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困惑分析
2018-10-15巫小静
巫小静
中学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十分重要的环节,其优劣不仅关乎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成败,还影响到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尤其是他们道德品质的发展。但事实却相反,目前中学生作文中“假、大、空”现象很普遍。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不能不说是中学作文教学的悲哀,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与重视。在此,我仅对中学作文教学谈一点自己肤浅的看法。一家之言,权当抛砖引玉。
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个性激情张扬,但与之联系紧密的中学作文教学却显得十分沉重。可以从以下几点剖析现在中学作文教学的一些共性的现象:
一、社会环境的因素
1.竞争激烈的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已是举步维艰,学生作文的激情自然也大打折扣。一位知名作家恐怕没有一位三流明星的地位与待遇,汉文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甚至难以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文学艺术跌到了前所未有的低谷。有志于文学创作的学生大大减少,把作文当作乐趣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更多的学生把作文当成了拿取高分的一种手段。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来的所谓作文,又怎敢去奢望有什么精彩可言呢?
2.网络文学的悄然兴起,既有优秀作品的问世,也有垃圾文学对涉世未深而又充满好奇的中学生的污染。导致现在很多学生的作文中经常出现一些让人不知所云的生造冷僻词,让中学语文教师有些无所适从。
二、考试评价的因素
1.出题者的意图和评卷者喜好的差异,让中学生作文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我们知道高考规模庞大,从考试到阅卷,阅卷到录取,时间都比较严格,因而阅卷人的阅卷时间就显得仓促且紧迫,如果考生在作文中不能展示自己的才华,突出自己作文的独特之处,那么作文得高分之难,就好比“难于上青天”。
2.模仿是创新的开始,但评卷者的否认让中学作文教学陷入了困惑。高考作文是短时间内的速成之作,必须立马可待,立等可取。考生要想在短时间内,写出文质兼美的佳作来,模仿无疑不是一个最有效的方法。2003年海南的《爱的误区》无疑是典型的模仿创新之作!但是这些创新之作没有得到提倡,反而却遭到诽谤,说成是“抄袭之作”。这不仅给那些借用模仿创作得高分的考生精神上的打击,还给所有考生蒙上了一片阴云,限制了他们的想象空间。这对中学作文教学来说,无疑是一种困惑。
三、中学教师的因素
1.教师对作文教学的认识程度不够。各年的高考作文命题都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以人为本”。但是在现实中分数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许多老师过分的看重分数,为了让自己的学生“出类拔萃”,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早晚自习,他所重视的永远是基础知识,而把作文放到一个无足轻重的位置上,实际上这种做法大大扼杀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2.作文评语太随意,缺少鼓励性的语言。“ 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偏离题意的解释是:‘凡是只有只言片语,涉及话题两個因素的,哪怕只有一句一词也要挑出。”意思是说评阅人要以欣赏的态度去看每个考生的文章,即使是很不像样的文章也要去仔细寻找闪光点。但是在平时的作文评改中,老师总是以挑剔的眼光来注视学生,尤其是对那些作文水平低的学生,总是板着面孔教训,即使是文章中有耀眼之处,也以几句“不×××”的评语将其扼杀掉,拒学生于千里之外。在作文评讲时,批评多于表扬,久而久之,学生就厌倦了写作。
四、学生自身的因素
1.学生缺少必要的生活体验。叶圣陶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高考作文命题也要求贴近生活,2006年重庆的“走与停”命题作文就证明了这一点。然而目前学生的生活圈子太小了,过着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其人身自由被牢牢地绑在桌椅上,而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则一再的要求他们写出新意,写出真情实感来。试问:面对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模式,学生怎么能从平凡中找出不平凡来呢,不说假话才怪。
2.学生作文缺少真情的表达,为作文而作文。文以情为贵。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然而,为了得高分,学生就任意拔高立意,让文章失去了真情实感。1998年某个省的高考作文试卷就证明了这一点:“不少作文中都出现了在‘父母双亡的‘考验下,‘战胜脆弱的假话”。这种假话连篇的文章没有自我;没有个性;没有真情,让我们看到的只是千人一面的虚伪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