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指导

2018-10-16顾洁琼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朗读指导小学语文

顾洁琼

摘 要: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们应该重视朗读的重要性,在小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及时进行指导。本文分析了在朗读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的重要意义,阐述了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指导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朗读 朗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9-0129-01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四个学段的阅读部分都提出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且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出了:“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1]可见《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的重视。小学生的语言还在发展阶段,词汇量和语法储存量需要不断地扩充,但是小学的课本中更多的是关注的学生词汇的发展,对语法的补充并不多,因此学生就要选择用其他方式来学习语法,朗读便是最好的方式。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2],它是阅读的一种,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还能从中得到与作者的灵魂交流,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熟悉单词发音,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自己的文化修养,对学生之后的阅读和写作都有极大的帮助。但是小学生毕竟词汇储备有限,对长句的停顿不了解,容易造成读错或是朗读不流利,对文章情感的把握也不是很明确,若任由学生错误朗读便会造成学生语言能力发展形成障碍,并且这种错误朗读习惯会一直持续下去,难以改正。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多朗读,并且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找到错误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

1 学生朗读错误类型

1.1 词语发音错误

由于小学生的词汇量不足,因此在课文中常常会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词语。又因为身边没有字典或是因为学生的懒惰心理,因此许多学生并没有去深究其正确读音,而是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来猜测生字或词语的发音,从而导致学生的发音各不相同,这样盲目的朗读也就达不到扩充单词量的效果,若是教师不加以指导,改正他们的发音,长此以往学生就容易认为自己错误的读音是正确的,可能会在之后的生活或着学习中闹出笑话,也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1.2 长句停顿错误

小学课本中,文章多是以简单句组成,但也不乏长句的出现。长句往往结构复杂,组成的单词多,意思较难理解。因此,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遇到长句就容易产生下面几种情况:(1)逐字朗读,只求读完句子;(2)随意断句,不关心句子的组成;

(3)直接跳过,逃避朗读长句。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上并不是很积极,面对长句的出现更多是选择不愿意去读长句,更不愿意去分析长句。

1.3 情感表达错误

朗读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情感的表达,一篇文章的朗读若只是把字音读准而忽视了情感的表达,那么这篇文章的朗读可以说是失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刚接触文章的时候是很难去把握文章索要表达的情感,哪怕就是在理解文章之后也是没有技巧去表达的,他们的经验和经历还都太少了,没有学会朗读的技巧。朗读对他们来说更像是完成任务的读书,难以去享受朗读的意义和快乐。

2 造成学生朗读错误的原因

学生朗读之所以出现以上三种情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就在于学生的词汇量不足、不愿意用心去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朗读的经验不够。如今的学校还是保持着应试教育的教育方式,重视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在课堂上教师也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习做题的技巧,在这些教师的眼中,朗读是没有意义的,不能带给学生成绩上的快速增长。正因为如此,才会导致学生不会朗读也不愿朗读。

3 教师如何进行朗读指导

3.1 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

当在朗读中出现不会的生字或词语时,教师需要做的绝不是视而不见,而是要把这个生字或是词语记录下来,在学生朗读结束时及时把学生读错的内容指出来。在学生度的过程中最好不要去打断他们,小学生的注意力是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在高速发展。当学生聚精会神地朗读文章时,若教师打断了这个过程,那么就是打断了学生的有意注意的维持,这不利于学生有意注意的发展,并且学生的情感也就被打断了,要重新找回之前的感情是极为困难的。因此在学生朗读结束之后再把他们存在的问题一起说出来,并让他们把自己有问题的句子多读几遍,加强他们的记忆。

3.2 培养学生查字典的习惯

学生的惰性是造成他们学习效果低下的主要原因,逍遥改变学生的惰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要循序渐进,从一些小习惯中慢慢改变,查字典就是在小学阶段必须培养的习惯。学生的惰性很大程度上和教师的习惯是分不开的,若学生有什么问题,教师不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就给出了答案,那么就容易助长学生的惰性。朗读也是一样的,当学生发现在朗读的时候又陌生的单词时,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单词的读音,而是应该把问题放在那里,让学生自己查字典去寻找答案。

3.3 教學生分析句子的组成

长句的断句并没有一个完全适用的顺序,不一样的断句所表达出的情感可能完全不一样。教师要教学生自己去分析长句的组成,一个句子最简单就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在这之上还会有定语、状语和补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句子的主谓宾,把长句提炼成短句,然后再分析其他的组成部分,这样学生才能举一反三,学会自己断句。

3.4 引导学生找出情感词

小学课本中的文章整片感情基调都差不多,偶尔会出现几篇情感有波动的文章,想要学生较为正确地把握文章的情感,最重要也是最简单的就是找出情感词,讲全文的情感词按顺序组合在一起就是全文的情感波动了。当学生了解文章的情感之后,想要朗读出感情就很简单了。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他是小学生完成阅读起点的基本功。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朗读的重要性,在小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及时进行指导,不能让学生把错误的习惯带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

参考文献:

[1] 王冬梅.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J].课程教育研究,2015(17):61-62.

[2] 苏霏林.小学语文朗读指导需关注的四个问题[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5,4(11):49-50.

猜你喜欢

朗读指导小学语文
谈职高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朗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