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古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2018-10-15周奇

青年与社会 2018年17期
关键词:科举制中考人才

周奇

历史的长河流淌至今,西塞罗说:“历史是时代的见证,真理的火炬,记忆的生命,生活的老师和古人的使者”。中国历史所留下的古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当然,教育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也随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恒贯古今,影响深远。

自古以来,教育就和选拔人才相伴并生,国家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现国泰民安、国家富强,必然需要一套可行的人才选拔方式作为支撑,而这选拔方式所需要依靠的标准,自然离不开教育,这其中有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等等......总而言之,教育和选拔人才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有什么样的选拔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反之,有何种教育目标,也影响着选拔人才的方式。

简述古代的选拔人才方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选拔官吏(也即人才)的方式便开始发生变化,主要是由原来的“世卿世禄”转变为“军功授爵”。战国时期因为连年战乱,天下未定,“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选拔人才主要以军功授爵和自荐为主,并未形成完整的选拔人才(也即选官)体系。秦代以后,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但选拔方式仍以军功为主。

后至东汉时期,出现察举制和征辟制。从选举流程来看,察举制是自下而上进行推举,而征辟制是自上而下的选拔。二者虽流程上有所不同,但实则内容相同,其选拔人才标准都是要看士人的德行品质,所以大多数被举荐官员,多是孝顺,品德高尚,赢得大家认可之人,这其中也不乏无才之輩,但德选仍占大部分。这样的选拔方式所相应的教育便是在教育时更倾向于对个人的思想道德的培养,只有注重言行举止,懂礼节,恪守行为规范,学会人际交往和处世之道的人才能成为国家选拔的目标。也正是在察举制和宗法制的共同影响下,中国人恪守孝道,注重礼节的民族素养也形成并保留至今。

后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成为主要方式,选官制度由世族大家掌握,选拔出的官吏往往不具备应有的个人素质,相应地,教育相对于其他朝代也发展缓慢且大多只在统治阶级内部进行。

在整个封建社会的选拔中,对当今社会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科举制。科举制于隋唐时始创,宋代逐渐完善,科举制的出现,渐渐化解了世族大家对官吏职务的垄断。而其教育内容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四书五经。说到四书五经,这基本上是每一位官吏被选拔的基础,不读四书五经,不能将之熟记于心,难以在科举制中崭露头角。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在其出现的一千多年里,提高了选拔人才的效率,巩固了封建统治。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科举制也是一把双刃剑。科举制发展至明清时代,八股文的出现,也使科举制饱受争议。明末思想家顾炎武曾在《日知录》中对八股文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不得不说,科举制发展到后期,逐

渐形成了思想上的僵化,控制了人们的思想,其教育内容也乏味空洞,不能“经世致用”,只做纸上文章。

至此,如李世民所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反观今天,如今应试教育所采取的选拔标准和教育内容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由选拔标准来看,小升初考试,中考,高考是选拔人才的几个关键点。但不得不说,中考,高考,终究只是一次考试,像有些人所讲,如何能在一张卷子中体现出这几年所付出的努力呢?这个时候可能有的人就要开始反驳了,也有人曾经这样反驳我,他这样说:如果你真的做到精益求精,哪个知识点都不放过,无论是几套卷子,都能体现出你的水平。那好,我暂且对使用“知识点” 一词不做理会,我这样来反驳你,如果是你,在这一年仅一次的考试中,出现了身体疾病,心理疾病,不可抗力,偶然的突发情况,无意识情况下的失误,你会甘心接受还默默自语道:“一次决定大半个人生是公平的”吗?

之所以我反对高考和中考的设立,原因是我一直以来都相信,不能以一次的成败来决定一个人未来的走向。况且,在高考和中考如此重要的情况下,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前些天我看到有人在朋友圈中宣传:“高考前一周做XXX押题卷,26000—套,保证提分”的大概字样,我不仅为此感到悲哀,高考的“价格”竟然如此的昂贵。年年高考,无论考前还是考后,都有孩子受不住压力,选择轻生;xx教育机构,一节课的价格高达1500,以名校教师作为名号,大肆挥舞“保提”旗帜。作为经历应试教育的一份子,我也不禁为此唏嘘不已。

正因为有了高考,中考这样的选拔制度,教育方式也随之改变。现在的教育模式,但拿中考来讲,大概老师们也都清楚,有些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讲,还是难以掌握的,但又为了得应试教育的“欢心”,自编口诀,例如,金属活动性排序:钾钙钠镁铝,就非要编造成“加拿大美女”,我且不说词义如何,我只这样想:可能有些人还因为用编造的口诀记住而沾沾自喜,可他们没有注意到的是,他们只是为了考试而记忆,只是为了得分而记忆,可能在几年以后,诸如此类的知识记忆,便全都忘却了。

这不仅仅是个例,这是全体中学生所呈现的趋势。所学习的内容往往是填鸭式的,只知晓如何解题如何得分,却不知内在道理,不懂得“真学习”的重要性,而这,恰恰是高强度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

我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奇遇”,在会考考场上,我偶然结识了一位外校的同学,可在询问其学校时,他却避而不答,在我的再三询问下,他告诉我,他在某一所高中上学。这所高中我的确没有任何耳闻,我立刻想出他不告诉我的原因大概是这样的吧:应试教育——唯分数论——高中优劣之分——家长和老师的心理观念变化——孩子畸形心理的形成。这单单是如此普通的例子,如今大部分学生,老师,家长的眼中,往往分数都是最重要的,其表现是:承认结果,不注重过程。往往结果好的人,过程可以被随意捏造,什么样的学习方法都可以被提倡。

唯分数论所带来的另外影响,便是只注重知识书本,不注重实践和其他技能。可能好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一个想法:小时候就让孩子学一门乐器,一点点考级,长大没准上大学或者找工作就能派上用场。在我看来,不仅目光狭隘,观念也是错误的。核子学习乐器,应当以兴趣为主,好多孩子,在小时候被家长的期待和向往所驱使,还没能感受音乐的魅力,就被逼迫学某种乐器,长大以后才发觉,自己从未喜欢上这门乐器。这不仅是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也是家长教育方法的失败。另外,学生的全面素质得不到提高。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対比国外一些国家中学生的上学放学时间,我国可谓是取得了全面“胜利”,我国高中生六点甚至更早就要起床,八九点钟才能放学,十点甚至更晚才能睡觉。若只拿高中生来讲,我甚至听一些老师说“每天睡六个小时对高三学生来说太多了”“奋战到一两点才能出成绩”。在我看来,这可是相当错误的,我国学生早出晚归,换来了超高的应试分数,损失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个人思想素质的锻造。若六个半小时还算多,那健康何在?高效何在?同样在美国,大多数学校的中学生课后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多方面技能,在中国学生进行应试训练的时间里提高了自己的全面素质。于是结果也给出了答复,中国学生在国际社会被评为普遍“高学历文凭,低动手实践操作”的“纸上功夫”学生。这是应试教育的“胜利”,中国学生的“失败”。

总而言之,可以这样说,后期的科举制和应试教育都有着共同的弊端——它磨平了思维的棱角,阻塞了思考的深度,消逝着人们最真实的情感,把青少年世界里“灵魂之内真正的学习”拒之门外。

时至今日,我们必须要吸取古代科举制弊端所带来的教训,在教育内容上,要坚持“经世致用”之学。在选拔人才的方式上,我提倡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和落实,将高考这块大门分割为贯穿于学习过程始终的小门,让学生始终在“真学习”的状态中提高自我,充实自我。

在古文化中领会历史的得与失,现代教育才能更高效,更具影响,更持续的发展。

猜你喜欢

科举制中考人才
人才云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科举”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晚清科举制度变革考
放松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