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原数学本位:“类研数学”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探索

2018-10-16李方红王朕照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教学理念

李方红 王朕照

【摘 要】类研数学包括集“发展、真实、参与、构建、实践、个性”为一体的六大价值追求与基本原则;三力目标、互生课程、主体学群、生活学场、类研教学、融浸评价为核心的六大课程教学整体综合育人体系。其旨意在还原数学学科科学本位。

【关键词】类研数学;教学理念;数学本位

数学教学理念梳理是教师理论内化与实践总结的重要路径,是教师教学行为的认知先导,是面对纷杂教学理论的一种认识澄清,也是教学研究永无止步的学术追求与文化责任。本文在分析类研数学教学概念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践探索,创生性地构建起了一种系统性、科学性、主体性、实践性与发展性结合的新型数学教学理念体系——类研数学教学。

一、类研数学教学的概念与内涵

类研数学是类研数学教学的简称,核心内涵是将数学教学意蕴为类似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历程。

(一)概念

类研数学是指数学教学的历程是一个让学生自主参与、构建、求真探索,并主动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实践创新,进而促进主体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以“参与—构建—实践—发展”为核心结构的一种新型数学教学理念。

(二)学理基础

类研数学的学理基础包括新时代人才观、学习机制、数学学科科学特质和现实问题纠偏四大方面。类研数学关注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是通过科学有效的学习历程达到的。类研数学也关注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通过课程的半结构化、生成性、个性化设计、教学的类研改革实现的。总之,新时代所需人才已由富有才识向具有学力、研力、创力的创新人才转变。学习的机制诉求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构建,积极实践,更易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更利于观察、言語、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的培养。数学学科的文化价值、发展价值与工具价值更需要数学学习的历程接近科学的历程,即“学结练改用创展”的结合。现实的数学教学问题集中反映为泛、随、杂,未聚焦数学学习本身,未适切于当下分科重点分育的教育体制,进而泛而不精,泛而不深,泛而不专,浅尝辄止,走马观花。这些都需要数学教学回归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上来。

(三)内涵

类研数学以“发展、真实、参与、构建、实践、个性”为六大核心价值追求与教学原则,包括以“目标、课程、主体、环境、教学、评价”六大主体为体系的完整教育结构,进而实现整体综合育人;同时它还基于现有分科教学体制下,回归数学学科育人定位,重点关注数学学科素养。让数学真正成为数学科学,这是类研数学的核心内涵。可以概括为“六大核心价值、六大主体结构、一个科学定位”的“661”模式。

以上分析,图1可予以形象展示。

核心理念:还原数学本位、构建类研课堂、助力学生发展。

二、类研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索

类研数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必然牵涉到对教学内部核心结构内容的具体阐释。下面将从目标、内容、主体、环境、实施与评价六大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实际上,课程教学就是基于特定目标,主体在特定环境中,以特定内容为载体,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并通过评价反馈与优化自身学习历程的一种行为活动。

(一)目标:数学三力

类研数学关注数学教学的两大层次的素养目标。一是基础层次的数学核心素养。二是高阶层次的创造素养。基础层次可以通称为学力。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蓝本,结合2016年9月颁布的中国中小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并以学习机制为分析维度,将学力分成了三大模块的内容。在学力基础上,基于新时代人才需求,还构建了高于学力的高阶素养,包括研力与创力。具体见表1。

(二)内容:互生课程

互生课程,顾名思义,就是互相生成性、开放性、半结构、个性化的课程。最大的特点在于发展性、互生性。为了体现六大价值追求与教学原则,在课程开发上,总体上采取了“互生情境改编扩容”的开发思路。采取“国家与主体(学生生成或师生开发)、现有与补充、单元与主题(研究主题或情境主题)、学科与跨界(数学与其他学科,与文化,与生活,与学生生命成长,与社会等)、知识与素养、结构与半构、实体与线上、统一与个性(学生个体课程,人人课程,进而共享)”相结合、相生成的具体操作办法。当然在实际开发时,可能只取其中一两个结合点进行开发,从而保证课程适切学生发展,富有趣味,具有研究性,适切个性,同时也不失系统性、科学性、综合性等特征。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可以采取单元与主题、统一与个性、国家与学生相结合的互生课程形式来展开类研学习。本单元我们以“美术写生与观察物体”为研究主题,美术写生本质上就是只描绘观察到的某些面,而如何全面再现物体全貌,就需要从每个角度进行描绘。还可以以“全景观房”生活情境与研究主题结合的课程来设计。即知识逻辑、学科体系不脱离数学教材,但在研究主题与情境主题上进行改编,满足学生探索兴趣、探究欲望,融通生活,更好地促进类研学习发生。再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单元,可以让学生创编课程,让学生自主预习课文,自主利用图形,通过拼组、设计各种LOGO,学生的成果就可以作为班级后续统一的教学素材,这就是学生自主生成的课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研能力。

(三)主体:主体学群

数学教学的主体思考应还原数学教学本体论思考,把数学教学理解为文化承创过程,承创的主体便可以成为数学教学的主体。如此,主体应该是多元的,先者(主要是数学内容的创造与发现者)、学生、教师、家长与他者(社会其他参与数学构建的他人)都应是主体。而这些主体的存在方式包括个体自学、互助共学、团体群学、跨域学群(跨区域的学习共同体)等,且学习的载体包括线上与线下两种形式。多元主体与多样形式实际上构成了一个主体学群。不过类研数学更提倡个人自学。

(四)环境:生活学场

类研数学遵循上文分析的六大价值与原则,特别是其中的科学性、趣味性、参与性、构建性、实践性与个性化,就必然要求学习的环境从单纯的实体走向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场域,从单一的教室走向更为广泛的生活场,从单一的界域场域走向世界场域(如在其他国家进行学习或交流),从当下走向过去、现在与未来联通的学习场域(与过去与未来时空他者的交流)。本质上学习变成了一个类研活动,类研活动的场域自然就是生活场。

(五)实施:类研教学

类研数学在目标、内容、主体、环境上为学生类研学习提供支持与保障。在教学上,类研的特质才真正体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学力、研力与创力的着力点就在教学实施环节。

总体上,类研教学以“通性模式、课型变式、全研程式”三个不同层次的结构来开展教学。实际上就是构建其基于不同教育结构、教育境况的模式体系。但这个模式体系的灵魂与核心在于通性模式。通性就是类研数学教学的基本程式。变式是针对不同课型、不同学研主题进行的变通程式。全研则是严格的研究性学习程式。如在变式上,可根据学习认识机制差异,进一步细化为“种子新生课、枝干迁移课、叶子结练课”三大课型。下面重点介绍通性模式。

类研数学六大价值追求,实际上就是追求真、用、创、趣与美。在研究学习基础上,进行活动化与变式设计,可以细化为五部曲“开题、设计、构建、交流、实践”。具体来说,每个环节的主要活动如下。

开题主要是确定学研主题,可以基于学生生活问题、数学元问题、教师支架问题等。数学元问题是针对一些理论性强的专业知识,学习时学生难以链接生活,则可以给出问题支架,包括WHY、WHERE、WHAT、HOW、DO五大问题支架。这实际上是一切研究主题都可以提的问题。即为什么学,价值问题;怎么产生的,数学史问题;是什么,知识问题;怎么做,操作问题;可以用来做什么,实践应用创新问题。

设计就是指学研规划,类似研究设计,包括主体、内容、工具、方法、步骤、预期成果等结构。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就可以采用操作法、观察法、资料法等,来有序研究什么是角、角是怎么来的、怎样分类、怎样画、怎样量,可以用来做什么等问题。当然一节课容量有限,需要在学生思考的问题上选择不超过三个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学生可用一两句话进行步骤描述。实际上设计是一种支架导引与目标驱动相结合的学习过程。

构建是学研教学的核心环节。构建就是学生展开研究的过程,要注意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总结结论,分析讨论结论的合理性与适用范畴。这个环节变传统的教与学为一种类似研究的过程。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心理学与仿生学理论。这基于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建构其的知识、方法,对学生大脑的刺激,对学生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更有好处。当然,构建并非是完全的研究,它实际上是在他者支持下,特别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一种类研究性学习。构建根据问题研究的維度可以分为单一构建、全景构建。单一构建就是全班分组研究一个问题,最后彼此共享。全景构建就是研究所有问题,每组都经历全程研究。

交流是构建后的一个讨论、完善、共享的环节。不管是单一构建,还是全景构建,学生研究的内容都需要在小组内、全班进行交流,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

实践包括练习、应用与创新三大选择性环节。练习指课堂练习,主要是借助数学题进行。应用则是在生活中解决问题。创新则是更为复杂的活动,需要借助现有内容进行推衍或原生创新。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可能选择一个方式展开。应用与创新往往放在课后,在社会生活场中完成。实践后学生有可能会产生续研问题,由此五大步骤实现了生态循环。

(六)评价:融浸评价

类研数学评价采取“五四三二一”融浸评价方式。所谓融浸评价就是指将评价置于学习全程,悄无声息地进行,同时将评价导向、反馈、改进、激励、反思、预见六大功能有机整合。这样的评价本质上就是一种学习。

“五”指评价流程五步,即指标构建、项目确定、工具研发、评价实施、反馈总结;“四”指评价四大对象,包括学生素养、教师、课程、评价(元评对象就是评价本身是否发展适切科学)。但教师、课程、元评作为暗线,采取质性分析工具进行分析即可,不在学生记录册中呈现,实际上进行的明线就是学生评价。“三”指评价、培养、元评三种相互促进的行为同时进行。即学习过程本身就在不断评价反馈,同时也不断调整评价自身,进而服务学生更好的学习与成长。“二”指两个记录册来反馈评价历程,学生发展历程,全班学习情况。学生记录册作为个性反馈的载体,教师记录册则是全班学习情况、课程实施情况、教师发展情况与评价情况四大对象反馈的统一载体。“一”指评价的唯一宗旨,出发点与归宿就是促进学生发展。具体来说,融浸评价的结构见图2。

类研数学教学理论作为一种新生儿,本文仅仅是从理念上进行了总体阐释,其内在的具体结构还需要一一探明。任重道远,上下求索,这便是教育的旨意。向前走一步,必定又有新的惊奇!

参考文献:

[1]褚宏启.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21世纪中国的国民素质提升与教育目标转型[J].教育研究,2016(11):8-18.

[2]李松林,贺慧.有效课堂学习的根本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7-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1.

[4]李方红.“互生课程”的提出、结构与实践[J].教育导刊,2017(6):54-58.

[5]赖艳,符英.小学数学“四课合一”单元教学一体化设计原则[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10):37-40.

[6]李方红,董顺.核心素养评价的路径探析:学生评价与成长记录册的设计与使用[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7(5):72-79.

(重庆市巴蜀小学 400013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天台小学校 638399)

猜你喜欢

教学理念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钢琴对环境污染的探讨
浅议课堂教学与管理的体会
探讨计算机网络课程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的方式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