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利益高于天

2018-10-15池光党

青年与社会 2018年17期
关键词:理政同志习近平

池光党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同志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全文32329字,其中出现频率很高两个词就是“发展”(232次)和“人民”(203次),突出了我党“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的宗旨。这既是党的人民观,也可以说是习近平同志的人民情结在党的决策中的充分体现。

综观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无不把人民放在第一位置,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那他的人民情结从哪里来呢?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受历代统治者推崇,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从其基本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五子之歌》)开始,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荀子的“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本。”(《荀子·大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再到黄宗羲的“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明夷待访录·原君》),无一不体现强烈的民本思想。且历代政权行民本者倡,疏民本者衰,成为历史的最好借鉴。习近平同志善于读典用典,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习近平用典》便可发现,他在各种场合都能引经据典,侃侃而发,并创新付诸于治国理政实践,足见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悟之深。

二、热爱人民尊重人民的革命家风

稍微对老一辈革命家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习近平同志的父亲习仲勋的家风严格是出了名的,尤其是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从不搞特殊化,要求他们“夹着尾巴”做人。习近平同志的母亲齐心教授在一篇回忆丈夫的文章写道:“我感激你能够始终如一地严格要求我们的孩子,他们能够成为今天这个样子,你这位严父可以说是功不可没。”习仲勋同志15岁就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血雨腥风的战争洗礼和长期蒙冤,却始终保持爱党爱民之心。复出之后,更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为人民服务与党和国家的建设之中。在广东省主持工作期间,看到收容所里那些偷渡不成反被关押的农民,他哭着说:“这个不怪你们,是我们没把老百姓的生活搞好。”一次到江西考察,因遇堵车,警车鸣警笛惊扰群众,他立即严肃地说:“车上坐的不是老爷,我们是来给老百姓办事的,不是来给群众添麻烦的!”

谆谆公仆情、拳拳爱民心。后来习近平同志给父亲的祝寿信中就写道:“我要学父亲的赤子情怀。您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您热爱中国人民,热爱革命战友,热爱家乡父老,热爱您的父母、妻子、儿女。您用自己博大的爱,影响着周围的人们,您像一头老黄牛,为中国人民默默地耕耘着。这也激励着我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中,报效养育我的锦绣中华和父老乡亲。”

三、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知青岁月

当时只有15岁的习近平,从1969年初来到陕西延安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到1975年10月离开,整整在黄土高原度过了七年的知青岁月。这七年里,习近平从迷惘、彷徨到“闯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精六艺”(耙地、锄地、养牲口、挑担子、运粪肥、搞基建),到最后坚定信心树立抱负,他在这片黄土地上同乡亲们结下了深厚情谊。一起住窑洞、一起吃咸菜玉米“团子”、一起挑粪拉煤、一起放牧牛羊、一起打筑拦河坝、一起建沼气池、一起办合作社,老百姓把习近平这帮没有出路的“黑帮子弟”当成自家人,习近平也把老百姓当作自己的亲人。他后来深情地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正是在梁家河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这段知青岁月,使习近平同志接触到中国农村贫穷地区的最真实情况,奠定了他的人民群众情结,他说:“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除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正是理想与信念的坚定,治国理政的远大抱负得到丰富和充实;正是不忘初心,“三农”问题被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才有了今天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富民之策、深化改革全面發展的兴邦之略、牢记使命民族复兴的强国之梦。

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人民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创造历史的原动力。而毛泽东之所以为伟人,就在于他对中国人民大众,特别是农民的至深情结,他通过认识研究分析并发动人民群众,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改写了历史。纵观毛泽东的一生,是为人民大众福祉而殚精竭虑的一生,也是人民大众对他的感情日渐浓郁的一生。习近平同志正是继承吸收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人民理论的精髓,不断加以深化发展,创新实践,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提纲契领、谋划施策。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在新的长征路上,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我们要团结带领全体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这些来源于实践的人民理论,句句精髓、字字珠璣,无一不是习近平同志人民情结的思想和理论积淀。

五、长期从政经历和治国理政的工作实践

1982年4月,习近平同志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开始从政之旅,从此,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把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

在正定的3年多时间里,习近平与正定人民群众朝夕相处,心里总是想着、惦着、装着群众,始终牢记“民生大于天”,与大家同吃“大锅饭”、睡在办公室、盖打满补丁的旧被旧褥,以艰苦扎实的工作作风为正定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呕心沥血,用心血和汗水,在正定书写了一部青春无悔的感人诗篇,实现了正定经济发展、事业进步、人民生活富裕的目标,从而使正定成为河北省经济强县,迈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后来习近平同志离开正定,却始终没有离开正定人民关注的目光,习近平同志也把正定当作第二故乡牵挂于心,关爱有加,并多次回到正定考察。

在厦门,高瞻远瞩、率先改革、务实担当、一心为民,推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从而使厦门成为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典范之一。在宁德,“办好一件事,赢得万人心”,旗帜鲜明反对腐败,赢得党心民心。在福州,以“抓好一个重点、建立三个中心、实施五项改革”为目标,推进福州经济发展“走在前列”。在福建,塑造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最传奇和最标准的“样板”——晋江经验。在浙江,确立了通过区域协作、新型城市化、统筹城乡和城乡一体化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绘就了浙江区域协调发展的蓝图,实现了浙江在全国的领跑和腾飞。在上海,提出了引领未来城市发展与进步的城市精神一一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

心有大爱,才能胸有大志、行有大举。一路走来,习近平同志爱民之心,日月可昭。

正所谓民生大于天,民心重如地。习近平同志坚持以人为本,始终以公仆情怀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实施治国理政,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造福人民、报答人民,这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所在。

猜你喜欢

理政同志习近平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OVER THE RAINBOW
신시대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