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缄默知识理论的工匠精神传承途径研究

2018-10-15刘芳

新校园·上旬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途径

摘 要:我国处在经济转型期,“中国制造2025”需要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而目前职业教育虽然具备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物质条件,但在工匠精神传承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以缄默知识理论的视角,分析工匠精神的特征,进而发掘传承工匠精神的途径。工匠精神可以被视为一种缄默知识,具有个体性、情境性、文化性等特征。工匠精神的传承过程可视为缄默知识的习得过程,借鉴缄默知识的习得途径。

关键词:工匠精神;缄默知识理论;途径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国家经济的转型与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基于缄默知识理论的工匠精神特征

缄默知识这一概念最早由迈克尔·波兰尼提出。他在《人的研究》中写道:“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达的,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缄默知识理论认为,许多技能、态度、情感等方面,相较于显性知识,都属于缄默知识的范畴。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工匠精神的研究,能够更好地理解工匠精神的特征属性,对于探索工匠精神的传承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1. 工匠精神具有个体性。工匠精神存在于个体的头脑和行为中,它缺乏显性知识的公共性,不能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学校教育对于显性知识的传递是非常有效的,而由于工匠精神不能被拥有者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和传递,很难通过大规模的教育加以传递。

2. 工匠精神具有情境性。在工作情境中,师傅以高超的技艺赢得学生的尊重,以自身的工作表现做出示范,影响徒弟的工作态度。徒弟在跟随师傅学习技艺的同时受到了师傅工匠精神的熏陶。

3. 工匠精神具有文化性。相较于显性知识,工匠精神的传承要根植于工匠文化,营造崇尚技艺、精益求精的文化氛围。

二、工匠精神传承途径

基于缄默知识理论对工匠精神特征的分析,传承工匠精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 体验式小规模的课堂教学。传统的职业教育往往采取班级为单位的课堂教学的方式。但由于工匠精神的个体性,大规模的正规学习对工匠精神的传承很难有效果。采取小规模课堂教学,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非正式交流,在体验式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能够将自身的经验和体会传授给学生,有利于工匠精神的传承。

2. 学徒制的实践教学。工匠精神在古代工匠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些工匠的培养多是在师傅带徒弟的过程中伴随着工匠精神的传承。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师傅的行为方式、工作态度、职业理想和信念,影响着学生的日常行为,感染着学生的内心。在当今职业教育中,基于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更有利于工匠精神的传承。

3. 表率作用的师资队伍。工匠精神的传承需要教师言传身教,教师以精益求精的行为对学生的职业精神起到表率作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职业态度。因此,工匠精神的传承需要打造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师资队伍,既包括学校教师,也包括企业中的师傅。

4. 工匠文化的氛围营造。基于工匠精神的文化性,崇尚工匠文化的校园和企业文化氛围,有利于工匠精神的传承。学校通过与企业联合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在技能比武中磨炼学生的工匠精神,营造崇尚技艺的文化氛围。表彰在企业生产实践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宣传精益求精,锐意创新的事迹,有助于学生崇尚工匠文化。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的传承过程可视为缄默知识的习得过程。体验式小规模的课堂教学、学徒制的实践教学、表率作用的师资队伍、工匠文化氛围营造等途径对工匠精神的传承具有积极作用。

參考文献:

[1]韩天学.缄默知识理论视阈下现代学徒制企业师傅的角色定位[J].高教探索,2016(4).

[2]闫广芬,张磊.工匠精神的教育向度及其培育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2017(11).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基于缄默知识理论的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传承途径研究”(ⅩⅦ113)。

作者简介:刘芳(1982— ),女,天津人,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医保基金“可持续”的三条途径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分级诊疗有三个可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