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一声清脆的蝉鸣

2018-10-15郭学萍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8年9期
关键词:虞世南高声蝉鸣声

编者的话:近年来,全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重视,中小学也进一步加强了中华古诗文教学,更加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亲近古诗词,诵读古诗词。本刊特推出“漫读古诗词”专栏,让我们和名师一起徜徉在中国古诗词的世界中,感受魅力,汲取营养,浸润心灵,传承经典。

[唐]虞世南

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的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唐朝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是最辉煌最伟大的朝代之一,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都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唐诗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上有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王者风范,唐朝造就了唐诗的艺术高度,唐诗印证了唐朝的辉煌。

唐朝有许多重臣名士都是文章写得好而位极人臣,或常被后人提及,虞世南应该算其中的一位。他从558年到638年,历经南北朝、隋朝、唐朝,活了81岁,也算是德高寿长。《咏蝉》是典型的借物喻人之作,具有浓郁的象征色彩,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境界高远。

首句“垂饮清露”,“”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的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指代官宦。在一般人心目中,显贵的身份地位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诗人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饮清露”的形象中。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鸣声。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呢?这是因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凤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诗人以蝉自比,则其鸣声也就不同凡响。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在前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的议论。蝉叫的声音能够传很远,很多人认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在这首诗里却表达了别样的看法,他认为正是由于“居高”声音才传得远,那些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借助权势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正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述:“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意思为:不必托高官的权势,也不必借史家的言辞,名声远传于后世。桀骜孤高的灵魂,不需要羁绊,更不需要像攀缘的凌霄花那样,借他人的高枝来炫耀自己。于是,那一声声蝉鸣,不再是聒噪之音,而是文人气骨的倔强之语。

同是詠蝉,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高人语;骆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那一声清脆的蝉鸣,落在你的心湖,又会漾起怎样的涟漪?

(郭学萍,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南京市

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猜你喜欢

虞世南高声蝉鸣声
《蝉》:居高声自远,餐露心自洁
春夜
高声诵读,文通字顺
登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咏萤火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鸣声声(连载)
蝉鸣声声
蝉鸣声声(四)
蝉鸣声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