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听说课的多维互动教学设计
2018-10-16王旭华
王旭华
摘 要:“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互联网资源对提高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听说能力有巨大的帮助。本文以江苏省2017年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为例,在基于翻转课堂、情境教学和移动教学理念的多维互动教学模式下,探索通过课程平台、单词APP、微课视频、翻译软件、听力变速软件、口语训练软件等信息化教育手段,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大學英语 听说课 多维互动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9-0016-02
1 背景与意义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当今教育的一大趋势,“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并对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用“四个必将”加以阐明:“教育信息化必将带来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教学模式的深刻革命,必将成为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必将成为泛在学习环境和全民终身学习的有力支撑,必将带来教育科学决策和综合治理能力的大幅提高。”因为需要在交际瞬间做出反应,学习者普遍认为英语听说能力更为重要也更难掌握,常常成为学习的难点。因而在“互联网+”教学的环境中,探索如何运用各种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教学的理论基础
2.1 大学英语多维互动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是指为了满足新时代社会对大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为了全方位提高大学生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的专业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既强调从空间上进行师生间,学生间,学生与网络资源间的互动,也强调通过互联网从时间上拓展教学时长,充分利用课前与课后时间实现上述三个维度的互动。
2.2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由美国科罗拉多州两位化学老师提出的。由于学生对复杂的化学知识掌握不好,这两位老师便自行制作了课程视频,便于学生课外观看,从而将教学时间由课堂拓展到课外,诞生了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新模式。王佳煦(2018)指出翻转课堂使学习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受到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广泛接受与认可,被认为是有效提升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技术。翻转课堂具有互联网时代下信息技术的典型特征,是一种全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被不断推广和普及。
2.3 情境学习
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理论认为人在学习时只有充分融合丰富真实的社会环境与应用环境,才能真正做到对知识的内化理解与举一反三的灵活运用。在“互联网+”背景下,情境的设置由于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变得便捷多样。常见的情境学习形式有:第一,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通过提出问题等手段为学生创设具有一定吸引力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好习惯,进而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模拟真实情境,教师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丰富的教学内容以图像、文本及声音等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为学生创设出真实的情境。学生由于受到多重刺激,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感知教学内容,为接下来更深层次的探究奠定基础。(刘志明,2014)
2.4 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是伴随着4G网络与智能手机等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而涌现的一种新的学习形式。移动学习可以打破时间、地点对学习的限制,通过智能、手持的终端设备,向学习者呈现海量、数字化的学习资料,并支持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网络资源的双向互动。
3 听说课的多维互动教学设计
听说课的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听说教学难题,借助互联网整合数字化教学资源,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以翻转课堂理念为指导,采用情境教学法,并在课内外实施移动教学,最终优化教学过程,以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的教学模式。本文以笔者主持的江苏省2017年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为例,对多维互动教学模式下听说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具体探讨。
案例取自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教材《新职业英语》第二册第二单元《business travel》。该次课程围绕机场安全登机的英文知识运用手机终端,教学游戏,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课程平台、丰富的课件、微课视频创设情境学习的环境,通过单词APP、翻译软件、听力变速软件、口语训练软件等信息化手段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最终实现熟练掌握登机常用词汇的知识目标;能够听懂并说出机场安检常见对话的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能够主动遵守机场安检规则的安全意识的素质目标。
3.1 课前教学设计
教师在课前通过超星课程平台向学生发布课前学习任务。学生通过手机端领取任务。课程平台上有相关的微课视频,旨在帮助没有乘机经验的同学对安全登机形成初步映像,以便使整个教学处于教师设置的机场情境之中,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理解。课前还要求学生使用有道词典预习单词,利用有道词典APP的单词朗读功能,例句朗读功能,例句跟读功能、英英释义功能及单词本功能帮助学生快速、牢固地记住生词,为课上学习做好知识储备。此外,课程平台还会向学生发布单词测试,学生通过单词测试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教师根据测试结果对上课的重难点内容与时间安排作出调整。课前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为新课内容做好基础的知识储备,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3.2 课中教学设计
课中导入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教师播放安检失败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视频,使学生认识到能与安检人员进行顺畅沟通的必要性,明确本次课的任务。然后,教师通过单词APP进行单词小游戏,既带着学生回顾了课前学习的生词,加深了记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便于下一环节的开展。
课堂的主要环节分为听与说两个部分。在练习听力能力时要解决两个问题:“听得清”与“听得懂”。第一步,使学生听得清:通过QQ或微信群把听力视频发给学生,学生用原始速度先听,然后再利用听力变速软件将自己觉得语速过快的地方进行反复地慢速播放。由于每个学生基础不同,学生对延缓的速度和需要延缓的具体语句都不同。如果教师使用听力变速软件进行统一慢放反而效果不好,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移动终端自行慢速播放可以实现个性化学习,节约时间。第二步,使学生听得懂:教师发放对应的听力材料Word版本给学生,学生利用有道词典APP与互联网翻译资源如百度翻译,金山翻译等对听力材料进行英汉翻译。在此过程中实行小组合作翻译与讨论,并将翻译成果上传到课程平台,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从旁指导,最终对译文进行讲解与评价。
在口语练习的过程中,要解决学生“不敢开口说”和“说得不标准”的问题。这可以借助口语训练APP加以解决。教师发布教学任务,要求学生朗读APP中的安检模塊。该口语训练APP提供对话的朗读,跟读,录音,评分,标示错误点等功能。学生只需要打开自己手机中的APP,就可以跟着范例进行反复朗读,每次朗读完都会有智能评分,并对学生朗读中的错误点进行彩色标示,提醒学生注意。不自信的学生不需要面对同学或老师,只需对着手机反复朗读即可,因此解决了不敢开口说的问题;智能标示和评分则有助于纠正学生读音,解决了说的不标准的问题。练得多了,得分高了,学生自然就会敢于开口交流,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能力。
3.3 课后教学设计
课前、课中的学习主要以知识的输入为主;课后,教师着重进行知识的输出训练。教师要求学习小组自行在网上寻找本地机场的安全须知,将其翻译为英文,节选部分内容编制成对话并进行角色扮演。学生用手机将对话拍摄好后上传到课程网站,作为平时成绩考核中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的材料。
4 结语
利用互联网资源和多种手机APP,大学英语听说课最大限度地让课堂时间用于学生自主学习,使得学生既听得清,又听得懂;既敢开口说,又能说得好,实现了课前——课上——课后,师生——生生——生网的多维互动,提升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访十九大代表、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EB/OL]. http://edu.china.com.cn/2017-10/24/content_41782598.htm
[2] 王佳煦.微信公众平台辅助下的高校翻转课堂可行性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9):91-93.
[3] 刘志明.基于建构主义视角的高职课堂情境创设[J].教育与职业,2014(33):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