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高校“慢就业”现象探析
2018-10-16易思肖沙张茹琪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易思 肖沙 张茹琪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新时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激烈的竞争压力是所有大学生都无法逃避的。
毕业后,有些人投入工作的热潮,有些人选择继续深造,然而还有一部分人却成为“慢就业”一族,他们暂时选择支教、游学、创业考察或者在家陪伴父母。2018年毕业生人数的再创新高,“慢就业”一族人数也不断增多。研究“慢就业”现状,并分析“慢就业”困境的成因对提升我国就业服务质量、推动就业市场的良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慢就业”现象的成因
1、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下的无奈之举
随着大众教育的普及和高校的扩招,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很多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呈现被动化。重伤情报网讯显示,2010年至2017年,我国毕业生的人数从631万人,增长到795万人,预计2018年将达到820万人(见图一)。这七年毕业生人数以百分之二至百分之五的同比增长率逐年增加,累计增长706万人。一部分毕业生之所以不遵循传统的毕业就工作这一模式,一方面是有自己的计划和安排,不愿毕业后立刻就业。但另一方面,就业形式严峻,“就业难”迫使他们“慢就业”。
2、大学生就业观念传统,职业规化意识淡薄
目前,存在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较为保守和传统,他们认为考公务员、进入事业单位或者是国有企业才算步入“康庄大道”,他们为了能找到这样体面的工作放弃毕业后立马就业的打算,选择继续等待。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职业规划意识淡薄,在大学期间对自己的专业及未来的工作没有清晰的认识,也不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未能根据职业需求学习相应知识、锻炼必备技能。最终,这部分学生因为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一毕业就失业,无形之中步入“慢就业”的行列。
3、家庭经济优势和家长个性化就业观念的影响
一方面,据相关统计“慢就业”一族主要是“90后”、“95后”,这些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相比过去的“70后”、“80后”,其家庭经济条件也相对较好,所以并不像“70后”“80后”毕业生会因为面临生存压力而不得不毕业后便立马就业。另一方面,由于新时代下家长思想观念的进步,家长并不特别要求孩子找工资高,工作稳定的“铁饭碗”,相反更能理解孩子的“慢就业”,给孩子更多的经济支持,希望孩子能开阔视野,找到自己喜爱的领域,按意愿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这两方面便很大程度的减轻了孩子就业的紧迫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慢就业”人数。
4、现行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影响
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的新常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在时刻发生变化。随着部分传统行业步入夕阳产业行列,人才的需求不断减少,而人才培养的部分高校未能及时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培养出不少与社会需求不同步的学生,这些学生难以凭借所学知识来应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此外,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过度注重科研而轻视人才,不能充分发挥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这使学生在思维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方面与社会的需求脱离。所以部分学生为得到高要求企业的青睐不得不暂停就业的步伐来学习更多的技能。从而,这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慢就业”一族。
二、“慢就业”的两面性分析
(一)“慢就业”的积极影响
1、“慢就业”有利于提升就业质量
随着求职观念的转变,未来的规划和就业的质量成为了毕业生考虑的重要因素。“慢就业”恰好给这些暂且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学生提供了一个缓冲期,让他们能在这一期间能够放慢脚步,认真思考,同时通过一些经历更深入的了解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更好的定位职业生涯,以实现与兴趣相结合、与岗位更匹配的高质量就业。
2、“慢就业”有利于增强劳动市场的稳定性
由于一部分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意识淡薄,对自己喜欢什么领域和适合什么工作完全不清楚,当毕业季来临时只是为了逃避一毕业就失业的窘境而选择匆忙求职。入职不久便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种工作,于是情绪消极,工作懈怠,甚至频繁跳槽,这给劳动市场的稳定性带来了极其负面的影响。主动积极型的“慢就业”是对毕业季盲目就业现象的一种矫正,利于大学生自我的发展也利于劳动市场的稳定。
(二)“慢就业”的消极影响
1、“慢就业”可能演化为“啃老族”
在目前的社会情况下,选择“慢就业”者,大多是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能在“慢就业”期间获得家人相应的物质支持,所以是否“就业”并不影响其衣食住行,甚至生活更加轻松自在。正因为有家庭的“托底”,越来越多的“慢就业”选择者觉得心安理得,但是长此以往很容易产生依赖,使其像温室的花朵,离不开父母的庇护,越来越难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渐渐地“慢就业”不由自主的滑向“啃老族”的深渊。
2、“慢就业”易造成人才浪费
大学毕业生是优质的人力资本,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毕业,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正是有所作为的大好时机,如果大学生毕业后不打算立刻工作也不继续深造,而选择停下脚步,游学、在家陪伴父母、创业观望等形式逃避就业大潮,对“慢就业”者来说,这可能使他们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中错失良机,从而耽误了大好前程,同时对国家和社会而言也是一种人才的浪费。
三、辩证对待大学生“慢就业”
(一)鼓励积极“慢就业”
对于主动积极型“慢就业”行为,家长、学校和政府应该给予相应的理解与支持。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选择相应的职业,其次,在“慢就业”期间,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价值观,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防止“慢就业”由于家庭的庇护成为了“懒就业”。学校应加强引导,为这些不是缺乏就业能力,只是需要适当时间缓冲的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并及时向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同时,应积极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及时为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扶。政府应该转变管理观念,响应国家号召,增强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的意识并给予相应补贴。此外,要抛弃就业GDP这一固定思维,改变以往用初次就业率来衡量就业水平的传统模式,普及灵活就业的新观念。
(二)脱离消极“慢就业”
1、个人方面
第一、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时刻关注社会的变化,不断了解社会的需求,根据社会的需求学习相应的知识和增强必备的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第二、提升综合素质水平。积极结合个人兴趣爱好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工作能力,提高专业技能,以便在未来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第三、调整就业心态。改变对“北、上、广、深”大城市情有独钟的情怀,不一味追求大国企、高工资的好职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定位,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2、家庭方面
首先,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拒绝过度溺爱。引导孩子积极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增强抗压能力,鼓励孩子多去基层磨炼,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而非纵容孩子,让孩子心安理得的停下前进的脚步,享受悠闲自在的生活。其次,抛弃保守的思想。存在部分家长的思想保守,难以接受新时代下一些新兴事物,宁可让孩子“啃老”一段时间,找一份体面、离家近的工作也不愿意让孩子尝试新型职业。殊不知,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慢就业”也耽误了孩子的前程。所以在新时代下家长应该抛弃保守思想,接受新思潮。
3、高校层面
一方面,学校应该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供给侧改革,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策略,不断改革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匹配的精准就业。另一方面,学校应重视就业指导,不断完善职业规划教育制度。既要做好就业调研讲座、开展职业规划课、毕业生就业交流会等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又要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做好全方位的引导,以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将消极“慢就业”扼杀在摇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