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的斗争》对中国革命道路发展的意义
2018-10-15越欣楠刘李园
越欣楠 刘李园
摘要:《井冈山的斗争》一文重点强调了工农武装割据必须具备的条件,并就此对湘赣边界的工农武装割据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最终做出坚持在湘赣边界进行武装割据的战略抉择。文章拟从分析《井冈山的斗争》的历史背景入手,探究《井閃山的斗争》在中国革命道路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认为《井冈山的斗争》对于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井冈山的斗争;中国革命道路;意义
1928年,毛泽东同志带领秋收起义部队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井冈山这片红土地上开辟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创性革命道路,成为中国革命道路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我们以小见大,以分析毛泽东同志的《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意义,了解和认识中国革命道路低谷时期的艰难与曲折,探寻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源泉和实践根基。
一、毛泽东写作《井冈山的斗争》的历史背景
(一)秋收起义
1927年,蒋、汪先后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遭遇失败。为挽救革命,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了临时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在共产党力量较强、工农运动基础较好的湖南、湖北、江西、广东4个省举行秋收暴动,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决定在湘鄂赣边区组织秋收起义,并派毛泽东去湖南改组中共湖南省委和领导秋收起义。
9月9日,震惊世界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工农革命军分别从修水、安源、铜鼓等地出发,先后占领醴陵和平江的龙门厂、浏阳的白沙等地。由于当时革命形势已处于低潮,敌强我弱,加上群众缺乏作战经验,起义军某些指挥员指挥失当,新收编的第四团在战斗中又临阵叛变,致使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9月14日,毛泽东在浏阳东乡上坪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命令第一、三团与第二团余部迅速到浏阳文家市集中。19日晚又决定撤离湘东地区,进入江西,沿罗霄山脉南移,以保存革命力量。9月29日部队到达江西省永新县的三湾村时进行了改编。10月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即井冈山地区,得到当地武装袁文才和王佐的帮助,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从以攻打城市为中心到转向农村,秋收起义对于中国革命来说无疑具有划时代的影响和意义。首先,它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其次,它第一次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再次,这次起义虽然在开始时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但在起义遭到严重挫折后,及时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人民革命史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起义部队在农村中从小到大地开展游击战争,为后来各地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道路,是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思想的起点。最后,三湾改编,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铸就了人民军队的灵魂——永远听党指挥。
(二)湘赣割据
在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后,中共中央“六月来信”对红四军提出“向四周发展而推进”的明确要求,毛泽东同志主要针对来信中的“游击区域过宽”这一不切合实际的事项作出了回答,坚持认为红军应该在罗霄山脉中段巩固和扩大政权,这也是毛泽东同志写作这篇报告的直接原因。毛泽东同志热切期望中央能够“充分具备”“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思想”,迫切希望中央支持红四军坚持湘赣边界割据。
至1928年2月底,包括宁冈全县,遂川西北部,永新、酃县、茶陵等县部分地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建成。4月,朱德、陈毅率领工农革命军由湘南到达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5月,组成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特别委员会;接着成立了袁文才任主席的湘赣边界苏维埃政府。红军在赤卫队和人民群众配合下,接连打破了江西国民党军的多次“进剿”。至6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拥有宁冈、永新、莲花3个县,和遂川、酃县、吉安、安福等县的部分地区。之后,又打破了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的两次“会剿”。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 “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开辟了新的道路。湘赣割据是毛泽东带领工农革命军实现战略转移、争取革命胜利的伟大实践,是《井冈山的斗争》的重要实践源泉。
二、对中国革命道路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理论创新:工农武装割据与思想建党
首先,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在中国革命道路由城市中心论转向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过程中,《井冈山的斗争》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受苏联革命以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城市中心论”影响,在四周弥漫着白色恐怖、红军经历多次惨痛失败教训的紧急情况下,党内部分同志仍然不顾中国的特殊国情,死守“教条主义”,坚持攻打中心城市。在这样严峻而危急的情况下,毛泽东依然没有动摇革命意志,坚持主张在湘赣边界进行武装割据,事实也證明,这不是一条退却的消极道路,而是一条向敌人统治薄弱地区的积极进攻的道路。
建党初期,以陈独秀为领导的“右倾机会主义”弥漫在党内外,一味向国民党妥协,几乎完全不注意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以至于中国共产党在蒋介石发动政变、白色恐怖弥漫全国的时屡屡遭遇失败,革命一度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在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后,又有以杜修经为代表的一些人主张分兵冒进政策,这种“左倾冒险主义”无疑给革命带来了又一次打击,“八月失败”的沉痛使得革命氛围再次陷入低迷。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他认为在中国革命的道路中,红军应该而且必须掌握武装力量,抓住革命武装的主动权,才能赢得革命的最终胜利。“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党和群众不得不一齐军事化。怎样对付敌人,怎样作战,成了日常生活的中心问题。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哪一处没有武装,或者武装不够,或者对付敌人的策略错了,地方就立即被敌人占去了”
关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曾说:“只有正确答复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存在与发展的问题,才能既同那种怀疑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右丨S悲观思想划清界限,又同那种认为可以无条件地在农村发动武装暴动的‘左倾盲动错误划清界限。”据此,毛泽东同志也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论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还需要具备下列的条件:(1)有很好的群众;(2)有很好的党;(3)有相当力量的红军;(4)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5)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红色政权之所以能存在于中国,就是由于买办豪绅之间不断的矛盾,只要买办豪绅阶级间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的,则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也将是能够继续的。在这些论述中,实际上毛泽东同志已经阐述了党的工作中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在统治阶级力量薄弱的农村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农村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结合在一起,待到时机成熟时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的新思想。当时党内虽然并没有完全解决工作中心转移的问题,但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已经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其次,党的建设思想。
一个政党的政治与组织建设关乎政党存亡。然而,红军的政权在当时虽然普遍地建立起来了,但各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一哄而集、一哄而散的群众集会根本不能有效地解决政治问题、没有代表会作支撑的委员会在分配土地时不公正,打击白色恐怖时轻易妥协,贪污经费等等,尤其是党内小资产阶级思想泛滥,对党的建设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党内机会主义现象仍然到处发现:一部分党员无斗争决心,敌来躲入深山,叫做“打埋伏”;一部分党员富有积极性,却又流于盲目的暴动。这些都是小资产阶级思想的表现。”
针对党内思想混乱不堪的情况,毛泽东同志在分析总结了湘赣割据的党建经验后明确指出:“我们感觉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除应积极注意各县城和大市镇的职工运动外,并应在政权机关中增加工人的代表。党的各级领导机关也应增加工人和贫农的成分。”克服党内的这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注意反对“左”和“右”两种错误倾向,统一全党上下,团结一致与统治阶级作斗争,是毛泽东同志思想建党的重要基石。
在当时党内思想混乱,封建时代独裁专断的恶习惯深中于群众乃至一般党员的头脑中,大多数人不习惯新的民主制度。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定要在革命斗争的过程中显出民主集中制度的效力,才能普遍地运用于群众组织,并且要注重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加强党内思想统一,保持高度集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中,确立了党的建设的基本理论框架,为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毛泽东同志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独立地、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党建,思想进一步强调了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重要意义,强调革命理论的指导作用,既是他自己独特建党思想的基础,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二)实践指导: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经历了“三月失败”和“八月失败”等一系列受挫的起义,“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悲观情绪一直弥漫在湘赣边界,甚至红军的主力军第二十八團都有了想去赣南打游击的悲观想法。
面对这一困扰红军很久的大问题,毛泽东同志具体分析了湘赣边界的现势,希望中央同意在湘赣边界建立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毛泽东回答了“红色政权到底打得多久”的问题,指出中国红军之所以能够存在的一大原因,就是买办军阀豪绅之间不断的分裂和斗争。军阀混战削弱了白色恐怖势力,红军也得以发展壮大,而在这一过程中,红军也必须注意战略的调整,在统治势力强大的时候要打好中心区域的坚实基础,切忌分兵冒进。在此基础上,他全面分析了井冈山适合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主客观条件,在实践中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运用于井冈山的斗争和实践中,带领中国走出了一条独特而正确的道路,并在以后取得了不断的胜利,最终在全国建立了政权,使得“星星之火”燎原,这是他对于中国革命发展道路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正如无产阶级革命家谭震林所写:几次在革命最危急的关头,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根据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采取新的战略,挽救了革命,首要的有决定意义的指导思想,就是提出了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领导农民进行武装斗争,创立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他的新的革命理论和战略。从此,我国革命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并不断取得胜利。这是毛泽东同志对我国革命立下的大功劳,我国人民是永远都不会忘记的。”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何小文.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两篇经典著作的写作背景及深远影响[J].中国井冈干部学院学报,2016(09).
[3]王建国.井冈山的斗争新探[J].毛泽东研究,2015(02).
[4]谭震林.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九十周年[N].人民日报,1983-12-7(01).
[5]毛泽东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