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君子”:中国语境下“公民的诞生”

2018-10-15刘书含

青年与社会 2018年17期
关键词:公民教育君子公民

刘书含

摘要:“公民”一词来源于西方奴隶制社会,当今已经作为一种政治身份成为现代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而一个理想的公民在政治权利之外被赋予了更多的道德要求。在中国,“君子”这一传统文化中所崇尚的人格,其内涵也在历史的发展中实现了政治素质与道德水准的统一。二者在意义上的相通之处为在中国语境之中研究“公民的诞生”提供了论据,而如何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培养符合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人,也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过程中中极具现代价值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君子;公民;公民教育;孔子

一、“公民”概念的演变

在西方历史上,公民的身份与古希腊和古罗马城邦的发展密不可分。在那一时期,奴隶制经济是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奴隶承担着大部分的生产劳动,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统治阶级由城市人口中自由的、合法的公民组成。而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公民的身份并非静态的,阶级结构也远比这种简单划分要复杂。按照布莱恩·特纳的分析:“在罗马共和国早期,社会分裂主要出现在平民与贵族之间。贵族阶级由有政治权并掌控公职的大地主构成,他们在军队组建和指挥上扮演了主要角色。平民阶级主要由无土地的佃户构成,他们被迫为贵族创造财富,却被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通过信贷关系的运作,平民借贷者经常沦为债务奴隶。随着罗马共和国的发展,这种社会划分变得越来越确定,含义越来越精确,形成了下层阶级与特权阶级之间的持久划分。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公民身份权利的概念有了确定的含义,即(理性的)有产者地位,他们在城邦中具有某些公共义务,承担了某些责任。”公民集体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因此,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也将公民道德和个人价值作为值得研究的议题。

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天赋人权”的观念,此时的公民已经具有了获得政治权利的含义。而到了现代社会,“公民”已经被普遍作为一种政治身份成为了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威廉·马克威克在《公民的诞生》一书中从个人自身出发,首先肯定了人的道德追求,提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可能是人类的最高成就,它自身就包括我们所有渴望的东西。因此,我们最终也是最急迫的渴求就是这种更高质素的人类。”而最终的着眼点仍将人置于社会中,提出人应利用这种自知之明来在社会中发挥作用,即“一个真正的人的真实的力量取决于他能否将自己的内在想法转化为自身力量的衡量尺度和手段,以对他们进行充分利用,并远离那些自己发现不合适的职位和工作。”人在学会管理国家之前应先会管理自己,而只有这种合格的人类才能在政治工作中为社会福利创造价值。《公民的诞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从一个“社会人”的维度揭示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更多地将道德教育的目标放在了“如何培养一个理想公民”之上。确乎现实世界的人不能割断与周围的联系独立存在,而“公民”这一标示个体的社会身份则联系起了家庭、社会与国家这一切的生活生产关系,人通过社会才能生存和发展自己,必须遵从社会的秩序和要求,公民身份的特点就是社会共同体的成员。对于培养一个合格的公民符合现实中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其含义中本身带有的政治色彩在如今以独立的国家为主流划分的世界中也具有时代特色。

对于中国来说,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是一个外来词语。其最早出现于《韩非子·五蠹》之中:“是以公民少而私人众矣。”这里的“公民”意指“为公之人”,即有公心的人,并无政治色彩。而马克斯·韦伯则认为“只有在西方才能找到公民的概念,因为只有在西方才具有特定意义的城市”,传统中国没有发展出近代“公民”的概念。

作为一个舶来词,直到19世纪末,晚清的教科书中才逐渐出现了关于“公民”知识的课文。随着公民教育的进一步增强,到了民国时期,1917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公民读本》,其主要是教授了公民必需的知识和道德。这里所指的公民教育仍主要是从政治视角的层面来叙述,强调了国体政体变革的意义和共和制国家的历史地位。而相比而言,从中华传统文化中追根溯源,与政治权利相关的本土词汇是“君子”。

二、“君子”的内涵:“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在西周时期,可以主导政治的贵族官僚阶层称为“君子”,而与君子相对的被统治者则被称为“小人”,这是一种等级身份的泛指。而孔子也在人格的高下上进行了两者的对举,使两者逐渐由政治上阶级的对立转向道德上人格的分层。

《论语》中有言:“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一词逐渐偏向了德行的意义。有学者认为,“君子”的理论内涵中隐含着贵族传统的延续,是一种定位为社会精英阶层的理想人格。而反映在《论语》中,君子和社会精英阶层“士”的人格往往是交叉重叠的,后来荀子还提出了“士君子”之称。

小人是君子的对立面,孔子在提及“君子”这一人格时往往同小人作对比说明,如:“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而圣人则是理想人格的最高典范,君子更像是圣人这种完美人格根植于现实的表现,正如《述而》中所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圣人的境界虽然高不可攀,但如果能达到君子的境界,也就可以了,以“君子”作为现实与超越之间的分界,使人们不放弃对圣人这一至高境界的追求。

儒家传统文化中理想的人格所谓“内圣外王”,“内圣”与“外王”是相统一的。在提升内心修养的基础之上,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己”与“治人”密不可分。“内圣外王”的要求体现了道德与政治的直接统一,即是一种人格理想,也是一种政治理想。

有德才之人居于高位,正如马克威克在《公民的誕生》一书中指出的,政客应该“在成为真正的有用的人之前,必须要先成为合格的人。在成功进行管理国家工作之前,学会管理自己。”这也与我国的“内圣外王”之道在现实的追求

实践层面具有一定的契合之处。但是马克威克注重对道德教育的养成,向读者传播道德知识所蕴涵的社会理性与普遍原则,最终还是回到了以权利和义务为核心的合格“公民”这一现实社会层面上,而儒家思想则从“人”本身出发,启发了人内心的善端,由内而外地鼓励人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在实现道德人格上完满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践行了修齐治平的伦理政治观。

三、“君子:“公民教育”的本土資源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涉及到的概念是根本不同于西方的,但是现在在研究一些概念和界定时,西方的话语和逻辑似乎更经常被采用。追溯到新文化运动,传统思想中腐朽的不合时宜的内容确乎是遭受了沉重打击,另一方面也为后世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全盘吸收埋下了伏笔。彼时,中国国力衰弱而西方强盛,不难理解时人对于资本主义文化的追求和崇拜。但随着现代社会中国不断发展,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在世界也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时,在文化上仍然盲目地采用西方的价值体系已然不合时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在文化上也要自立自强,因此如何用东方的话语体系去思考和诠释世界问题,成为了我们如今面临的一个挑战。

早在先秦时期,我们就曾经提出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培养方向。君子这一理想人格数千年来一直根植于国人的脑海,既是儒家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也对当代公民道德人格的建构具有启发意义。“公民”虽然是外来词汇,但是其与“君子”相通意涵却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现代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吸纳世界教育的共识,一方面也要深入探索儒家文化中君子教育思想。对中国人来说,“君子”这一概念似乎更为本土化,更加贴近对于理想人格的想象。在近代公民这一概念传入中国后,一些对公民道德素质的要求是对培养“君子”这一人格的、在世界范围内更通俗的补充和发展,而从公民这一角度出发,在某种意义上也提供了我们研究君子品格的新视野。

如何培养出更高层次的公民,与如何践行君子之道,其目标都是要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我们毫无疑问需要崇高的道德精神价值指引我们提升个人修养和境界,而这种价值也具体到现实世界和真实生命的存在,要求我们在现实阶段的要求下与自身角色相契合,不论是做公民还是做君子,都要求我们将提升政治素质与培养个人品格相结合,推动整个社会共同体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威廉·F·马克威克,威廉·A·史密斯著.戚成言,袁利丹译.公民的诞生——美国公民培养读本[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

[2][英]T·H.马歇尔,安东尼.吉登斯,等著.郭忠华,刘训练编.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3]陈卫平.孔子君子论理论内涵的两重性[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7):11-18.

[4]韩非.韩非子校注[M].苏州: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公民教育君子公民
论公民美育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君子无所争
有君子之道四焉
从专业宪法教育走向公民通识教育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