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渚湖:浮生半梦半醒间
2018-10-16王珏
王珏
天是黑的,又被撑开若明若暗的深蓝,像刚被挤在调色板上的深蓝的油彩。满天的星斗静静地镶嵌在里面,俯视着地面,一如千年之前。
这时我已经在去封山的路上,为了看那里的日出。封山又名防风山,位于浙江省德清县境内,因上古时代防风王在此地治水有功,百姓为纪念他而得名。这里紧邻远近闻名的下渚湖湿地公园,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名诗佳句。
不知不觉中,便到了半山腰。抬头看的时候,天边微微发白了,东边人家和树木的影子渐渐显现出来,鸟儿开始“叽叽喳喳”聊天。
我知道天快要大亮了,于是赶紧往上走。我先来到望湖亭。这里视线开阔,只见山下的一切都还在灰蒙蒙的影子当中,远处几点黄亮的灯光等待着这个黎明的到来。天边已经变成青灰色,淡紫的云带犹如一条薄薄的丝缎,轻柔地覆在青灰色的云层上面;一道水红的云彩柔弱地横在那里,颜色浅得似乎用手轻轻一抹,就会消失……我倚亭而望,整个下渚湖湿地尽收眼底:从东边起始到南边再到西边,从山脚到远处的地平线,穷目所及,尽是堆堆簇簇绒球一般的墩岛。我心里一阵懊丧:怎么就没带相机将这美景收录进去呢?
山上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是东边的待鹤亭,这里曾是封山著名的十景之一——“朝阳俯瞰”。我到达的时候,天已经大亮了,但除了同来看日出的人,周围依然很静。风很大,树木的枝叶在不停地摇摆,发出呼呼的声音。
湿地的一切形貌都在天光下平静地显露出来。初夏的绿是斑斓的,有嫩绿,有深绿,有墨绿……山脚下红瓦白墙的村庄、深色端直的高大树木、一片片的水田零星地散落在绿绒毯子上;白练一般的河流由东蜿蜒而来,远处朦朦胧胧地升起了一层薄薄的雾霭,镜子一般的下渚湖就在晨霭下安然静卧;岸边的湖上山和道观山似乎怕惊扰了沉睡中的湖,都让青雾把山脚山腰隐去了,只留两个山尖在那里遥遥相望,颇具心有灵犀的美妙趣味。
再远些,黄亮的街灯已然不见了。渐渐地,地平线被薄薄的青雾所包围,再看不清村庄和远山。清代章天辅路过下渚湖的时候曾写下“溪塘曲曲乡间路,云水茫茫野浦天”的诗句,此时便唤起了我心中的共鸣。
而天边的云彩却更鲜明了。那条紫色的丝缎忽然消失,却飘来一片红绸罩在苍灰色的雾气上。红绸越来越大,逐渐扩散开来。再仔细瞧瞧,那里还有青、紫、橙、黄等颜色。它们轻轻地渲开来,形成了一片柔和的五色彩虹,静静地横卧东际,远远望去,使人想起“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诗句来。下渚湖也因此披上了一条柔柔的轻纱,更增添了几分妩媚。那彩练是在舞动的,和着风声,轻轻地摊开,像广袖仙裙一般,舞着覆盖了大半个天空。这时候,那条从东面蜿蜒而来的河流和下渚湖的水面都被染上了浅红色,如同美人回眸,脸上微微起了红晕……
我知道太阳将从云彩最红最深的地方出来,就极力把视线停在那儿。果然,在一座小山腰上,露出了一个点,深紅深红的,从山腰直往上蹿,很快成为一个小圆弧。它太红了,以至于它的出现使天边的云霞忽然间就黯然失色了。两三分钟工夫,一个圆圆的小红脸就脱离了深绿色的青山,从厚厚的苍云中钻出来。它红得那么可爱,醒目而不耀眼,似乎把天地间所有的红色都融合了,要在这一刻统统地释放出来。红色愈来愈浓,终于承不住了满溢出来,放出夺目的光华。那薄薄的初阳温柔地洒开来,一点也不刺目,却映红了整个东方。
不知哪只鸟儿率先发现了这一切,唧啾一唱,清亮的歌声立时引来一大片婉转的应和,一时间山上热闹非凡。碧树生风,流莺生鸣,红日初升中的封山也沉醉了。天边的红绸子更艳了。橙色的阳光轻轻泻下来,整个下渚湖笼罩在一片金红色的光辉之中。我只见身边满山的青翠,而周围却层峦叠嶂、云雾缭绕,仿佛是老家的灶头,淡淡的米香从记忆里飘出来。
封山的日出,下渚湖的早晨。它温柔和美,于夜色中安然恬静地淡淡行来;它清秀而多彩,清风百鸟都为它齐鸣;它缥缈灵动,神妙莫测如梦幻一般……
(选自2018年5月24日《江南游报》,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横看成岭侧成峰,写出景物在不同时间、不同位置的不一般的美,就能全面立体地表现景物特征,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飞红滴翠记黄山》一文自由地变化角度,或环景、全景,或中近景、特写,或俯视,或平视,极富层次感。《下渚湖:浮生半梦半醒间》写下渚湖的景象,由天黑到天亮,有动有静,有点有面,有虚有实,有远有近,有俯视有仰视,有视觉有听觉,同样避免了平直呆板,而具有了生动性,具有了立体美。
读有所思
1.你能分别找出本文中作者以俯视、仰视、环视、远看、近看等视角观察到的景象吗?
2.《飞红滴翠记黄山》和《下渚湖:浮生半梦半醒间》都浓墨重笔写了日出景象,两者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