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教学法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2018-10-15刘红英
刘红英
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语篇教学法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提出语篇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听力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听力;语篇教学;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引言
听力课是大学英语核心课程之一。《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关于英语听力部分的基本要求是:“能听懂英语讲课,并能听懂题材熟悉、句子结构比较简单、基本上没有生词、语速为每分钟130-150 词的简短会话、谈话、报道和讲座,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有关细节,领会讲话者的观点和态度。”修订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更明确强调“外语教学不能停留在句子水平的语言能力的训练上,而必须重视从语篇上组织教学,进而培养学生在语篇水平上进行的交际能力。”可见,英语听力教学活动不仅要重视词语的操练,更要重视对语篇意义的理解,因此大学英语应研究并发展语篇层次的听力教学。实践证明语篇教学对提高英语听力理解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一、语篇教学
语篇教学就是在教学中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将语言材料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不仅包括语言知识本身的讲授,而且会涉及目的语背景知识、认知知识、语用知识、文体知识等多方面的知识。语篇指的是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一次交际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从功能上看,它相当于一种交际行为。语篇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语篇分析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语言材料的层次结构、文章所传递的主要信息、理解作者的思路和观点。
在语篇分析中,要考虑语境(context)。语篇和语境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前者产生于后者,又是后者的组成部分。胡壮麟(1994)把语境分为三类:(1)上下文语境,指语篇内部的环境;(2)情景语境,指语篇产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3)文化语境,指作者的语言社会团体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
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ce)是语篇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语篇无论从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必须衔接合理、符合逻辑、语义连贯”(黄国文,1988),连贯是篇章深层结构之间的有机结合,而衔接是保证连贯的重要条件。
二、语篇教学对英语听力教学的作用
1 语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听力课堂模式中,学生大多是被动地、接受性学习,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学重点集中在词语和语法上,学生容易纠结于个别词语,而缺乏整体意识。学生的困惑在于即使查了单词,还是不能理解听力材料的核心内容,无法对提出的问题给出准确的答案,这样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并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而语篇教学则把教学提高到语篇水平,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听力材料,并帮助学生对其中的文化意义与内涵进行挖掘,这样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语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什么是语言能力? Skehan(1995)认为:语言能力既不是competence也不是performance,而是把各种能力系统地调动起来用于实际交际活动的能力。这种意义上的“语言能力”,除了包含词汇、语法等语言结构知识外,还包含丰富的社会人际内容。由此可以看出,语言能力侧重语言的交际能力。所以,语言能力的提高,除了要有语言知识的积累外,还要有语篇能力。因为词语和句子不是语言交际的现实单位,只有语篇才是语言交际的现实形式。只有通过实际参与语篇交际,才能真正理解语篇,进而才能促进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的转化。
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影响听力的因素除了心理因素外,主要障碍是語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学生们比较重视语音、词汇等语言知识,而往往忽略语篇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等知识,因此导致学生无法听懂文章的内涵,从而产生理解困难和理解偏差。所以在听力课上应有意识地补充文化背景知识等。比如课前可以留作业指导学生查阅相关信息,课上在进行听力活动之前组织学生讨论相关背景知识,使学生对语篇材料内容有心理准备并做出预测,这样的整体语篇意识的训练会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力。
在听力课教学中进行语篇分析时,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提醒学生关注“语境”,旨在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在听力实践中,要达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头脑中完成对听力材料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并形成准确的解读,需要教师持续强调语境对语篇分析的重要性,使学生形成对语境信息的重视并指导学生做相关的练习,有效的积累会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语篇意识。教师应同时指导学生辨识立论句、主题句和衔接词,这种方式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考虑语篇的内部组织形式,在语篇层次上进行听力练习。这样能有助于学生对语篇进行合理推测、提炼有效信息、过滤干扰项、从而提高听力速度和准确度。
三、结语
实践证明语篇教学是语言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语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给听力教学造成的弊端,有助于培养学生语篇意识,训练学生语篇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Brown,G.& Yule.Discourse Analysis[M].Cambridge.Univ.Press,1983.
[2]H.G.Widdowson.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杜诗春.应用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5]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6]纪康丽.外语学习中元认知策略的培训[J].外语界,2002,(3):20-26
[7]张仲载.当代英国文学论文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