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独立学院思政课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2018-10-15余娜

青年与社会 2018年17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独立学院思政课

余娜

摘要:“对分课堂”是一种基于将课堂讲授与隔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意在通过加强学生课后自学和课上讨论,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文章从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视角,分析该教学法在教学运用的必要性和面临的困难,为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对分课堂;独立学院;思政课

一、理论背景

“对分课堂”这一概念是2014年初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提出的一种课堂改革方案。这种教学模式同传统教授使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将课堂教学过程分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简称PDA课堂,理论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是其基本形式。但与普通交互式学习不同的是:一般的交互式课堂讨论都是“当堂提问、当堂讨论、当堂解答”,“对分课堂”是在教师教授基本知识点后,课后学习吸收内化,在回到课堂分组讨论自己学习内容的“隔堂讨论”,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讨论质量,还能进一步加深巩固所学知识,通过“理论(讲授)-实践(收集材料自习)-理论(讨论)”的循环,实现知识的内化吸收,较好完成相关教学目的。

2014年春季学期张学新教授在其教授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课程首次成功使用该教学法,随机全国多地多所高校多门课程开始推广,受到各层级学生的青睐,这为独立学院思政课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二、当前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材枯燥,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由于课程的特殊性,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是高教出版社2018版统编教材。该版本教材知识体系全面,新理论新思想多,但理论编写不透彻,特别是理论背景交代不详尽,缺乏案例支撑。虽然教师在讲授时会增加大量的案例素材,但与专业课相比实用性较低,学生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因此从整体上,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其次,现有考试方式和内容很难让学生自主的培养独立思维和用于探索的精神。目前思政课的考试主要是闭卷和开卷两类。闭卷考试需要学生大量的机械的背书,抹杀了学生拓展学习的积极性;开卷考试虽然题型更开放,但题量有限,很难通过一次考试真正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效,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都很难刺激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第三,自媒体的去中心化、大众化、传播双向化、多样化、及时性、隐蔽性等特征使其成为信息传播最常用的工具,这在极大改善信息不对等的同时,也使得过去“一枝独秀”“一家独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从而带来了削弱传统思政课政治话语权的新问题。

第四,生源质量总体较低,学生整体知识储备状况不佳,很多知识甚至是常识性知识不具备,使得包括课堂讲授和讨论在内的诸多教学环节要么很难开展,即使开展了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三、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可行性分析

针对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课程改革要解决“如何把学生留在课堂”的基本问题。张学新教授在小班教学实施中,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以周为单位(每周一次课三课时),基本模式为:第1周3节课由教师讲授知识点和重难点,课后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并做读书笔记提交交。第2周第1节课,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体会、互相解答疑难,并尝试回答教科书章节后面的复习题。第2节课前半节,教师与学生互动讨论,对学生存在的疑难进行解答,展示、点评优秀读书笔记。后半节和第3节课,教师讲授新内容。第3周重复之前的操作直至学期末。这种模式将教学课时精炼、理论内容精讲,注重学生的课下自学,调动学生探索思考,最为关键的步骤是分享体会与答疑,这既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也是培养和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一环。“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符合大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角色特征,顺应高校思政课改革洪流。

(二)组织可行性分析

目前,“对分课堂”教学法的推广主要集中在高校专业课上。思政课往往是大班制,其特点是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知识储备,这是阻碍“对分课堂”实施的最首要的因素。由于人数众多,课堂时间有限,即使划分学习小组,也不可能一一讨论和检测课后学习效果,这样可能导致小组之间抱有饶幸心理、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推诿,无法高质量的完成“课后自学”这一重要環节,而如果没有课后深入认真的自学又势必影响到下一次的课堂讨论。

为了克服这一困难,笔者考虑可以采用指定与随机相结合的方式。例如,每一次理论讲授完毕后,由教师指定部分小组完成自学任务,下一周讨论时被指定小组首先展示学习成果。除此之外,再随堂随机抽取其他未指定小组展示成果,成果展示与平时成绩直接挂钩,以此倒逼学生自学。

(三)技术可行性分析

“对分课堂”的新意在于:经过充分的课后自学后,重返课堂展示成果、答疑解惑。因此,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主要表现在:

首先,对于自学主题的选择。虽然在每一次理论讲解时,教师会提前讲解理论,但是在学生自习过程中,特别是具体讨论中如果知识点太多、范围太广,学生容易抓大抓全,忽略深入挖掘、思考、质疑、解惑。因此,教师对每一次的自学内容应当提前精挑主题,适当引导,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

其次,在课堂学生展示、学生间相互答疑以及教师答疑环节,对教师知识储备要求较传统讲授更高。很多新的疑惑,甚至学生的奇思妙想具有较大的随机性,教师很难准确全面的做出预测和提前准备,如何准确的引导学生、回应学生是能否让课堂精彩的关键。同时,如何将课堂讨论分散的点回归到教材体系中,再将抽象的理论融入到学生熟悉的现实案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认知是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

独立学院的思政课师资力量从整体上逊色与普通高校,年龄结构总体年轻化,要娴熟的掌控整个课程的进程有一定的难度。笔者认为,要克服这些困难,实施集体备课是较好的选择,集体讨论、分工合作、相互反馈切磋、修订方案,扬长避短,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语

对分课堂提出的初衷是从英语小班制教学的角度,试图解决学生自主学习性差、课堂参与度低的问题,但其通过“隔堂讨论”提升学生参与性的特点同样适用于思政课教学。通过文章分析不难看出,虽然在部分高校和课程已经开始推广,但在独立学院思政课上要较好的推广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总的来说,“对分课堂”教学法对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仍然具有良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笔者虽然提出一些个人见解,但真正的方法只有在实践中方能解决。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05):5-10.

[2]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05):5-10.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独立学院思政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