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要推动构建“三个模式”
——访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
2018-10-16王左利
文/本刊记者 王左利
如今,教育信息化已进入了新的发展转型期。深化认识,重在工作方式上的转变,真正把认识变成具体的行动。
——雷朝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十九大之后,教育信息化进入了2.0时代。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表示,教育信息化2.0,就是要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开启智能时代教育的新征程,每个人都要成为教育信息化2.0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他表示,进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有三项重点工作需要落实:一是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二是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供给新模式,三是探索信息时代的教育治理新模式。与此同时,迈入2.0时代的教育信息化,要推动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教育专用资源的开发、应用和服务向教育大资源的开发、应用和服务转变,二是从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师生信息素养转变,三是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
针对教育信息化2.0的任务及其挑战,近日,《中国教育网络》杂志采访了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
2.0阶段的核心任务
雷朝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教育部党组的直接领导和指导下,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和教育战线的不懈努力下,全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取得了全方位突破和开创性成就,得到中央领导和社会各方面的高度肯定。总体来说,“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成效可以概括为“五大进展”和“三大突破”。
五大进展
一是“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取得重大进展,各项指标普遍实现翻倍增长,比如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从25%跃升到95%、多媒体教室比例从不到40%提升到88%,网络学习空间数量从60万个激增到7100万个;
二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升,10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10万多名中小学校长、20多万名职业院校教师接受了信息化专项培训;
三是信息化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硬件、软件以及应用水平都有很大发展;
四是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大幅提升,信息技术从影响教育发展的外生变量转化为引发教育深层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
五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力,多次在国际平台上分享中国经验。
三大突破
一是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符合国情并得到广泛认可的多种应用模式;
二是全社会参与的推进机制取得重大突破,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条腿走路,把“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都用好,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一大批企业投身到教育信息化事业中来;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新增地物的出现以及国家重大测绘工程的开展,如海岛礁测图、国家西部测图工程及1∶50 000数据库更新、地理国情普查等,数据字典需要随之进行要素内容的增加、统一和协调。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负责对该标准进行修订。在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召开的标准审查会上,建议将标准名称修改为《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1部分:1∶500 1∶1 000 1∶2 000比例尺》。
三是在探索符合国情的教育信息化道路上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了一条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
发展转型期
党的“十九大”对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下一步,教育部将以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抓手,在“三通两平台”的基础上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发展目标和应用水平,使我国教育信息化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发挥全球引领作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实施计划,将重点开展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网络学习空间覆盖行动、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等八大行动。努力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整体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建设一个“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量变到质变
推进教育信息化2.0,关键是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变革的推动作用和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因此,认识问题、观念问题仍然是当前的最大障碍之一。解决认识问题、观念问题,依然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今天,任务要求、组织方式以及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信息化在推进实践过程中,通过认识、探索、再认识、再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
如今,教育信息化已进入了新的发展转型期。深化认识,重在工作方式上的转变,真正把认识变成具体的行动。
首先,是在目标理念上的转变。谈到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成就,不能再只是用“投了多少钱、装了多少设备、开发了多少资源、联通了多少网络”等概念,而是应该重点考虑这些投入带来的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解决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效果。
其次,是在组织方式上的转变。必须加快工作主体的转换,把教研系统推上教育信息化的一线,把校长和教师推上教育信息化的一线,特别要强调的是统筹协调的领导机制的建立。
最后,是在推进方式上的转变。重在新机制的探索和建立。要结合政府职能的转变,逐步实现从以项目建设推进为主到以政策和制度安排推进为主,从自建自管自用到组织多元主体参与、引导市场和购买服务的转变。
构建新的教育秩序和教育生态
《中国教育网络》:您提到,要重新认识新时代和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发展及其规律。您认为,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发展教育?
雷朝滋:党的十九大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判断。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目标及任务
新时代,迫切需要培养大批的创新人才,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引领未来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诚然,过去我国的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实现快速赶超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但是,中国传统教育培养的人才呈现出“高均值、低方差”的现象,拔尖创新人才少、不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问题愈发突出。
当前,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推动人类正式步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不仅在改变现在的教育,同时也在塑造未来的教育。
未来的教育,必然是基于网络环境更加开放的教育,是更加重视学生个性化和多样性的教育,是引导孩子主动探究和快乐学习的教育,是让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教育,是更加强调终身学习的教育,是更加智慧的教育。新的时代背景和新的社会背景,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因应信息化社会发展,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重构教育体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已成为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
去年9月,中办和国办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大力宣传普及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全面发展、人人皆可成才、终身学习等科学教育理念,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主动适应学习方式的转变,推行与互联网相融合的教育教学组织方式,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教学环境,适时对传统教育进行变革和重组,构建新的教育秩序和教育生态。要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做好应对信息时代的准备;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独立的思考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国家、民族乃至人类进步的使命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成为新时代的合格人才。
健全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体制
《中国教育网络》:现在来看,各地和各学校信息化机制体制还不健全,这是否会影响教育信息化2.0的推进?教育主管部门对此有何考虑和规划?
雷朝滋:科学规范的体制机制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必须通过管理体制的完善,确立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地位,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领导、管理、服务机构,形成权责明确、统筹有力、运转高效的教育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健全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体制,切实落实中央关于网络安全责任制的要求,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组织对网信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网信领导小组,形成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分管负责人牵头抓,统筹部门、业务部门、技术部门分工配合的网信工作统筹推进机制;要明确网信工作的行政职能处室,目前还有四分之一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没有统筹网信工作的行政职能处室,这种工作体制与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的战略地位严重不匹配,必须尽快予以明确;要整合教研、电教、信息、装备等教育系统专业机构的力量,充分利用相关企业专业化服务的优势,形成合力,为学校和师生等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从而构建起职能部门统筹协调、业务部门推进应用、技术部门支撑服务的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