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现状及路径分析
2018-10-15阚伟志
1 基础现状
1.1全省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2017年达到72678.2亿元,居全国第3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8千美元提高到1万美元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98.5亿元,年均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5423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649亿元,分别居全国第1位、第2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雄厚的综合实力为动能转换提供了充足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
1.2传统动能改造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7∶45.3∶48.0,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6.4%。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4.3万亿元,居全国第2位,传统产业与信息、智能技术加快融合,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規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6万亿元以上,居全国首位,钢铁、煤炭、电解铝、轮胎、水泥等行业落后低效产能加速退出,为先进产能腾出广阔空间。
1.3新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6%。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等产业快速成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2%。信息、金融、科研和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快递服务增势强劲,为加快培育新经济、促进人民群众消费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2 存在问题
我省大而不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质量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艰巨,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约70%,重化工业占传统产业比重约70%,多数产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转型升级压力大,传统动能主体地位尚未根本改变。新经济规模偏小,新兴产业占比低,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领域实力整体偏弱,新业态、新模式处于起步或跟跑阶段,新动能对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研发创新投入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这些是我省新旧动能转换必须着力突破的关键问题,迫切需要创新思路加快解决。
3 解决路径
3.1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形成新动能
3.1.1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实施能源开发清洁替代和能源消费电能替代,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做优做强新能源装备,重点发展大功率风机、海上风电机组、中高温高效太阳能集热、光伏系统集成等装备产品。大力开发智能材料、仿生材料、纳米材料、新型超导材料和生物基材料等。加快发展基础优势材料,做大做强氟硅材料、新型聚氨酯、合成树脂等先进高分子材料。
3.1.2现代海洋产业。巩固提升海洋优势产业,推进海洋装备自主化、高端化,发展大型高端深海钻井装备关键技术,提高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大型装备设计制造能力。加快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实施“智慧海洋”“透明海洋”工程。加快建设海洋牧场观测网,积极发展深海环境监测探测、海洋卫星遥感等新型技术,建设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积极发展远洋远航,推进水陆联运、河海联运,建设区域性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中心。
3.1.3医养健康产业。提升医药工业发展水平,加大创新药物研发攻关力度,积极开发新剂型和新产品。创新医养健康服务模式。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健康服务产业,支持商业应用程序开发,创新医养健康发展环境。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分级诊疗制度改革,加强城乡医疗对口支援,加快全科医生培养和符合条件的医生多点执业。
3.2提升传统产业改造形成新动能
3.2.1现代高效农业。加快发展农业“新六产”。调整优化农业产品、产业和布局结构,着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林牧渔业与加工、流通、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三链重构”。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品牌化营销。
3.2.2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延伸旅游演艺、修学度假、建筑博览、工业遗产等文化产业链条。运用“文化+”“互联网+”和高新技术,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加快发展网络视听、移动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推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发展,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
3.2.3现代金融服务。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深入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推动提升国有资产、基础设施、金融资产、企业资产等证券化率水平,将实体经济优势转化为资本竞争优势。加快完善金融市场、金融组织、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进行金融业务流程改造和产品创新。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型金融业态。筑牢市场准入、早期干预和处置退出防线。
3.3汇聚动能转换新动力
3.3.1创新引领动能转换。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提高科技创新应用能力,超前谋划布局,强化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服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壮大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较强的骨干企业,培育一批市场潜力大、跳跃式发展的“独角兽”“瞪羚”企业。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健全技术转移体系,发展线上线下结合的科技成果交易,打造链接国内外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资源的技术创新网络。
3.3.2打造一流人才资源。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数量型人口红利向质量型人才红利转变。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增设面向新经济、新产业的学科专业,建设新型高端智库,造就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传承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大力倡导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的创新收益和财产权,培养造就具有战略思维、国际视野和勇于创新的企业家。建立符合国际规则和惯例的引才机制和服务模式,加大柔性引才力度,推进落实离岸创新人才使用办法,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放宽人力资源服务业准入限制。
作者简介:
阚伟志,男,山东临沂人。中共党员,山东大学双本科学历,学士学位。高级经济师。山东省科技专家库专家,入选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库。研究方向: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单位:山东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