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窗》的美点追寻

2018-10-15蒋金涛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靠窗品味窗户

蒋金涛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短篇小说《窗》(苏教版八年级下),以其精练的笔触、精巧的构思和精深的意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短短一千多字,不但塑造了丰满鲜明的人物形象,构建了完整而有波澜的故事情节,而且表达了深刻而有普遍意义的多元主题。细细读来,美点众多,回味无穷。

美点一:微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在《窗》中一个不少,皆有体现。可是,无论人物、情节还是环境,都打上了“微”的标签。人物少,环境小,情节简单,但小而精,微而妙。所谓“尺水兴波,以微知著”是也。

1.人物简单。文中只有两个人物,作者对其刻画也很少。这是两位不知名的病人,他们共有的称谓是“两位病人”和“他们”。他们又有各自不同的“称谓”。分开来说:一位叫“其中一位病人”,一位叫“另一位病人”;一位叫“靠窗的病人”,一位叫“不靠窗的病人”;一位叫“那位病人”,一位叫“这位病人”等等。其中尤其强调了跟窗相关的称谓,其中暗含玄机。这强调的是共性,说的是一类人,而不是某一个人。

2.情节简洁。小说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本文虽然篇幅短小,但“五脏俱全”。“开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接着交代了引发故事的关键物“窗”和关键人物“靠近窗口的病人”,接着叙述了两人的处境“只能静养”。“发展”则紧承前文,写“靠近窗口的病人”描述他“见到的窗外的一切”,而“不靠窗户的病人”听了感到是一种“享受”。突然某一天,“不靠窗户的病人”嫉妒心恶性发作,病情一天天加重。“高潮”写“靠窗的病人”大声咳嗽,呼吸急促,两手摸索着呼救时用的电铃按钮,而“不靠窗户的病人”竟然纹丝不动,让同伴生命垂危,最后停止了呼吸。“结尾”写了原来“靠近窗口的病人”描述的“见到的窗外的一切”都是他为解除另一位病人的痛苦编造出来的,其实窗外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至此,故事结束,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

3.环境简明。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仅五十余字。一处是“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另一处是“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两张病床。病房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文字虽精简,但从中得到的信息却不少。小说中环境描写的功能是渲染某种氛围,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發展。“环境”中的“窗”是引发故事的关键物,“靠近窗口的病人”则是引发故事的关键人。由此可见,作者于环境描写中,惜墨如金。

美点二:味

“味”在这里作动词理解,是“品味”之意,是“味赏(玩味欣赏)”之意。小说教学中,一般老师往往会把精力全部投放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分析上,而忽略了对语言的品味。其实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的特殊魅力,在于语言的魅力,在于以言动人,以言感人。教师只有好好深入文本,品味小说的语言之美,才能直抵文本的核心。

1.品味词语。文章讲究炼字,有的能一字(词)传神。

例1.“不靠窗口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其中“突然”如何理解?

分析:说明他以前不是这个想法,他以前的表现是:津津有味地听着,这时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而他现在想法有变:一心只想占据靠近窗口那张床位,说明他嫉妒心恶性发作。

2.品味修辞。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语,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运用修辞,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2.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

分析:这里是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反问”在这里共有三个,一层深一层,直至点出要害——占据靠窗位置私欲膨胀,嫉妒心发作,自私冷酷,人性扭曲。很明显,这个“想法”即嫉妒心。嫉妒心,他本来就有,这时愈加强烈,由“对事”恶性发展为“对人”,由于心态失衡,病情一天天加重。

3.品味写法。《窗》中,对比描写和细节描写比较突出,不仅贯穿全文,而且力透纸背。这里笔者只就细节描写作分析。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小说的基本构成单位。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例3.(他)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

分析:这里的细节描写,通过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推动情节的发展。同伴生命垂危,他却“纹丝不动”。最后呼吸停止了,他“仍然盯着天花板”。写出了他嫉妒心恶性发作,私欲膨胀,一心只想占据窗口那张床位,竟置曾为他带来“享受”的同伴的性命于不顾,其灵魂丑恶、冷酷无情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美点三:蔚

“蔚”是“茂盛,盛大”之意。优秀的文学作品,其思想必定丰厚,反映的意旨也必盛大,总能给人以思索和享受,让人觉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时文学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和审美经验,也都有自己特有的精神和审美需求,因而对每个文本的解读也就会有自己的见解和感悟,表现在文本的解读上就是多元的,千差万别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思想丰厚。本文通过描写同一病房的两位身患重症的病人相互之间所持的态度,对比中凸显人物的性格。靠窗病人心清如水,在自己身体也不允许他消耗的情况下,他还长时间为同伴讲述窗外的美景,所讲内容不但消耗他的体力,更消耗他的精力,他拿自己的生命为同室病友织就美丽的谎言。而不靠窗的病人起先也心存感念,也在享受同伴为他带来的听觉盛宴。渐渐地,他不满足了,他的思想慢慢滑向罪恶的深渊,他也曾羞愧,他也曾克制,但最后还是无可挽回地变得冷漠、见死不救。这就使小说的主题更加丰厚,人物心灵的美与丑更加立体呈现,更加可信,小说蕴含的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也就愈加强烈。原来善恶就存于一念之间,心中有善念,世界就美好。小说颂扬了人性美,讴歌了真与善。

2.题目丰美。小说的思想如此丰厚,题目就言简意赅的一个“窗”字。但就是这么一个“窗”字,却包含着千言万语,包含着无穷的韵味。窗,可以说是小说的线索,故事的情节紧紧围绕“窗”字展开。窗内,是病房,十分窄小,只有两张病床,可能还有弥漫一屋的浓浓的药水味,除此之外,别无他物。窗外,是外界,广阔天地,有美妙的大自然,有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有无穷无尽的新鲜事,可能还有许许多多的浪漫。窗,还可以说是一语双关,不但指“真实的窗户”,还喻指“人的心灵之窗”。“靠窗者”透过窗户领略了人间大美,“远窗者”透过窗户只能看到光秃秃的一堵墙。

3.末句丰裕。末句只有十余字,“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泰格特以这样的文字煞尾,可谓独具匠心,真乃余音袅袅,丰盈充裕,给读者留下了太多解读的空间。

(1)照应说:小说结尾的“光秃秃的一堵墙”照应开头的“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从期盼见到“外界”,到终于见到“外界”,文章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2)善因说:心灵善良,灵魂高尚者,将“外界”幻化为美丽的风景时,既美好了自己,也滋润了同伴。

(3)心灵说:真正的光明在我们的心里,该点燃的是我们的心灯。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五中学语文教师,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靠窗品味窗户
高铁座位编号为何没有E
品味桂峰
爬窗户
窗户知多少
品味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