期间进行了历史上焚书坑儒,致使很多文化古籍被秦人付之一炬。但由于《易经》长期被当作卜筮之书,而逃过一场浩劫,所以其能够得以保存,乃至流传于后世,现代人才能够有幸读到《易经》。但经过历代以来,各个学者的考究,我们逐步发现,在卜筮的外衣下,还隐藏着丰富的辩证思想的成分,并逐渐显现出端倪。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历史时期,科学和哲学还没有明确的区分,二者浑然一体,《易经》的出现体现出上古时代的先民不断试图从生产生活的经验中寻找规律,从对自然不断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过程中,人类的理性思维逐渐显露,此时理性思维主要表现为科学思想以及哲学上的辩证思想。当古人探索自然时,科学思想得到不断的发展,然后由探索自然转到对人生的追问,这时哲学的辩证思维初现端倪。与此同时,也能发现古人希望总结自然规律,对事物的发展进行预测,从而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的美好的愿望和憧憬。

《易经》中,易是指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在《旧唐书·经籍志序》一书中有所体现,“一曰《易》,以纪阴阳变化。二曰《书》,以纪帝王遗范。三曰《诗》,以纪兴衰诵叹。四《礼》,以纪文物体制。五曰《春秋》,以纪行事褒贬……”《庄子·天下》揭示了“五经”对社会生活的指导意义,“《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庄子·天下》不仅阐述了《易》中的主要所讲的内容,同时也表明了作者做《易》的目的。《系辞传》中记载到,“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以此阐明,“圣人”用“易”来穷尽天下之道,“易”是探索世界的一个钥匙,一种手段,是用以认识世界,处理事务的方式和法宝。在这句话中,也包含着这样一层意思,即先民研究事物内部深远的“道”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成就整个世界的事务。探求藏在运动变化的事物背后永恒不变的“道”,说明那时候的人们已经意识到世界内部事物之间有一种神秘的东西把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他们把这种永恒不变的东西称之为“道”。现在的多数人把“道”理解为客观存在的不变的规律。古代的人们已经觉察到了这一点,他们企图尝试证明,他们所说的“道”是客观存在的,是真实的。因此,他们想借助《易》来说明。

在《系辞上》中也有相关的说明,“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他们把“易”和“道”看成是万物的准则,即包括整个世界的规律。他们把“易”和“道”从具体事物中剥离出来,把它们抽象化,概括化,变成一种“形而上”的更深刻的东西。在《系辞传》中,作者明确地指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并且讨论了一般原则(“道”)与具体事物(“器”)之间的关系問题。“道”具有普遍性、一般性、共性,然而具体事物有特殊性、个性。在其看来,具体的“器”是由无形的“道”所派生出来的。这个关于“共相”的问题也是西方中世纪经院哲学争论的一个焦点,史称波菲利问题。其最初起源于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波菲利在注释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中所提出的三个著名的问题,即共相究竟独立存在,还是存在于理性之中;共相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共相与可感事物相分离,还是寓于可感事物之中。《易经》中的“道”与共相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一样的,是一种共性、普遍性。针对于这几个问题,“道”是一般概念,由人的理性对个别事物的性质加以概括或抽象得到的,因此概念存在于理性中。但把“道”可作为规律时,“道”就不依赖人的感觉存在,而是一种客观存在,被人的理智所认识和反映。

《易经》是由八卦逐渐演变成六十四卦,其中最基础的单位是爻,每卦又由阳爻(一)和阴爻(- -)两爻排列组合而成的。每卦有三爻构成,分别代表天、地、人三才。由此可见,先人们经过日积月累的观察宇宙万物的变化、生长,认为要想预测事物的运动发展规律,必须要把事物相互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古人通过对事物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才能够找到事物之间的普遍、必然的联系,即规律。后来,把最初的八卦逐渐演变为六十四卦,把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归结为六十四种,每一个卦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卦辞,每一爻也有对应的爻辞。人们把阴阳抽象、概括出来,作为事物的共同的、最基本的两种对立性质提出来。每一卦象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卦象,每两个卦象组合成一对矛盾,《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谓之道。”由此可以证明,每每相互对立,但又共同寓于一个统一体中。这里的“道”指的是最根本的规律,把“道”概括为一阴一阳两种对立的因素相互作用,这是我国古代早期的“两点论”的体现。

据王经石的《太极图谱解析》中所说;“先天八卦是伏羲所创,太极图仍是伏羲氏所创。”太极图作为一个象征,其中也隐藏着辩证思想。太极由阴阳鱼首尾相接,共同构成一个圆。由此看来,彼此相互对立,却又寓于一个统一体内,彼此之间密不可分,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个圆形则代表着,事物的发展是由于不断的运动。由矛盾之间相互转化,不断运动变化,此消彼长,此退彼进,而最终促进事物的产生。阴阳鱼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白鱼黑眼睛,黑鱼白眼睛。据此可推测,古人早已发现了矛盾之间的相互渗透,彼此对立而存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序卦传》中解释了这种转化关系,“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并且又说:“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从中,不仅说明对立双方相互转化,而且透露出事物发展不可穷尽的辩证法思想。

从万物的生成的角度来探究《易经》中的辩证法思想。在《系辞下》中记载:“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在冯友兰先生看来,天和地是阴阳两极的表现,是阴阳两气的象征,因此从中可以看到古人认为万物产生由于阴阳相交,雄雌两性结合而来的。阴是对于阳来说的,如果没有阳的话,阴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二者相对立而存在,彼此之间相互依赖。总的来说就是,事物是由于矛盾的运动变化而产生。事物的产生需要矛盾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易经》中虽然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的内容,但仅仅停留在朴素辩证法的层面上。一方面是由于当时低下的社会生产力,大多止步于关于辩证法的例举的层面上,并没有对辩证法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系统的思考,因而没有形成体系,其中蕴含的辩证法也只是分散化、部分化的。另一方面是因为由于受到它解释神秘主义八卦体系的局限,其把事物的的“对立”和转化抽象化,神秘化,认为人对于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无法认识的,也是不能驾驭的。因此人在行事前,需要寻求的神明启示。因此这些朴素辩证法思想带有严重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换一句而言,那时候的人们受到自然的制约,对待自然的态度是敬畏和崇拜,也就是这一部分辩证法思想,不能贯彻到底,以至于最终被其体系所扼杀。没有意识到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其自身的局限性也是导致《易经》不能始终贯彻的原因之一。《系辞下》中说:“易,穷则变 ,变则通,通则久。”他们要求适应时势,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但是,如《恒·彖传》中所说,“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天地的规律,是恒久不变。虽然他们注重变化,但其目的是为了不变。这种本身就是与其初衷背道而驰,陷入了自相矛盾的泥淖之中。此外,其中对于事物的发展、变化的看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他们把《恒·彖传》的“终则有始”和《复·彖传》中的“无往不复”归结为循环论,并把这种循环当作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则。他们只是看到的循环是没有层次的平面式的循环,而不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循环,更不是在一个更高起点上的循环,换而言之,就是没有看到其发展的实质。但是,通过《易经》所反映出来的古人的哲学智慧以及其不断探索精神在哲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经石.太极图谱解析[M].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

[2](宋)李昉等.太平御覽[M].中华书局,1960.

[3]刘昫.旧唐书·经籍志[M].中华书局 1975.

[4]易经·系辞

(作者简介:班小舒,在读硕士,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猜你喜欢

易经辩证法哲学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易经·序卦》探微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简析《易经》文化与太极拳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易经》不是用来算命的
关于质量的辩证法
转诊率下降背后的“辩证法”
《易经》里的《天演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