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偶尔丢弃“小红花”让教育之花更美

2018-10-16许梦娟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小红花思考小学

许梦娟

摘 要:本文由电影《看上去很美》引发对小学现行激励机制的思考,认为外部奖励可能削弱儿童的内在学习动机。教师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给予正面鼓励,合理建议,帮助儿童增强从事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 奖励 机制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9-0141-01

偶然的一个机会,看完了一部很久以前的电影《看上去很美》。这部片子改编自王朔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在幼儿园里的一段故事。主人公方枪枪,是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天真可爱,率性倔强,因为“小红花”而彻底转换了性格。

我班也有几个“方枪枪”呢?与别的孩子不同,这些排斥甚至反抗奖励机制的孩子背后又究竟隐藏着些什么呢?

1 “小红花情结”与学习动机

电影的英文片名是《Little Red Flowers》,从题目中可以看出,它直接强调了电影中最重要的意象符号——小红花。以小红花为表现形式的奖惩制度,是现在课堂内外普遍使用的一种教育手段。学生为了得到象征荣誉的小红花,努力遵从各种规范秩序,他们尽力想做到最好,因为做到最好就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奖励,但是这种想法到极致以后又出现了什么?

某次,一个表现很好的孩子哭着跑到我办公室,告诉我她和小伙伴一起去捡垃圾,而值日老师只表扬了她的小伙伴却没有表扬她。听完了孩子的哭诉,我竟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开口,我惊讶的是“小红花”奖励机制在带来荣誉的同时,也带来了别的东西。孩子的出发点本是善良的,而当这一切与“小红花”扯上了关系时,它所代表的荣誉在他们看来是至高无上的,孩子们似乎更倾向于是否有更多的人发现了他们的行为,是否有更多的人能参与到这一场表扬会之中来?被表扬到的孩子自然心花怒放,觉得自己的付出与收获是同等的,而因为种种原因被忽略的孩子呢?他们挫败,难过,甚至可能从此失去了争夺“小红花”的兴趣。

而这样的事情又何止一次?

初入教坛,我也常用“小红花”奖励机制来调动孩子们学习的兴趣。直到有一天,一个孩子告诉我某个孩子将她的小红花随手给了别人。正是这时我意识到,“小红花”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孩子。每个老师都会遇到“方枪枪”,这些“方枪枪”们自然是为了“小红花”努力过的,但是在发现能力有限时,往往自暴自弃,此时,“小红花”在他们眼里就只是小红花了,就像方枪枪在地上捡到的小红花一样,一文不值。那你又如何奢望用小红花激励孩子们学习呢?

小红花是奖励的一种形式,但是往往这种奖励的运用不当,会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了奖励上而不是任务本身,他们的表现越来越不出于内心,他们做事越来越斤斤计较,总在心里希望行动被更多的人发现,总在绞尽脑汁用最少的努力赢得最大的奖励。[1]他们服从规定、努力表现的最终动机并不指向活动本身,而是为了获得奖励。由此可见,外部奖励可能直接削弱兒童的内部学习动机。

2 儿童的天性与心理社会化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人格的发展贯穿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6—11岁,正是孩子的小学阶段,是孩子变得勤奋的阶段,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内疚感,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在这一阶段,“小红花”往往能带动孩子们前进,但是也常常能在攀比的同时,将孩子推往自卑的道路上。有研究者认为:“在儿童步入成年的社会化过程中,所谓‘成长成才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天性进行了裁剪,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类追求的所谓‘社会合理化也有着对人性自然发展的压制的一面。”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教育生活中严格的甚至是机械式的规范秩序,无疑是扼杀儿童天性的罪魁祸首。在这样的环境中,性格鲜明各异的孩子,将被物化成流水线上的产品,变得扭曲无助、中规中矩、死气沉沉。这样一来,会渐渐导致民族性格中从众心理成分居多,创造性与个性奇缺。这样的教育,着实不美。

因此,面对这一阶段的孩子,既不能过分强调以儿童的兴趣和经验为中心,让其放任自流,也不能过度干预与约束儿童的活动。教师应努力寻求一个适当的尺度和平衡点,在敬畏儿童天性的基础上,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给予正面的鼓励,提出合理的建议,帮助儿童增强从事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我们应该时刻牢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是促进人的解放并带给人以幸福。

3 理想教师的品质

《看上去很美》中对于教师形象的刻画非常成功,唐老师、李老师和孔院长给观众留下的印象仅仅是幼儿园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者和命令的发号者,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作为教师,不管是幼儿园、小学或是中学,都应以这部电影中的教师形象为镜,反思自己。“小红花”并不是我们唯一的“手段”,更不能成为我们的“武器”,对待孩子,“以身作则,人格魅力”才是我们真正该拿起的教育方法。

爱、平等和尊重始终是最基本、最首要的品质。教师是孩子离开家庭生活环境离开父母怀抱后最先接触到的社会性关系群体,教师更应该像母亲一样耐心地呵护关爱孩子、尊重孩子天性、鼓励孩子大胆发现和探索周围的世界,而不是像电影中李老师那样,打着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旗号,对孩子满口地“不许”、“不行”、“不能”。如果不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独立的人格来对待,就永远无法建立平等、互相尊重和有爱的师生关系。

如何让教育从本质上绽放出更美的花朵,是这部电影给每一位观影教师留下的思考。或许我们一时很难成就教育之美,但至少可以努力让学生少些压抑天性、喧嚣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而坚实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

猜你喜欢

小红花思考小学
LlBERATlON DAY
党的一朵小红花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