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译观视角下的乱译问题研究
2018-10-15张小川
摘 要:误译指译者用乙语转化甲语文化信息,但信息量未能达到极似标准且对读者造成误导的翻译单位或翻译现象。乱译是常见翻译问题之一,是指随意更换语表形式,而未能准确传达语里意义,导致译文与原文不相似的翻译活动。乱译研究有利于翻译学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好翻译策略,避免乱译,提高译文质量。
关键词:翻译;乱译;意译
一、乱译
误译指译者用乙语转化甲语文化信息,但信息量未能达到极似标准且对读者造成误导的翻译单位或翻译现象,翻译策略选择失当是导致误译问题的重要原因。翻译策略体系与误译存在对应关系,即翻译策略选择失当会导致相应误译问题的产生。翻译求似律认为,译文应追求译文与原文的意似、形似和风格似。按照意似、形似和风格似缺失或失真的程度,误译可分为翻译腔和错译。错译即错误的翻译,指译者用乙语转化甲语文化信息,但信息量只达到不似标准的翻译单位或翻译现象。错译是误译的极限,是翻译失误的典型代表。按照翻译错误的方式,错译可分为乱译、死译、漏译和添译。
1. 乱译的概念
乱译现象高发于两类群体。第一类为翻译初学者,受制于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初学者容易遗漏、添加信息,从而对原文语意造成了扭曲。第二类为经验丰富的译者和外语工作者。凭借丰富的经验,这些译者在翻译中会偶尔降低翻译标准,过于随意地根据本身的理解来翻译,从而导致貌似通顺的乱译现象产生。从乱译名称可见,“乱”即过于灵活、突破标准规定,乱译通常指那些毫无原则的理解和随意地扭曲原文的翻译方法,使译文貌似通顺,但其实与原文语意大相径庭。
乱译,即“胡乱翻译”,指译者将原语文化信息转化成译语文化信息的过程中,没有准确理解原语文本,随意更换了原语的语言形式,不负责任地对信息进行扭曲、曲解,从而未能准确转换语言的意义,造成译语信息从语形、语意到语用角度都无法表达原语信息,导致译文与原文不相似的翻译活动。
2. 乱译的特征
乱译是翻译失误的一种,具有隐蔽性强、失形失意和策略滥用三大症状。
(1)隐蔽性强
翻译中,译者添加了原语中没有的信息为添译,译者遗漏了原语信息,没有在译语中完整再现原语全部信息为漏译。在一个句子的翻译转换中,因翻译能力有限,译者毫无原则地随意违反翻译策略,使原语信息不断添意、漏意,为乱译。但此种乱译因为在通顺性上没有明显问题,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读者并不具备分辨能力,需要出版社、翻译批评家、翻译学者的甄别方能发现问题。
(2)失形失意
意译是传达语言的意义,而不拘泥于原语语表形式的翻译策略。在语意层面的等值与极似的条件下,语表形式的保留与否由读者的接受度而定。乱译译文不但更换了原语语形,而且没能准确、完整地转换语里意义,导致失形失意。
(3)策略滥用
语用功能指说话者使用语言的目的,即通过语言表述所要达到的功能与效果。语用功能是语言使用的深层意义,是语言使用的终极目的。翻译中,语表形式与浅层语意都可以替换甚至减译,唯有语用功能需要准确完整地表达。对语用功能的隨意更改,是乱译的特征之一。另外,翻译策略、方法与技巧的滥用、错用也是乱译的典型特征。
二、乱译致因
译者根据特定翻译目的,有时会对原文采用非常规的翻译方法,从而产生特定译文。按照译者层面因素,乱译存在有意乱译和无意乱译两类。
1. 有意乱译
有意乱译,指译者在特定条件下根据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变通手段摄取原作、增删原作以及曲解原作的翻译行为。通过有意乱译译者可以实现超越原文和借题发挥两个目的。这种有意乱译已经跳脱出翻译的范畴,翻译其实是作者创作中的一部分,一个工具,作者借翻译之名,行创作之实。此种有意乱译具有一定的社会、政治与经济方面的积极意义。清朝末年,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译名为《天演论》,严复选译性地意译了部分导言和讲稿的前半部分,甚至是借题发挥,以表达救国救民的思想。该书问世后产生了译者本人也始料未及的巨大社会反响,具有积极的意义。
2. 无意乱译
无意乱译并非译者有意为之,是受制于双语转换能力,忽略翻译标准的规约,从而导致译文质量低劣的体现。无意乱译译文常常貌似通顺,理解起来并无困难,但这并非佳译。乱译译文对原文进行了随意增删扭曲了语意,译文与原文失去了对应关系,已经失去了阅读价值。翻译过程分为理解、转换和表达,其中理解失准和表达失畅是导致无意乱译的重要原因。对原语理解失准常使译者获取片段性概念,是导致乱译中随意删减原意的直接原因。即使理解正确,在表达过程中,限于译者的译语水平,译者常常受到语法、语汇、文化和百科知识的影响,使表达失畅,无意中遗漏及添加信息,导致乱译。
三、乱译破解
针对理解失准导致的乱译,可从语汇、语法、文化、百科知识理解角度解决理解问题。理解是翻译的基础,语汇理解要注意短语、习语、俗语;语法理解要注意语言的逻辑结构;文化理解要分析清楚文化内涵、历史典故;百科知识理解要注意对不同学科术语的准确使用。
针对失形失意的乱译,通过正确运用直译、意译策略进行破解。保形保意的直译策略为首选,确保原语信息得到完整转换。在原语语表形式无法保留的情况下,要以语言意义转换为根本,大胆舍弃原语形式,采用舍形保意的意义策略,确保语意的完整、准确转换。翻译转换中,要确定转换单位,首先以自然句子为阅读理解单位,摄取句意。然后以分句、小句为翻译转换的操作单位,析清分句下句子结构的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逐一进行转换。
针对表达失畅导致的乱译,在正确理解、完整转换的基础上,通过正确使用增译、减译、转换、分合、对译的方法,使译文符合译语的语言、文化规范,能够更加准确、灵活地表达原语意义。
四、结论
误译指译者用乙语转化甲语文化信息,但信息量未能达到极似标准且对读者造成误导的翻译单位或翻译现象。乱译是常见误译问题之一,是指译者在信息转化的过程中,没有准确理解原语文本,随意更换了原语的语言形式,不负责任地对信息进行扭曲、曲解,从而未能准确转换语言的意义,造成译语信息从语形、语意与语用角度都无法表达原语信息,致使译文与原文不相似的翻译活动。乱译貌似通顺,随意增添,具有隐蔽性强、失形失意、策略滥用的特征。破解乱译有三个步骤,即透彻理解、完整转换和准确表达。通过有意乱译译者可以实现超越原文和借题发挥的两个目的。有意乱译在特定背景下可以具有一定的社会、政治与经济方面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忠廉.科学翻译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张小川.直译与死译[J].海外英语,2013(7).
[3]黄忠廉.翻译方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年度项目“服务于翻译质量控制的误译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4E087)。
作者简介:张小川(1982— ),黑龙江哈尔滨人,研究方向:翻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