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国学经典润泽小学语文课堂

2018-10-15杨军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国学古诗词人文

杨军

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作为主要任务,逐步落实课程标准修订和课程开发工作。由此可知,小学语文教学中,添加国学经典元素已经是个重要命题。作为农村小学来说,完全可以因地制宜,结合农村实际,将国学经典教学巧妙渗透,适度融入,以便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国学经典熏陶。

一、注重日常诵读,强化学生语感体验

对于学生来说,提升语感的重要途径就是诵读,学习国学经典也是如此。很多经典由于内容深奥,学生往往一时无法理解,但却能对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正确形成以及语文素养的提升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形象思维发达,诵读能力较强,因而最好的方式,就是简单一点,组织学生日常诵读。每天诵读一刻钟,长期坚持,这样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小学六年,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可观的积累。日常诵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知识积累,而且还能强化他们的语感体验,一举多得。

不容否认的是,国学经典内容庞杂,两千多年的文化,其中有精华,必然也有糟粕。对于国学经典诵读来说,结合学生年龄段,选择恰当的内容诵读,也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对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先课内后课外,围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再适度拓展。

二、补充历史故事,传递做人处事之道

相比其他课程,语文不仅承担着语文知识的传授,而且还承担着思想教育。文以载道,就是说的这个道理。韩愈曾经说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的“师者”,在封建社会,更多倾向于人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曾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整合国学经典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还可以发动学生回家查阅资料,走访祖辈,了解周边农村地区,或者当地历史名人,并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思想渗透。通过诵读,让国学经典得到发扬光大,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

比如《三字经》,有很多告诫学生做人道理以及为人处世的名句,比如“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一类富含教育意义的经典名句。引导学生长期诵读,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奠定基础。还有,苏教版教材中选编很多历史人物,比如严谨的李时珍、一心为公的祁黄羊、勤奋的王冕等等。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历史故事,结合国学经典内容,通过诵读讲解,品析感悟,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本内容,理解文本主题,也在潜移默化中向他们传递做人处事的道理。

比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一课,重点是写司马迁为了编写《史记》,忍辱负重。对此可以引导学生在了解这一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人物品质分析,再结合司马迁的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还有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名言,即“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等等,让学生对司马迁这一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继而认识到人死固然容易,但关键是要让自己死得有价值。

三、强化诗词教学,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对国学经典来说,古诗词可以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古诗词的表达形式看,它字数少,对仗押韵,读来朗朗上口,更适宜他们吟诵。而从古诗词的内容看,古代诗词虽然字数较少,但内容却极为广泛,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也有做人处事的,更有写景抒情的、表达自己豪情壯志的,等等。对此长期诵读积累,便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古诗词教学渗透国学经典,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效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古诗词来说,虽然字数较少,但在用字方面非常讲究,其中最典型的有“推敲”,还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等等。通过引导学生吟诵品析,分析妙处,可以有效提升他们遣词造句的能力,为他们写作水平的提升创造条件。古诗词讲究押韵、对仗,在表达中还往往借景抒情,采用夸张、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还有“柳”“夕阳”等特定意象,往往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因而引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也要通过资料拓展的形式补充,以便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理解古诗词的表达形式,继而实现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整体提升。

另外,针对古诗词教学,教师还可以以“赛诗会”“诗歌朗诵会”“诗词串烧”等活动形式,丰富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 提高他们的素养,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有可能,教师还可以借助资料拓展,了解写作背景,做到与作者对话,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还能通过时空穿越的形式,与作者面对面对话,从中感悟当时作者创作的思想情感,继而有效丰富学生的人文积淀,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四、拓展课外阅读,丰富学生人文积累

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寻根的民族,其中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就是根植于我们灵魂的根与魂。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少了大城市的那种喧哗,有一种农村人所特有的淳朴。因而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资料拓展、常态诵读等形式,通过国学经典熏陶,渗透学习方法,丰富他们知识积累,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但是仅靠教材内容远远不够,依靠家庭条件支持,似乎也不太现实,毕竟农村孩子大多随祖辈生活,属于留守儿童。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集中全校师生的智慧,组织校园国学经典阅读,为其人文积累创造条件。

学校可以每年为图书馆精心购置部分国学经典书籍,供各班轮流诵读。如果条件允许,或者师资力量强大,可以自行编印有关国学经典方面的校本教材。具体来说,可以结合学生六年小学语文学习实际情况,精心选择国学经典中优秀内容,从《三字经》到《弟子规》,从《千字文》到古诗词,乃至部分小古文,等等;可以将每年诵读内容细化到每一学期。这样长期诵读,丰富学生人文积累。这里的“编印”,是学校自己组织编写,印刷,交给学生无偿循环使用,即开学时按学段年级发给学生诵读,学期结束时收回,以便下次重新循环发放,这样降低了费用,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另外,学校也要安排相应诵读课程,组织各种经典诵读活动,比如成立国学诵读兴趣小组,还可以组织各类知识竞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课外阅读拓展要鼓励学生长期坚持下去。遇到困难的问题,可以先让学生自己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研讨,或者让他们请教教师,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学术,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一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总之,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诵读国学经典,是每个语文教师应有的责任。而对于农村学校来说更要重视,毕竟相比城里家庭,农村的教育天性不足,而通过国学经典渗透,则可以帮助学生提升素养,塑造健康人格。

作者简介: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双沟实验学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国学古诗词人文
踏青古诗词
“垂”改成“掉”,好不好?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人文绍兴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人文社科
古诗词中的新年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