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煤层小构造理论在煤炭地下气化中的应用

2018-10-16刘龙吉

陕西煤炭 2018年5期
关键词:脊线节理气化

刘龙吉

(陕西天地地质有限责任公司,陕西 西安 710054)

0 引言

中国必须发展以煤炭清洁化利用为主的能源发展道路,其中如何解决煤直接燃烧产生的高排放,以及如何彻底改变煤矿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这些都是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应用和推广安全、清洁、高效的煤炭生产和利用技术刻不容缓。煤炭地下气化就是将处于地下的煤炭直接进行有控制的燃烧,通过对煤的热作用及化学作用而产生的可燃性气体的过程,是集建井、采煤、地面气化3大工艺为一体的多学科开发清洁能源与化工原料的新技术,它变传统的物理采煤为化学采煤,只提取煤中含能组分,将灰渣等污染物留在井下,实现了井下无人的生产工艺。

1 问题与成因

1.1 煤炭地下气化面临的问题

煤炭地下气化过程中,保证气化通道的畅通至关重要,关系到整个单元炉的正常运行。但是,随着气化通道的扩展,堵塞问题日益加剧,已严重影响到了整个单元炉的正常运行,且定向钻贯通气化通道成本过高。因此,在煤炭地下气化过程中,寻找煤层的主裂隙、科学合理地布置气化炉,是降低成本,减小事故的一条思路。

为了寻找煤层的主裂隙方向,实验尝试过“定向取芯法”、“多孔贯通法”、“多孔修正法”、“钻孔统计法”等各种探索性方法,但这些方法均是边建气化炉边寻找修正煤层主裂隙方向,缺乏预见性,工作量大,成本高,急需一种新的理论寻找解决炉孔堵塞的方法。

1.2 裂隙的形成原因

煤层的形成受古构造、古气候、古地理和古环境共同控制,其中,古构造起决定性作用。在煤层沉积过程中,由于古构造造成的古基底凹凸不平,就会形成煤层的高低起伏;而且由于上覆岩层的压实作用,会使煤层局部挤压变形,形成小范围的突起和凹陷(简称小构造)。小构造尤其是其轴部,其物理性能低劣、易变、易于发生变性破坏与失稳,节理裂隙比较发育。岩石在受力弯曲时,由于它的成层性,使得它的各部分受力状况各不相同,褶皱发育早期,向斜核部岩层底面或背斜核部岩层的顶面为引张区,产生垂直于枢纽的张应力,易于形成一对斜向节理和平行于枢纽走向的、楔形的追踪“X”节理的纵张节理;在向斜核部的岩层的顶面为挤压区,出现局部垂直于枢纽的挤压应力,易于形成一对向斜共轭节理和追踪“X”节理的垂直枢纽走向的锯齿状的横张节理。这些节理相互垂直,成网状破坏岩层,当通过打钻、打压或加温,节理活化,小构造的轴面处更容易产生裂隙。但是,由于在小构造的核部各构造应力集中,导致该部位不稳定,容易发生坍塌堵塞事故。

2 地下气化实例分析

2.1 3区贯通

图1为3区各理论列与实际列对照图。图中,理论点火列和理论出气列均在小构造的脊线处,点火列的方位ZK3#北部为NE30°,ZK3#南部为NE0°和NW96°;理论进气列避开了东西向复背斜的脊线,理论上防止了打定向钻塌孔事故。实际生产中,点火列的方位为NE35°,ZK3#北部与理论点火列重合,ZK3#南部与理论点火列相差30°和55°;实际进气列和出气列还未确定。

通过贯通各参数分析得出,1#~4#贯通时间为27天,1#~6#贯通时间为11天。运用小构造来解释各孔间贯通时间不同的原因如下:1#~4#与箱型褶皱西侧脊线的夹角小,即与主裂隙方向的夹角小,而1#~6#与箱型褶皱2个主裂隙方向的夹角均较大,且梯度较1#~4#的小,故其贯通阻力大于1#~6#的贯通阻力,所以1#~6#的贯通时间较短。

图1 3区各理论列与实际列对照图

2.2 单元炉区贯通

图2为单元炉区各理论列与实际列对照图。图中,理论点火列和理论出气列均在小构造的脊线处,且点火列所在的脊线的梯度比出气列的大,点火列的方位为NE35°;理论进气列避开了东西向复背斜的脊线,理论上防止了打定向钻塌孔事故。实际生产中,点火列的方位为NE35°,几乎与理论点火列重合;实际进气列和出气列与理论进气列和出气列重合。各气化井贯通时间见表1。

表1 单元炉区各气化井贯通时间统计表

运用小构造来解释各孔间贯通时间不同的原因。点火列处于NEN向小向斜的脊线处,且其梯度由西南向东北变大,故21#~20#、20#~15#、15#~19#的贯通时间逐渐缩短;13#~14#位于东西向复背斜北翼的一个从属小向斜的脊线处,而19#~9#和13#~9#离开了东西向复背斜北翼的从属小向斜的脊线处,且它们的梯度较13#~14#的小,故它们的贯通时间较长。

6#打压时,g5#水位上升5~6 m,7#水位上升至地表,8#水位也上升,4#和水2#漏气。运用小构造理论来解释如下:4#、6#、7#、8#和g5#位于复杂向斜的核部,构造应力集中且复杂,裂隙发育多且方向各异,导致6#打压,周围井出现水位上升和漏气现象。

图2 单元炉区各理论列与实际列对照图

2.3 单元炉区氡异常值发展趋势

图3为单元炉氡异常值分布图。在图中可以看出,氡异常值基本分布在前述预测的理论裂隙方向上,特别是11月份2次的氡异常值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是沿着理出1和理裂1进行,成功预测了8#~22#形成第二气化通道。

图3 单元炉区氡异常值分布图

2.4 定4井加压造成各孔漏气

11月12日,定4#加压后,7#、8#、27#、28#、19#和31#出现了漏气现象。从图2中看出,这些孔均位于理进1的附近,在这里,裂隙比较发育,且裂隙方向不定,定4#加压后,气体会沿着裂隙流到个孔,造成漏气现象。

2.5 用小构造理论成功预测堵塞现象

10月24日预测了21#、22#、23#和26#可能会堵塞。11月1日,23#加高压但无法进气,发生堵塞事故,11月14日,21#出现堵塞事故。

3 单元炉堵塞分析及对策

3.1 单元炉堵塞事故的分析

单元炉堵塞有2种可能:①炉孔(或炉孔周围)堵塞;②是炉孔之间堵塞。笔者认为是炉孔堵塞。因为9#、13#、15#、19#、21#和23#都处在堵塞状态,如果是通道堵塞的话,处于它们之间通道上的20#不可能至今运行非常正常。

地质角度分析:单元炉9#、13#、15#、19#、21#、22#、23#和26#均处在小构造的核部,在这些部位,各构造应力比较集中且复杂,地质条件不稳定,当由于压力、温度影响和形成燃空区后,构造应力发生异常,容易发生局部塌孔现场,造成堵塞事故。

化学角度分析:出气孔在孔底的温度达600~800 ℃,而到孔口处已降至100 ℃左右,气体在向上传输过程中存在着温度差;出气孔输出的气体中含有煤焦油,在向上运移过程中,由于温度的降低,使得煤焦油粘结着灰渣粉附着在井壁上,并向下流动,时间久了,容易在出气孔中下部及孔底形成锥状粘结物,堵塞孔底。常态下,褐煤在水中容易发生泥化反应,即煤转化为没有裂隙、柔软的泥,容易淤塞。但是,上述2种分析均无法解释20#为何至今运行正常。

小构造理论解释:单元炉堵塞主要是炉孔堵塞,且主要是由于在各构造应力比较集中和复杂的区域,地质条件不稳定,当由于压力、温度影响和形成燃空区后,构造应力发生异常,容易发生局部塌孔现象,造成堵塞事故。

3.2 防炉孔堵塞对策

炉孔布置:炉孔应布置在小构造预测的煤层裂隙两侧,这样既可以加快通道贯通,还可以防止炉孔堵塞。

通道宽度:严格控制点火列和出气列的通道宽度,防止通道过宽导致塌孔和堵塞事故。

出气列位置:在严格控制点火列通道宽度的条件下,对换原出气列和进气列的位置,使出气列处在一个构造应力相对稳定的区域,保证气化通道的畅通。

炉孔进出气方向:出气井不要长时间处于出气状态,应周期性地进气和出气,冲掉孔底的堆积物。

4 结论

(1)小构造理论可以正确地预测煤层裂隙发育方向及发育程度。

(2)煤炭地下气化过程中,沿小构造预测的煤层裂隙方向气化贯通更快。

(3)在各构造应力比较集中和复杂的区域,地质条件不稳定,当由于压力、温度影响和形成燃空区后,构造应力发生异常,容易发生局部塌孔现场,造成单元炉堵塞事故。

(4)利用小构造理论布置炉孔,可以减少定向钻及三维地震的工作量,降低煤炭地下气化的成本。

猜你喜欢

脊线节理气化
小型垃圾热解气化焚烧厂碳排放计算
充填节理岩体中应力波传播特性研究
小型LNG气化站预冷方法对比分析
顺倾节理边坡开挖软材料模型实验设计与分析
新疆阜康白杨河矿区古构造应力场特征
任意多边形坡屋面屋脊线生成方法
蚂蚁
新疆阜康白杨河矿区构造节理发育特征
粉煤加压气化新局难破
基于相位法的密集小波公共脊线提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