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课堂意外的化解艺术

2018-10-15吕晓艳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雪儿宋庆龄樟树

吕晓艳

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学生学习时,要经历从不熟练到熟练、不理解到理解、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即使出现一些差错,也在情理之中。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应对课堂上出现的这些意外呢?

一、把问题还给学生

《东方明珠》一文,教学“夜晚,塔上的灯都亮了,五光十色,非常好看”这一句,教师如此引导学生体会夜晚东方明珠的“美丽”。

生:老师,同样是表示颜色多,书上为什么不用“五颜六色”,而用“五光十色”?

师:对呀,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灯正在发出各种各样的光,亮闪闪的,所以用“五光十色”。

生:“五颜六色”只是说颜色很多,没有写这些颜色还在发光。

师:有道理!我们一起来读好“五光十色”!

课堂上我们总希望能看到环环相扣、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但当课堂意外出现了且无法回避时,教师必须凭借自己的教学智慧,顺学导教。案例中的老师在学生提问为什么不用“五颜六色”而用“五光十色”时,没有直接告知其答案,而是使了一计“乾坤大挪移”,把问题还给学生,让学生比较两个词语,体会“五光十色”与“五颜六色”的区别,领会课文用词的精妙,使课堂意外转化为教学艺术。如果能在课堂上长期坚持训练这样的“咬文嚼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日渐提高。

二、为浅悟巧借“外援”

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时,有学生提问:“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为什么人们喜欢在樟树前留影纪念呢?”老师听后,鼓励学生大胆地设想原因。有的学生认为樟树四季常青,枝干粗壮,树叶绿得发亮,外形非常美;有的学生认为樟树有驱虫的香气,具有内在美。显然,这些答案与课文的主旨相距甚远。此时,老师并没有马上评判,而是适时地将课前准备好的宋庆龄的生平简介这一段资料和盘托出。学生阅读完宋庆龄的简介后,对课文有了新的理解。有学生认为这两棵樟树其实就是宋庆龄的真实写照,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看到的是宋庆龄的顽强不屈、一身正气,这两棵树已然成为宋庆龄高贵形象与高尚品质的象征。因此,人们在樟树前留影纪念,其实是在带着崇敬的心情瞻仰宋庆龄的音容笑貌,在缅怀她的丰功伟绩。

学生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决定了思考广度和感悟的深度。对于这样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来说,他们的感悟显然不到位。语文教学除了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更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面对这样的“浅悟”,老师巧妙及时地引入宋庆龄生平资料,以“外援”打開了学生的视野。虽说这样的努力不可能让这些少不更事的学生完全了解宋庆龄其人,可是“外援”资料的拓展,为学生深入解读课文内容,奠定了知识和情感基础。

三、由表象回归文本

学习《公仪休拒收礼物》时,一名学生说:“公仪休明明喜欢吃鱼,为什么后来人家给他送鱼,他却说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呢?这不是表里不一吗?”此时,教师没有立即给予评价,而是向全班同学反问:“大家觉得公仪休的言行表里不一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状态不一,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不一样。这则案例,由于学生思维的局限性,他们只关注到了公仪休的行为表象,而没有去探求他拒收鱼的原因。此时,老师并没有为了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而给予不恰当的赏识,而是转而将问题抛向全班同学,借其他学生之力,将偏离课堂的思维引向文本,回归文本,从对文本的解读中自然而然地明辨了是非,澄清了事实,从偏狭、肤浅走向对课文内容的全面深刻理解。

四、抓矛盾促进升华

《雪儿》教学片段。

师:雪儿的到来,使“我”原本寂寞、忧伤、无聊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雪儿的到来使“我”的心情变得开朗、愉快,所以连蓝天上飘飘悠悠的白云也会觉得那样美丽。

生:雪儿使“我”不再孤单,它陪“我”解闷散心,让“我”重新产生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作者告诉雪儿这儿就是它的家。既然作者那么喜欢雪儿,为什么最后还要把它放回蓝天呢?雪儿飞走了,“我”不是又要孤单寂寞了吗?

生:雪儿是一只信鸽,它不能忘记自己的使命。

生:雪儿是不能离开蓝天的,天空才是它展翅翱翔的地方。

生:“我”不能为了自己让雪儿失去自由,那样太自私了。

生:喜欢它就要让它自由,把雪儿留在身边,它是不会快乐的。

…………

本文的理解中暗藏着一对矛盾,那就是学生的个体经验(喜欢的东西就要占为己有)与文中作者放飞雪儿的举动。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这个道理,必须化解这一对矛盾。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站在雪儿的角度,进一步明白只有善待生命、珍爱生命的人,才会热爱生活,生活才会有意义,有价值,才会拥有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兵法有云:“用计者,不可孤行一计,应以数计为成;以数计为一计,以千百计练数计,数计必熟。”一位真正有智慧的教师,从来就不遵循什么固定不变的原则和程式,而是根据所处教育时空点的不同,灵活采用不同的对策,以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雪儿宋庆龄樟树
宋庆龄,三城记
雪儿笑了
香樟树,樟树香
The Analysis from Literary Terms in How to Get the Poor off Conscience
An Analysis of Professions for Women1 A combat for women
Mrs.Dalloway:Exploration of life and death
樟树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困扰宋庆龄一生的疾病
辛亥革命后的宋庆龄与日本
樟树木化学成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