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日本的“耻感文化”

2018-10-15王素

青年与社会 2018年17期

王素

摘要: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一书中把日文章化的特征概括为“耻感文化”,认为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文章从“耻感文化”这一角度出发,对NHK晨间剧《一半,蓝色》中的配角萩尾律这一人物角色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耻感文化;外部强制力;萩尾律

一、《一半,蓝色》的主要内容

《一半,蓝色》以日本的岐阜县和东京为故事情节展开的舞台,以日本经济高度成长期的后期至现代这段期间为故事的时代背景,讲述了性格大大咧咧却不畏惧失败的女主人公榆野铃爱跌宕起伏、百折不挠的人生奋斗故事。

二、关于萩尾律这一人物角色

萩尾律(以下简称律)是榆野铃爱(以下简称铃爱)的青梅竹马。但是,律和铃爱大不相同,律从小学习成绩优异,是一个沉着冷静、思维缜密的人。较之于周围的孩子,律的成长速度非常快,因此他的自尊心非常强烈。

律从小的梦想就是制造出永动机从而获得诺贝尔奖。但是,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他明白了人类是无法发明永动机的。所以,律就打算顺应大家的期待,先考取海腾高中(东海地区难度最大,日本屈指可数的一流高中·私立男子学校),然后再考取东京大学。但遗憾的是,律在参加海藤高中考试的当天,在距考场20分钟路程的地方,为了救活一只被汽车撞伤的小狗,错过了考试时间,因而考试失败。

高中时期,律把大学报考志愿由东京大学改为了京都大学。然而,高考当天,由于律和铃爱拿错了文件,律没能参加京都大学的考试,最后考上了保底的西北大学。

三、浅析“耻感文化”

(一)“耻文化”的含义

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一书中将日文章化定义为“耻感文化”,认为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罪感文化”强调的是自律,“耻感文化”重视的是他律。简言之,“耻文化”就是在意他人的目光的一种文化。人们认为,日本人习惯于以他人的评价为基准来调整自己的行动方针。此外,作田指出“耻”产生于“优劣基准”这一行动原理。而且,“耻”导致了日本人极其强烈的自尊心。本尼迪克特在书中写到:“自尊(自重)的人,其生活准绳不是明辨“善”、“恶”,而是迎合世人的“期望”,避免让世人“失望”,把自己的个人要求埋葬在群体的“期望”之中。这样的人才是“知耻”而谨慎的善人,才能为自己的门庭、家乡和国家增光。”

“耻”作为一种外部的强制力(来自于他人的评价),深深的渗透在日本人的道德判断体系之中,限制了各种各样的行动,投射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耻感在日本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恰如一切看重耻辱的部落或民族一样,其意义在于,任何人都十分注意社会对自己的行动的评价。他只需推测别人会做出什么样的判断,并针对别人的判断而调整行动。这种“耻文化”导致,一方面日本人因重视他人的判断而在意周围的事情并注重与人们协调,另一方面有时会抑制日本人的个性发展。

日本人这种“耻感文化”源于他们的历史与社会的负恩者情结。日本人认为,一个人的一生深受他人的恩惠,比如,父母之恩,天皇之恩,亲朋好友之恩等等,而负恩于人则须报恩于人。通常,日本人很不情愿接受他人的帮助,也不情愿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这是因为接受他人的恩惠就要进行回报,而帮助他人则有可能使他人限于尴尬的必须报恩境地。

(二)从“耻文化”来看萩尾律

在律考上西北大学的时候,律的父亲谈了以下几点。

律的自尊心,不对,为了我们的期待,也不对,为了梟町所有人的期待,对于生下来就被说是神童,三岁就能被乘法表的他来说。

他误以为自己背负着整个世界对他的期待,无论如何,他跟我们也说不出为了保底想要报考私立这种话。所以我觉得律这次是侥幸心理。

说实话,律的成绩还不足以轻轻松松的考上京大,不过大家不要说出去。

别看他那样,律的自尊心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世界第一局。

那孩子从小就不需要我们费心…。不过,他是个好孩子。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周围的人们把从小就优秀的律看做是梟町所有人的希望。这样的来自他人的评价可以说是外部的强制力。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种强制力给律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比如,律从小为了成为不使大人们费心的孩子而努力。特别是他拥有发明永动机及进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梦想。然而,中学时期他明白了发明永动机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之后,律决定报考东海地区难度最大,在日本也是屈指可数的一流高中·私立男子学校海藤高中。但是由于考试途中救助遭遇事故的小狗而延误失败。尽管如此,律在高中时代依旧坚持考入东京的目标。然而,大学入学考试的模拟成绩一直没有得到提高。律就将大学报考志愿由东京大学改为了京都大学,并且,为了保底而决定报考西北大学这所私立学校。但是,把私立大学作为保底学校这件事情,律没有告诉任何人。

此外,律和铃爱之间进行了如下对话。

律:铃爱…。

律:我遭遇过两次失败。

铃爱:恩

律:第一个是没能考上海藤高中,第二个就是永动机。

铃爱:啊,那个!小學开始就在倒腾的那个啊?这么说来,后来你都没在做了呢。

律:我以为我真的可以做出永动机。但是,初中二年级的夏天,我像是受到了上天的启示,恍然大悟,在这个世上是不可能造出永动机的。

铃爱:那个,上天启示这个词的用法,有点不太对吧?

律:这个不太重要,我是想让你明白我的意思。

铃爱:明白了。

律:我一直都相信着,可不管怎么努力,这世上都有不可能做到的事。总之,就想着不辜负大家的期待,从海藤再考到东大。

铃爱:那你自己的想法呢?

律:我呢,我觉得可以做到,就认为要做到这些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我败给了现实。

铃爱:没有,你没有失败!你救了小狗!救了人…不对,救了小狗比只顾自己更难的,是正确的!

律:为了证明这是正确的,我就必须考上东大。但是这些话我只对你说,其实我可能考不上。

铃爱:自己说出这样丧气的话,你的珠穆朗玛峰还好吗?珠穆朗玛峰和everest是同一座山。

律:模拟考试的成绩也没有提高。

铃爱:不是因为去了朝露高中吗?

律:不是,如果去了海藤高中,我可能连西北大学都考不上。发现有比自己厉害的人,会很受打击。一直是第一的人其实是很脆弱的。

铃爱:一直是第一,虽然由你自己说不太合适,不过你~'直是第k〇

律:我害怕自己不再是大家所期待的那个自己。

铃爱:是因为那个啊!这个也让你不好受吗?

律:什么?

铃爱:因为火箭大使是英雄,所以无论何时都必须像个英雄。这是以前和子阿姨说的,

律:不…不是,等下!不要这样!不要扔掉。

从以上对话可以看出,律始终都是为了成为他人期待的律而努力,因而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最初律决定按照人们的期待,先考取海藤高中,再考人东京大学。然而,海藤高中的考试失败之后,律坚持认为证明自己的唯一办法就是考取东京大学。这恰恰印证了“耻”是以优劣观念为基准的。

此外,被赋予众望的律的自尊心也逐渐变得强烈。比如,律曾坚信他能发明永动机,并且认为无论是考取海藤高中还是考入东京大学,都是他理所当然做得到的。他自认为自己一直都是佼佼者,所以他更加害怕有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四、结语

律是出生并成长于日本经济高度成长期后期的人,所以他身上深深的存在着那个时代的种种特征。此外,对于本尼迪克特的日文章化的特征是“耻文化”这一见解,学术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驳论。并且,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日本的“耻文化”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而,现代日本的“耻文化”的实际状况研究是今后要继续探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作田啓一.『恥の文化再考』[M].築摩書房,1967.

[2]寺沢正晴.「<羞恥>の構造(上):『恥の文化』三考」[M].『一橋研究』1985,10:109-126.

[3]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菊与刀[M].商务印书馆,2009.

[4]沈婉蓉.“耻”文化在日本—浅论日本国民性格之形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9).

[5]宋威.从《菊与刀》看日本的耻文化[J].劍南文学,2011(08).

[6]赵俣.浅谈日本的“耻”文化[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19(02).

[7]宋睿.浅析日本人的“羞耻文化” [J].安徽文学,2013(02).

[8]孙志鹏.日本学者对待《菊与刀》的文化心理历程[J].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