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童心,教有温度的语文
2018-10-15吴琦
吴琦
如今,创建书香、墨香校园在全国各地都已蔚然成风,而习作教学,尽管一直都是语文教学关注的热点,却似乎总止步难前。尤其对小学生来说,为了作业而作文依然是他们迈不过的一道坎,也是他们厌烦甚至惧怕作文的根源。
一、把脉现状,问初心明方向
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在课堂里、作业里,与新鲜沸腾的现实生活脱节,加上教学中受教师教学理念、主观意愿、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小学生习作中缺乏主体意识,缺乏儿童这个年龄本应该有的无拘无束和天真灵动,出现了诸多与素质教育不协调的倾向:成人化倾向、模式化倾向、凝固化倾向、虚假化倾向。这些倾向最直接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使学生感官封闭,想象枯竭,情感压抑,最终视习作为冰冷可畏的学习负担。习作教学所面临的危机,也正是教育本身难以承受的顽疾。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把习作教学这一学科问题从狭隘的学科论中剥离出来,放在更为深广的社会和历史的大环境中,深层次地挖掘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从本质上有效地解决这一“顽疾”。
研究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感到,作文教学可以承载的使命远不止培養学生创新能力这一层面,而应滋生出更有生命力的新的生长点:学作文,即学做人。作文教学应顺应儿童学习的本性,引导学生以整体的生命投入生活,关注生活,激发热情,抒写自我。要让他们明白:写作是为了记述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最终养成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的习惯。这才是小学生习作教学的初心。
在原有基础上,我们又进一步开展“回归儿童学习本性的作文教学研究”和“儿童视角的本真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坚持站在儿童的立场,在教育教学中着眼于儿童的自然发展、可持续发展,努力创设具有儿童成长意义的教学情境,使习作教学真正成为关注儿童生命,具有温度、情怀,帮助儿童积极建构语文素养的过程。
二、走近儿童,用童心去体验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教授指出,小孩子普遍的心理特点是好游戏、好奇心强、好群体活动、好模仿、喜欢野外生活、喜欢成功的体验、喜欢别人赞许、容易满足和快乐。循着这样的原点,小学习作教学应该从每一个儿童的生活出发,从儿童的心灵和精神需求出发,充分尊重儿童的本性和情感体验,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视角,运用他们熟悉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的职责在于,尊重童年文化,呵护儿童的心灵和言语,真正让习作成为儿童的一种内在生命欲求,成为儿童生命的自然成长!
三、尊重童心,让儿童做儿童
伴随着电子化的媒体传播、居住环境的城市化建设以及快速运行的生活节奏,孩子们越来越远离了淳朴的乡土自然、传统的游戏活动、诗意的自由幻想和无忧无虑的童年体验。儿童习作教学,本来就应以儿童生活为广阔背景,以童年精神为丰富源泉。当我们在感慨着孩子们的作文内容总是那么单调或雷同时,不要把它仅仅简单地归结于孩子对生活缺乏观察,缺少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而更要明白那是因为孩子们远离了真正的童年生活。
童年的很多印记,都会对孩子一生产生影响。童年到成年的过程是对童心的改进,而不应是舍弃。只有本性(先天情感)向往童心的人,才能得到永久的童心。也许,我们真应该蹲下身子,去听听孩子们内心的声音,为他们做些有益于一生的事情。
1.创设游戏空间。除了课堂,各种各样的校园节日也是开展活动的契机。学雷锋活动日,高年级的孩子们走进低年级教室,教他们包书皮,整理书包;走进空巢老人的家中,给他们表演节目,带去温暖;走进社会福利中心,送去爱心捐赠的礼物……孩子们兴致勃勃,乐此不疲。一年级学生的入学仪式、中年级学生的成长仪式、六年级学生的毕业仪式等等,都会在孩子们心灵深处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记,甚至一生都难以忘怀。
2.注重经典浸润。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对作文教学提出了如下观点:学生自发的课外兴趣阅读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要想让学生爱习作,会习作,首先要让他们爱上阅读,开阔视野,积淀知识,厚积薄发。读书贵在氛围。学校可以从“环境文化”“书市文化”“诵读文化”“家庭文化”四方面营造书香氛围,引领孩子在文化长河中漫游回溯,让阅读与陶冶随时随地发生……
3.孕育饱满文心。教师对儿童作文的指导,扮演的应该是苏格拉底所说的催生婆角色,而不是雕塑家。因为,好作文从来就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塑。这里的催生,最有效的途径依然是阅读。好的阅读,能够使人的心灵变得细腻敏感,并保持思维的敏锐和深度。没有真正阅读过那一本本经得起推敲的经典作品,心灵是粗糙的;没有真正被经典感动过的情怀,内心是枯涩的。因此,我们能做的最简单、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让孩子们在童年与更多的好书相遇,让他们的心灵经受儿童文学的润泽!经过文学浸润的原汁原味的儿童话语,会更加独特而富有情趣。这样的儿童作文是多姿多彩的,会充满活力与灵性。
4.呵护独特感受。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老师关注了习作内容的真实。但是,孩子们的作文真的写出“真实独特”的感受了吗?似乎也并不见得。很多作文,读起来内容是真实的,却总有不痛不痒的感觉,看不出作者想表达什么,犹如白开水,没掺杂质,却也没味道。
相比较课堂习作,我更喜欢读学生课后的微日记。所谓“微日记”,顾名思义,就是微型的日记,是相对而言字数比较少的日记。“微事件、微心情、微景色、微物体、微启发、微议论……生活中一切引起关注或想法的人、事、物等,只要是真实的,都可以写”,这是写微日记的要旨。教材中的习作,从审题到构思,从作后的讲评修改到誊抄,虽然文从字顺,布局合理,但终究少了些个性和情趣。而微日记因其不受题材和篇幅的限制,很受孩子们欢迎,从选材到动笔完全自主,倒常常可以分享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趣事囧事,读到许多鲜活灵动的语言。
5.培养读者意识。习作为什么而写,前面已经明确。吴忠豪评说,日本的习作教学把“培养读者意识”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夏丏尊先生也认为,读者意识是最大的写作技巧。这一点不难理解。有了读者意识,孩子们就明白了:写作是为了分享,将自己的故事写给别人读,讲给别人听。要让别人读得懂,就必须把意思写清楚,写明白;要让别人读得明白,就必须将内容写具体,写连贯;要让别人读得舒服,读得愉悦,就必须将文字写生动,写形象;要让别人读出感情,读出自我,就必须真心实意写作,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当儿童心中有了读者,写作就有了热情,笔下的文字便有了方向。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而以构筑童年精神、孕育饱满文心、发展儿童言语为追求的小学习作教学更不可急功近利。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只要我们心中有儿童,一切为了儿童,那么,我们就有了行动的方向,我们的教学就不会偏离轨道。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用满怀期待的目光,给予真诚的欣赏,无限地相信他们的言语水平会一天天成长,相信他们在一天天的阅读、积累和运用中,会慢慢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提升自己的表达智慧。这样的结果,需要我们静静地等待,就像等待花儿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