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地区传统村落风貌特色保护与更新研究
——以信阳西河村为例
2018-10-16高洪波王雨枫
高洪波,王雨枫,王 颂,尹 丽,付 亮
(信阳师范学院 a.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b.美术与设计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0 引言
豫南地区地处河南省的南部,广义的豫南地区包括南阳市、驻马店市、信阳市等,狭义的豫南地区特指信阳市.区域内多高山河流,地势南高北低,岗川相间、形态多样的阶梯地貌,海拔高度范围为23~1584 m. 根据GIS统计数据,42.6%的地区为丘陵山地,区域内主要山脉有鸡公山、嵖岈山等,主要河流有长江、淮河等,其地形地貌与豫中地区的平原有很大的区别,由于其位于我国南北交汇地带,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1 ℃~15.3 ℃,年均降雨量900~1400 mm.
豫南地区兼具南北风貌,文化多元,又依托豫南山体地貌,是我国传统村落的重要聚集地.自从2012年国家发布《国家传统村落名录》以来,前后四批共有47个村落入选.传统村落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在村落的选址、空间布局等方面蕴含着古代丰富的营造思想,它的形成是人文因素和自然的完美结合.其村落布局模式、街道空间形态、建筑外形外貌、传统生活习俗等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1].近年来,国际国内建筑和规划类专家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给予了重要的关注,然而,随着豫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扩张,大量传统村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逐渐消失.在国家的相关政策下,目前地方政府部门已经逐步开展相关的保护工作.本文结合信阳西河村保护实践,探讨了豫南地区传统村落风貌保护与更新的方法,期望为相关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 西河村的基本概况
1.1 西河村的历史
西河村历史悠久,根据现有的证据可考,其形成最早可追溯到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距今已有260年的历史,目前村内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元末明初年间,一批张氏族人从江西饶州府迁至此地,遂新建民居,日久渐成村落.根据《周河乡志》所载,西河村曾名姚家溪,后因姚氏衰落,西河历经改道,最后才有张氏族人迁居于此.西河村兴盛于清朝中叶,曾经养育了张藏、张潮等官员和张孝周烈士等,虽已经数百年,西河村村落格局和传统建筑均未遭严重破坏,保持了古朴的风貌[2].
1.2 西河村的现状
西河村归属于新县周河乡,位于新县县城16 km处,村落的有效范围东西长约415 m,南北长约176 m,其中共有民居152间,87户410人,村落布局是典型的豫南地区山水民居,带着浓厚的南北文化气息,体现了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图1).
图1 西河村总平面图Fig. 1 General plan of Xihe Village
其建筑形式,街巷空间受山地形态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因地制宜的自由延伸形态.街巷沿着建筑院墙之间曲折变化,交接多为30°~90°,反映了村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线性生长.村落道路布置疏密有度,辅之以青石板和细沙,东南西北四方各建成了一座村门,门侧防御塔建于明清时期,现保存较为完整的有祠堂、古民居、街巷、青石砖、石雕、刺绣、木雕、古木等(图2).
图2 西河村鸟瞰图Fig. 2 Bird’s eye view of Xihe Village
西河村于2014年7月24日入选第二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11月17日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于2016年1月25日评选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西河村保护研究的意义
西河村中保留的清至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其建筑规模大,保存完整,做工精细讲究,选址依山磅水,院落布局紧凑,灵活多变,建筑基础采用当地块石砌筑,墙体多为板筑或土坯,梁架多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屋盖采用合瓦屋面,不设苫背,是豫南山地民居的典型代表.
2.1 历史价值
传统民居是社会历史的活化石,是人民大众的住所,传统民居及其聚落最直接地反映出各历史时期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状况.从考古学家对豫南地区古聚落的持续研究中,可以了解豫南地区民居及其聚落的纵向和横向的发展,西河村传统民居作为豫南民居的一部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其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3].
2.2 科学价值
西河村传统民居建筑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适于乡土地域条件的民居建筑方法.民居建筑因地制宜、相地构屋的营造方式,亦包含了珍贵的科技价值及朴素的居住环境生态理念以及民间建筑科学理论,同时,传统民居也有一定的生态价值.如何避免技术不被滥用,从生态学的角度,则可以把民居作为改善人类生态环境的方向来研究[4].西河村传统民居取向与生态环境,依附于自然地理(如4号民居:丰富灵巧的院落形式)、气候条件(如屋盖:合瓦屋面,不设苫背,在夏天便于通风干燥),是一种适合当地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建筑形式.西河村传统民居绝大部分采用砖木结构,木构架由柱、梁、檩等构件组成,个别构件缺失或损坏,可以随时替换而不影响整个体系,门窗和屋面上的瓦件同样可以随时更换.这里的建筑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就地取材,顺应地势,适应自然环境,是建筑根生于大地的典型代表(表1).
表1 西河村传统建筑统计表Tab. 1 Statistics of traditional buildings in Xihe Village
2.3艺术价值
西河村是典型的山地聚落,传统民居建筑群强调整体与秩序的美,追求和谐统一的美.民居建筑功能明确,建筑群体风格统一(如门楼、墙体、屋面等),建筑布局相得益彰,空间变化错落有致(如院落),轮廓线亲和有力,建筑立面丰富多样(如门窗、墀头、木雕、屋檐、砖雕、石雕等),其合理的构造、简朴的形式、宜人的尺度、用材的自然、朴素淡雅的色调以及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均表达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图3).
2.4文化价值
西河村民居建筑是一部凝聚民情、民音、乡土特色的地方风俗画卷,建筑文化作为文化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它以物质形态表达其文化内涵(如“歪门”、“八字门”),以技术手段对历史文明做出阐释.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反映的民族性、地方性十分明显,对当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种类极为敏感,对主人的社会地位、经济能力以及审美情趣等表现得最为直接.
图3 西河村传统的艺术价值Fig. 3 The traditional artistic value of Xihe Village
3 西河村存在的问题
3.1 传统村落毁坏严重
目前,许多原住民,或搬迁到信阳市区,或外出务工,村中留守的人员中多半为老人和孩子,民居建筑日渐衰败.由于缺乏对维护资金正确运用,大量的传统民居年久失修,在岁月的腐蚀下出现了“老龄化、风蚀化、空置化”.粮仓、寺庙和张氏宗祠等公共建筑物因其常年废弃闲置,处于墙倒屋塌的危险状态,古村门、红石墙等历史遗迹,也因为缺乏保护和维护,破坏的程度趋势加快.
3.2 公共设施缺乏
目前的公共设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例如体育、健康医疗设施严重不足,缺乏相应的公共场所和健身娱乐设施,电力、排污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老旧的石板路无法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开口段小,道路横断面狭窄,并有许多丁字路[5].同时,缺乏适当的逃生路线,疏散点和消防设施,市政卫生设施不完善,环境质量较差.
3.3 新旧建筑风格迥异
由于缺乏适当的保护和修复技术,遗存建筑现状质量普遍较差.新的住宅建筑采取行列式的布局,这不仅破坏了村庄的整体景观,而且破坏了村落原始生长的自由特征,例如,新住宅区的布局,立面处理简单统一,放弃了传统庭院房屋的布局,放弃使用当地材料和传统建筑技术,导致建筑风貌参差不齐,村落历史风貌消失殆尽.
4 西河村保护的方案
4.1 整体保护模式
结合村落空间形态,拟将村落的保护规划设计为“一带、两片、多景点”的形态体系(图4):“一带”即西河滨水风光带;“两片”即大湾古村落西河南片区和大湾古村落西河北片区;“多景点”即大圣庙、狮子山、观音庙等7个景观点,使大湾形成了一个完整有序的集古村落、人文街巷、文化广场的山、水、田园村落,促进了大湾生态保护和利用的协调发展(图4)[6].
4.2 区域保护开发控制
保护区划分为三大部分: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风貌协调区.
核心保护区是历史建筑的中心区域,是展示传统村庄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空间,包括牌坊、城墙、门楼和石刻等,面积为4.1 hm2.在核心保护区的原则是,保护历史街巷和文物建筑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必须严格控制核心保护区里的街巷和传统民居的原生态风貌.保护方法包括传统的街道空间和格局,将村庄的街道和村庄保持原有基本形状,保护沿街传统建筑形式,维护街道两旁的街道和建筑物原有尺度,传统街道铺路材料为砂砾石和泥土.根据施工评估和分类,对建筑物、构筑物进行维修、加固等改造处理.核心保护区建筑应控制在2层,檐口高度限制在4 m,上限为6 m,屋顶采用坡屋顶,保持晚清时期或之前形成庭院的住宅风格.
图4 西河村保护区域图Fig. 4 Protection zone map of Xihe Village
建设控制区是西河村人文历史空间的延续.此部分的范围为道路北侧和南侧,距东部核心区约40 m,西部以狮子山山体为界的区域,面积为12.64 hm2.在控制区建设中,对规划进行校正和渐进变换,在缓冲核心保护区西北部新建住宅区,形成有序的自然过渡.
风貌协调区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景观环境、三维结构和整体景观、街道建设、重点建设、外观装修装修等历史因素[7],增加设施,设置广告牌,应配合传统格局和历史风格,加强河水周边生态环境,并对河道沿岸进行环境修复,采取复合亲水设计,符合滨水村落开放空间的历史特点.
风貌协调区的延伸,南向到达玉宁路20 m,西北方以村道和西河为界限,东部以自然山体为依托的整个区域,作为保护历史建筑和现代建筑之间的缓冲区,整个风貌协调区面积为43.26 hm2.靠近建设控制区,建筑层应控制在三层,局部可以为四层,但应考虑对西河村及周围山区,水景走廊的影响, 对现有的废墟、建筑质量不佳的建筑,允许适当的修改、扩建,新建筑外观应与周边传统风格协调(图5).
图5 西河村建筑保护分类图Fig. 5 Classification of building protection in Xihe Village
4.3 传统民居的特色保护
西河村传统民居多为悬山建筑,采用当地石块砌筑基础和台基,保护研究范围包括西河村传统民居建筑群及重要历史建、构筑物,重点针对其中10 处民居或建、构筑物(包括祠堂、1 号民居、2 号民居、3 号民居、4号民居、5 号民居、6 号民居、7 号民居、8 号民居、9 号民居),其中对重点建筑进行本体维修、环境整治和展示利用进行勘察、维护保护等(表2).
1)屋面
需要做屋面揭瓦亮椽的建筑,检查、更换损坏的瓦件,按原有材料配比、工艺做法重做屋面.严禁对好的屋面使用任何涂饰,杜绝焕然一新的修缮效果.屋面不需要揭瓦亮椽的建筑,整修局部破损、漏雨的屋面,按原屋面做法修复.
表2 一二号民居保护统计表Tab. 2 Statistical table for protection of residence 1# and 2#
2)木构架
检查屋架是否倾斜、歪闪,根据变形程度采取打牮拨正的方法,将木构架校正为原始位置,校正标准后须立即对木构架进行整体支撑加固.对于局部开裂但不影响正常使用的檩条,可选用同等干燥材质木条镶缝,再用铁箍予以加固,其余糟朽、腐烂、变形严重的檩条予以重新制作替换.在修复中如发现隐蔽处有残缺的构件,根据现状另行设计制作安装,所有木构件需做好防虫防腐处理[8].加固木构架所需使要的铁件,其采用的材质、型号、规格和连接方法应符合修缮设计要求,铁件应位置正确、联结严密牢固,外观不妨碍建筑的完整性和美观.
3)墙体
选用的材料必须符合结构强度的要求,结构加固必须符合相关结构加固设计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构件间的搭接必须满足搭接强度的要求,禁止出现连接不牢的情况. 对墙体残损严重需拆砌的部位,应将条石逐层揭起,分类码放.砌筑时,应保持原墙尺寸和式样,并宜利用原件,对面层鼓闪,需挖补或拆除外皮时,应做到新旧砌体咬合牢固,灰缝平直,灰浆饱满,外观保持原样,对按设计要求须铲除的石墙面抹灰层,将灰缝石面清洗干净,用白灰膏勾缝(图6).
4)木门窗
对于缺失部分门窗按原样重新制作,木门窗的材质、品种、尺寸、开启方向、安装位置及连接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木门窗的结合处和安装配件处不得有木节或已填补的木节,安装必须牢固,并应开关灵活,关闭严密,无倒翘,门窗框和厚度大于50 mm 的门窗扇应用双榫连接,其余木装修修缮均按设计要求和规范标准执行.
5)防腐、防潮、除草工程
对所有暴露的大木构件,应在安装、“补疤”完成后、做地仗之前进行防腐处理,且应测量木构件的干燥程度,其含水率不大于25%.木构架、木基层安装完成后,对新、旧的露明木构件全部做防腐处理,埋入墙内或与墙面相贴的木构件,施工时也应进行防腐处理.木材防腐按传统工艺做法:用生桐油进行“钻生”,一般需要两遍,亦可用“潜油”涂刷两遍,“潜油”(熟桐油和90#汽油)配制比为0.4∶0.6,也可采用沥青或新型化学防腐药剂进行处理.在使用新型化学防腐药剂前,必须先进行试验,在符合设计要求和不对文物本体产生损害时,方可使用,更不能影响木材的性能,对人、畜、环境无有害影响.经过防腐处理的木构件,不得再进行二次加工或其他干预,以免损害防腐处理效果,如遇特殊情况,也应尽量减少加工面,加工完应及时进行修补处理.
图6 传统民居外立面保护改造图Fig. 6 Prot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facade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4.4 西河粮油博物馆改造
西河南岸有一座“文革”时期保留下来的粮仓建筑,早已闲置多年,因为它的体量巨大,与大湾传统建筑体量极不协调,改造还是移除,如何改造,成了一个难题.研究决定尽可能地保留原有建筑的历史信息,并加入新的设计元素,最后采用骨架保留立面改造的方式,把北墙移除,使阳光、空气和视线通畅无阻,并对室内空间进行了重新划分,赋予了新的使用功能,同时对周边环境进行了景观塑造,建筑的公共性得到了加强(图7).
图7 粮油博物馆改造图Fig. 7 Renovation plan of grain and oil museum dwellings
4.5 河道景观改造
西河村景观改造主要集中在村落外围空间的规划和利用上,规划重塑了3条山地景观步行道:狮子山步行道,规划在原有道路基础上进行修整,保持了原有的宽度,并铺细沙和碎石;毛竹山步行道,规划把之前废弃的道路重新利用,用青山板铺垫,形成村落景观环道;大圣庙步行道,通往大圣庙原有简易步道,因为使用量大,规划对道路拓宽,便于村民朝拜和观光使用.
5 对豫南传统村落保护的反思
5.1 思想认识的不足
大部分传统村落都年代久远,分散在相对偏远、贫困落后的地区,在缺少维护的状态下出现了自生自灭的情况,而不可再生的村落文化被完全忽视.另外,一些注重保护传统村落的保护模式,最注重的是村落的物质遗产,但忽视了整个村庄的空间格局、风水环境和生活问题等,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往往落后于物质遗产,村民生活脱轨,造成传统村落风貌的丧失.
5.2 政府管理滞后
传统村落的保护概念在国外始于19世纪,在国内兴起于20世纪后叶,时间上的落后导致了相关法律制度落后.2012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文物局发布了《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提出了保护传统村庄发展工作的规定,但没有形成正式的法律保护.《信阳市传统村庄的保护条例》直到2015年5月才提出,传统的村庄保护工作制度和机制,保护规则和总体规划,保护资金保障机制,相关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
5.3 对传统村落保护模式的思考
传统村落保护应充分尊重其原有的历史纹理,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历史风格的前提下,谨慎规划新建建筑和街巷,以更新和保护的基础及功能替代,使整个村落区域进入环境现代城镇和村庄的范畴,脱离破败的老旧面貌.当前一些成熟的模式是:丽江模式、平遥模式、乌镇模式、新天地模式、婺源模式、菊儿胡同模式等.
6 结语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规划设计是一个复杂而慎重的过程,任何功利目的都可能导致传统村落的文化消失.本文结合西河村的保护研究实践成果,统筹“全面保护、重点突出、有限开发”等的思路,提出全面保护包括全村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传统文化等. 虽为个案,但是传统村落具有的普遍性和破败性的问题却是共有的,希望本文对西河村的保护研究能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