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含量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2018-10-16方美凤
方美凤
电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报道较多, 但大部分报道是关于治疗急性脑梗死后遗症的, 而电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仍存在争议, 而且电针疗效评价缺乏量化指标, NSE是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标志物, NSE可作为神经损伤的诊断指标和预后指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设计了适合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MIHSS量表, 可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评估和预后评估[1]。本研究以血清NSE为定量指标,结合NIHSS量表观察和分析电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并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组的126例患者均为2015年11月~2017年8月入住本院神经内科病房并且采取住院治疗措施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将其随机分成了观察组及对照组, 各63例。观察组中男33例, 女30例;平均年龄(60.61±7.53)岁。对照组中男36例、女27例;平均年龄(60.75±6.2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选病例均符合第五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2]确定的诊断标准, 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确诊, 均为首次发病, 病程<3 d。排除标准:排除脑出血、出血性疾病、颅内感染、肿瘤等病例。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以脑细胞赋活剂(脑复新、辅酶Q10等)和血管活化剂(维生素E、烟酸酯等)为主。观察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加电针治疗。患者入院3 d后,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药物治疗同对照组), 进行电针治疗。选取穴位:人中、百会、内关、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毫针长度40~75 mm, 直径为0.28~0.32 mm, 刺入得气后连接到电针仪上, 采用疏密波, 使患者能够耐受治疗强度, 治疗时间30 min, 治疗 1次/d , 连续治疗2周。
1.4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SE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清NSE检测:治疗前与治疗后, 采取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 以3000 r/min离心10 min,然后在-20℃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NSE, 操作方法按试剂盒要求。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以NIHSS量表[3]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 分数越低神经功能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 两组血清NSE水平及NIHSS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血清NSE水平及NIHS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 且观察组治疗后的NSE水平(3.96±1.44)ng/ml、NIHSS评分(7.53±4.04)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23±1.51)ng/ml、(12.61±5.86)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SE水平及NIHSS评分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SE水平及NIHSS评分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bP<0.05
?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属于中医“中风”范畴, 其基本病理是风、火、痰、瘀, 导致器官阴阳失衡, 气血混乱。《内经》中说“以微针通经脉调气血”, 为电针治疗该病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针灸相关的穴位, 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电针治疗脑梗死有多种方法, 并已取得一定的临床效果, 但关于电针治疗的时机、取穴、技术等方面报道不一。电针治疗的时机有两种不同的临床观点。有人认为电针有醒脑开窍的效果, 可以电针治疗急性脑梗死, 然而, 有些人认为电针治疗急性脑梗死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 应该在疾病发作后2周再给予电针治疗。作者的经验是, 电针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 取穴百会、曲池、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 在脑梗死急性期尽可能早应用, 以提高患者的意识, 促进患肢恢复, 减少并发症, 具有明显的效果。
NSE主要在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中, 周围神经的NSE含量远低于大脑, 正常的体液中含量也很低, 因此, NSE可以作为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的标记酶。研究表明, 缺血性急性脑梗死后, 缺血损伤神经元可发生NSE的渗漏, 并能跨越血脑屏障进入全身循环[4]。因此, 血清NSE浓度的检测为神经元损伤的诊断提供了参考指标。脑梗死程度与血清NSE浓度密切相关, 对评价脑梗死患者脑细胞修复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也是评估预后的良好预测因子。
NIHSS是Brott等设计的, 其作用主要在于评估急性脑卒中治疗效果, 量表含有语言、认知、视野缺损、运动等15个项目。后来经过Goldstein的修正成为新量表, 包含13个项目, 该量表主要用于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其有着良好的信度及效度, 能够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进行很好的评价[5-7]。
电针治疗脑梗死的机制目前认为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多个方面。①电针治疗使患者颈动脉的血流速度加快, 可降低脑血管阻力, 改善脑血管特征阻抗。电针刺激能够促使脑血管建立侧支循环, 使脑血流量增加, 能够改善病灶周围细胞的缺血缺氧状况。②电针治疗有助于减轻脑水肿。研究报告显示, 急性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β-内啡肽水平较正常值显著升高, 而电针治疗后其浓度可明显降低且接近于正常水平。③针灸治疗能够抑制脑卒中后的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引起的炎症性脑损伤, 同时还有抗氧化等作用, 从而加速脑细胞的修复[8-10]。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前, 两组血清NSE水平及NIHSS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血清NSE水平及NIHS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 且观察组治疗后的NSE水平(3.96±1.44)ng/ml、NIHSS评分(7.53±4.04)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23±1.51)ng/ml、(12.61±5.86)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电针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较好, 早期电针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本研究可作为研究针刺治疗急性脑梗死“时间窗”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