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案设计及评析
2018-10-16甘康平
摘 要:以《草船借箭》教案设计为例,阐述阅读、感悟、探索等是培养求异思维的方法,也是老师利用课堂训练学生综合素质的策略。
关键词:课堂 训练 学生 求异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9-0121-01
1 教案设计
1.1 预习课文,思考主题
老师谈话引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讲中国古代智者诸葛亮的故事。诸葛亮大家是否知道?谁来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是诸葛亮巧妙“借箭”的故事——《草船借箭》。
老师:今天学习课文的方式:第一,根据老师的要求预习课文;第二,根据老师的要求交流自学的心得;第三,老师根据大家的自学和交流情况总结课文。
预习要求:略。
說明: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和年段要求布置《草船借箭》的预习,学生根据老师的预习要求读课文。当学生“整体感知”以后,安排学生找出课文中最有研究价值的关键词。
1.2 讲读课文,领悟主题
教师谈话:“同学们,请大家自己读‘雾中借箭这个几个段落,找出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其‘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学生自己读,提供读书要求。
自读要求:(1)找出在课文中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并加以体会。(2)诸葛亮接受任务之后,第一天、第二天和第三天的表现是怎样的?周瑜对于诸葛亮的表现持怎样的态度?他是怎样做的?诸葛亮的表现和这场大雾的到来有什么关联?
学生汇报自读情况后组织学生讨论:作者写诸葛亮三天的不同表现是否啰嗦?为什么?是否可以改一改?怎么改?
反复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思考:周瑜的话和诸葛亮有什么关系?
1.3 熟读课文,把握主题
教师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找课文中前后有关的句子,比较诸葛亮和周瑜在借箭这件事情上的语言和做法,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同学们,我们做事要用练习的方法,读课文也要用这种方法,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
“请大家用“联系”的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
学生研读,教师巡视。
教师小结:
(1)诸葛亮“识人心”
课文中写诸葛亮“笑”,我们已经联系课文体会了他的“笑”。虽然都是诸葛亮的笑,但是其实质是不一样的。笑鲁肃忠厚、老实,笑曹操多疑,笑周瑜自不量力。
(2)诸葛亮“懂天文、识地利”
第一,对于天气的了解。
第二,对于长江水流的了解。
第三,对于船的了解。
第四,对于箭的了解。
第五,对于弓的了解。
……
精读课文,升华主题……
2 教案评析
《草船借箭》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在设计这课的教案时设计者充分发掘了课文具有训练思维的优势,特别是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的特点。设计者抓住此特点,让学生动脑、动口,从而提高能力,将自己的观点告诉同学,使学生在分享同学思维果实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激发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利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探究的能力,从而发展孩子的综合素养。课文《草船借箭》,其主题、形象、写法等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的极好载体。同时,这种模式也能更好的落实思维训练,使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训练,在研究中解决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教案在开始就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其问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能促进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学生在阐述各自观点的同时自然而然的就培养了求异思维能力,使学生懂得如何在课文中找出“关键词”。
“……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可以说是千百年来研究的问题,多年来只要是中国人就将诸葛亮视为智慧的化身,学生也不例外,那么诸葛亮神在哪里呢?学生通过读书,通过讨论,通过了解历史等等,就会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来说明诸葛亮的“神”。通过思考,通过感悟,通过讨论,通过老师的引导,自然会有千万种不同结论,当然这不同的结论不一定都对,但是学生在思考、感悟、讨论的过程中锻炼了思维能力,学生就会为自己有不同的精辟见解而自豪,也就会不断的开动自己的脑筋,想方设法在课堂提出独到见解。只要老师在此基础上善于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必将得到提高。
教案从读开始,整体把握课文,在读中发现问题,通过读解决问题,教师以读定教……将古老的故事,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理解文章。
总之,语文课,既要传授学科知识,理解文章主题,学会课文表达方法,更要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简介:甘康平(1969-),男,籍贯:重庆忠县,大学本科,高级教师职务,阿坝州外国语实验小学,从事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