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立场的问题有效设计

2018-10-15胡雅萍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国文汪曾祺文本

胡雅萍

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依然不能完全取代“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可以了解学情,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活跃学生思维,形成语文素养。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免有这样的情况:问得太难,学生无从下手;问得太勤,学生疲于思考;问得脱离文本和课堂,学生肆意回答。以及问得不注意时机,问得没有梯度,执着于设计好的问题不会追问、不知变通等现象也时常出现。这不仅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久而久之,还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学生立场,我们怎么优化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呢?

一、关注学情,不盲问,不滥问

教师设计问题时必须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差异,考虑不同学生的接受差别。教师忽略了这点而盲目提问,学生就可能会在理解上存在问题。平时课堂教学中,学生都不是脑中一片空白走入课堂的,但是有时我们不清楚学生对一篇文章的理解程度,即使布置了预习任务,有时也不太清楚学生的预习情况,因此我们不能盲目提问,最好有一些“铺垫性”“试探性”的问题,或者根据学生的反馈判断其知识储备情况以及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程度。这样再从自己设计的问题中取舍或改变,可能对教学实效性的意义会更大一些。

这一方面,很多名家做得特别好。比如钱梦龙老师的课例中就经常让学生在预习时提出一些问题,或者是做预习笔记,他分析归类这些问题,评阅读书笔记,借此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熟悉和掌握程度。虽然部分学生的提问没有很大的价值,但是这些问题可以让老师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再比如曹勇军老师了解学情的做法是先设计一些起点低、易入手的问题,随机多找几个学生回答,很快就能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读完文章,我请同学用三到四个词语对国文老师的特点概括。

生1:我觉得国文老师严肃,不修边幅。

生2:我觉得这位国文老师思想非常开通。

(生3、生4……)

师:嗯,很敬业啊,也很有热情很有见识。四名同学讲的实际上是他们对这篇文章、对国文老师的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一遍读下来,像这样就算是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当然,还不够清楚。前面预习的时候我提过一个问题,第二节里面徐锦澄老师他有点邋遢,然后“徐老师吸溜一下,有板有眼,有节奏”,其实这也是写他形象生动的一个方面,大家看第二节,“他穿着……”“穿着”怎么解释?

通过整体感知人物形象的问题,以及一个词语理解的问题,曹老师就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接下来的教学中,曹老师就是在此基础上对问题修正,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激活学生思维,达到初读到再读继而深读的一层层上升。

不滥问,就是课上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不随意提问,不无目的提问,让学生能集中精力逐步深入思考。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后要精心选择问题,限制问题数量,控制提问频率。

二、着眼认知特点,有梯度,讲时机

不同学段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不一样。针对初中生,我们不能像高中生那样提太具思辨性的问题,而是应该关注文本初步理解层面上的问题。我们的课堂活动应该从易到难过渡,从低层次知识向高层次知识前进。即使是精心设计的主问题我们最好也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同样,问题的难易也要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简单的问题交给理解能力强的学生,他会没有成就感;太难的问题交给理解能力差的学生,他也会没有成就感。因此,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且就个体而言,要尽可能让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要思考一下才能得到答案。从整堂课的角度来看,随着课堂的深入,文本阅读会走向深处。

这方面的课例比较多,例如一堂《端午的鸭蛋》优质课,前两环节分别是“读”“品”,重点是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执教老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之后提问: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些段落?接着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再让学生小组内互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在“读文——读段——读句”的基础上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并用“我喜欢……是因为……”的句式交流喜欢这些句子的原因。接下来由汪曾祺对自己作品语言风格的总体评价引出第三个问题“本文的语言特点有哪些?”,由此进入第二个环节——“品”。到这里,整个课堂的启承都很不错,而且问题起点低,学生入手比较容易,课堂逐步推进,难度也慢慢上去,“品”的环节正是教学重点的体现。而且语言特点的探究问题提出的时机也掌握得比较好,请看实录片段。

师:本文的作者汪曾祺曾经谈到过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课文中就有,你们找到了吗?

生:在课后练习二的题目中。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生(齐读):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师:这些是汪曾祺作品语言的共性特点,其个性特点在《端午的鸭蛋》中就有体现。究竟是什么特点呢?

有了前面读文、读段、读句的一层层推进,再结合语言特点来品味句子,感受具有这些语言特点句子的妙处也就不难了,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

三、关注过程,要追问,讲生成

对于课堂问题,钱梦龙先生说过,我们要“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从嘴里‘掏出答案”。所以,我们不能只看结果是否恰好是老师的预设,更多的应该是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的知识、获得的能力以及形成的素养等等。我们经常会感觉到很多课很精彩,所有答案都在老师的掌控中,学生更多的是顺着老师画好的路线走了一圈。因此,我们课前设计问题时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能一味朝自己预设的答案上靠,要能追问,问出学生理解的思维方向,问出学生的阅读体验,并能对学生的回答及时有效地进行评价。要想很好地关注学生主体,我们还需要对问题的生成性进行考虑,我们的问题要能让学生在某个地方停一停,有思考与讨论的过程。

如何让问题的设计具有生成性并让学生在问题处讨论质疑?首先,淡化预设。问题不能太死,答案不能固定,否则学生就少了思考的空间。老师的答案都是拟好的,课堂就变成了核对答案的过程。老师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其次,塑造学生提问的教学氛围。我们的课堂不能是教师掌控话语权,学生也有提问的权力,学生更需要有批判性思维。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把控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課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基于学生立场、巧妙设计课堂提问,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必须细细揣摩、精心设计提问,问到关键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地促进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蠡口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国文汪曾祺文本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转弯, 也是人生的一种前进方式
咸菜慈姑汤
打麦
舞 国文倩 漆画 30cm x 30cm 2019年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施松卿与汪曾祺 云淡风轻走一生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当年为汪曾祺治印的两位篆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