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大学生个性化发展与思政教育

2018-10-15李倩

新校园·上旬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个性化大学生

摘 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构建自己的宏伟蓝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必要性,探讨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发展学生个性的策略方法,帮助高校更好地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渴望,让思政教育工作落地有声,更好地促进教育成果的实现。

关键词:大学生;个性化;思政教育

一、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必要性

1. 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凸显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往往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这一时期,不仅是他们个性发展趋于成熟的时期,也是他们个性张扬的高峰时期,更是他们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人的自我实现源于自我完善的渴望,趋于自我潜能的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求。众所周知,当今时代是一个极其强调个性化发展的时代。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自我意识逐步强烈,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极其渴望将多年寒窗苦读所学应用于生活实践,渴望得到家人和社会的认可,强烈的表现欲望使得他们在校园生活中的主体意识不断凸显。与此同时,大学生更加追求精神独立,更加体现自我意识,若个性化发展不加以引导的话,极易走向对立,逐步成为集体意识淡薄,习惯性地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不考虑他人感受,我行我素的人。

2. 高校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已逐步趋于稳定

教育部门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思想教育问题,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在这十几年期间接受了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媒体等多方面的思政教育与熏陶。由此可见,大学生大的认知结构已逐步趋于稳定,基本上形成了相对而言比较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错误地认为没有必要再在大学校园中浪费时间去学习思政教育课程。这种心理排斥直接阻碍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导致思政教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3. 在校大学生对传统的思政教育不满意

以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大多意在服务社会、巩固政治,把它当作一种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校园团结、塑造学生思想的有力手段,使学生在心中构建一把道德的标尺,以此来不断地约束自己的言语,规范自己的行动。这种教育方式只考虑到了学生单方面地迁就他人以及社会的期望,而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人本思想,缺乏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个性塑造、潜能开发和价值衡量。高校中传统的思政教育课程较缺乏针对性,难以在学生中引发共鸣,长久地一味灌输极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厌烦情绪,从而导致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一直只停留在表面,难以进一步深入。此外,多项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认为教学应该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学有所用,而思政教育的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式老套,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对自己思想价值的形成毫无益处。

4. 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当前,教育改革中推行的素质教育一改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以人为本,倡导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为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广阔的空间。素质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摒弃传统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着重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创作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广阔的空间,提供必备的条件。正所谓,创新发展的先决条件便是个性发挥。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是通过加强学生的个性教育,深层次挖掘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作潜能,所以它极其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与思政教育的理念是相吻合的。

二、在思政教育過程中发展学生个性的策略方法

1. 多元化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展大学生的个性

科学研究表明,兴趣爱好是促使人们个性全面发展的动力源泉,对事物的浓厚兴趣,可以于无形中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刺激人们产生源源不断的能量去不辞辛劳地对其展开探索与研究,即使过程枯燥乏味,仍能对其抱有足够的热情,从而促使人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孜孜不倦,甚至无法自拔。因而,要想在大学校园中顺利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激发大学生对于思政教育课程的浓厚兴趣。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诉求,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必须打破教学常规,教师要经过慎重的思量,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打造高效课堂。例如,教师提前根据教学的重难点设计一些极具启发性和思考性的开放、多元化问题,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去感受、思考、讨论、表达,以发展学生个性,增强教学效果。

2. 尝试性营造互动氛围,积极培养大学生的个性

大量的教学实践案例证明,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性地鼓励引导学生表现自我,可以使学生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大胆的创造精神,最终发展成为一个个性鲜明、内心丰富的人。因此,思政教育教师要竭尽全力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以便通过平等的聊天交谈,实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动态,及时为他们搭建适合自身发展的平台,营造利于沟通的互动氛围,鼓励他们在课堂中敢于质疑、大胆提问、积极思考,在学习中乐于求知、独立探索,让他们的个性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呈现,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 多样化开展课余活动,灵活展现大学生的个性

高校思政教育教师要善于开发和运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思政教育教师应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组织学生外出进行参观调研与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教室,拓宽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阅历,让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此外,教师还可以就某个教学主题,让学生自由分组讨论,若要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可以有序地组织他们进行课堂表演、论坛演讲等,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活动,活跃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生活,增加他们的兴趣。同时,教师可以借助于这样的平台和机会让大学生尽情地了解周边的环境和社会的现状,及时把握时代的脉搏,充分地展现个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校中开展思政教育,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化的大项目,具有充分的必要性。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师要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综合考量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和思想动态,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彻底摆脱传统教学的弊端与困扰,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大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不断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得思政教育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黄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2]楚天舒.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方法创新[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6(1).

[3]李文静,曹均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性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2012(7).

作者简介:李倩(1984— ),女,湖南冷水江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个性化大学生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大学生之歌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