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应用研究
2018-10-15林铖
林铖
摘 要:本文阐述了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以及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历史、本土、价值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基石,并探索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应用途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大学生;途径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对本民族文 化和价值观的充分肯定和认同,以及对其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 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表明文化自信是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保障。提升文化自信可以凭借多种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重要的方 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社会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对大多数中国人有支配作用的、具有积极影响的价值体系、观念形态、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等的总体表征。大学生既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也是整个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引领。对于当前大学生的整体培养活动来说,文化自信相对于传统 的知识培养活动来说,显得极为重要。高校有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培养文化自信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现状
(一)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建立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则有利于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指大学生对我国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可,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群体能对当前我国正在参与和形成的文化体系,形成清晰而完善的认同与理解。二是大学生能对我国文化的价值力和生命力形成坚定的信念。三是对我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极具信心,并愿意积极参与其中,形成强大推动力。
当代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全民族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只有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内在力量,才能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彰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突出成果。
(二)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与形成的前提是文化自觉,如果大学生自身对我国文化的了解不够,也就无法从本质上实现文化自信。在文化自信上,当代大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传统文化了解不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是文化自信的源泉。文化多元化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一定的沖击,并对大学生影响深刻。部分大学生乐于接受外来文化,却不愿深入了解本土优秀文化。由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缺乏,以及受价值观参差不齐的外来文化影响,部分大学生对我国社会道德规范和主流文化产生怀疑,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发生变化。
2.价值取向不明确
当代大学生对于西方文化持理性态度,不再是毫无辨识地照搬照用,而是主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文化渗透的认识也逐渐深刻。但一部分大学生受外来文化的不断传播,在价值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出现迷茫和困惑,出现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政治信仰抱有“游离”态度。例如:追崇西方文化节日却淡忘我国传统文化节日,模仿西方行为方式却忽视我国本土特色行为方式。
3.缺乏参与民族文化建设活动的积极性
校园是多元文化的载体。目前,虽然很多高校积极开展民族文化建设活动,但是积极参与的学生为数不多,对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认知不深,民族文化认同度不高。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基石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在历史的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它是这个民族、国家、政党 所凝聚的共同体在改造客观世界、协调群体关系、调节自身情感的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的文化认同与自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 5000 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理性和生存智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从历史角度看
文化自信作为一种民族集体心理,要有一定深厚的积淀作支撑,这一积淀首先要有时间作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 5000 年悠久的历史,并且从未间断,累积起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这一独特且持续存在的文明样态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它在时间性和连续性上为今天的文化自信奠定坚实的根基。文化的认同显然成为当今世界民族国家凝聚共识的纽带。无论西方文化如何冲击,我们都很难清除民族文化根植于中国人骨髓的因子,所以习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二)从本土角度看
中国传统社会虽然形成超稳定的结构,但是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轴心时代开创的文明辉煌在文化的交流互动中被不断创新超越,在此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显示出了超强的本土化能力。即使在面临强势力量的军事入侵,以至于改朝换代的时候,依然能够保持文化上的独领风骚; 即使面临异质文化挑战的时候,依然能够在融合中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这种本土化能力强化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必须立足本土,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仍然是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我们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两极对立中意识到本土的、民族的才是中国道路、中国实践的有力支撑。
(三)从价值角度看
文化自信还必须要建立在共同体达成的共识,即被共同体认可的价值理念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一整套的价值体系,这些价值理念不仅有助于中国传统社会保持长治久安,形成了悠久持续的文明,还在前全球化时代影响了整个的东亚文化圈,甚至对欧洲的启蒙运动也有一定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形成的价值理念仍然能够为解决今天世界共同面对的难题贡献智慧。中华传统文化所固有的整体性思维更加契合全球化时代,中华传统文化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所倡导的“仁”首先就是要从个体出发建构与他人的关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华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面对挑战时仍然能够应战,并且是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解决问题,这正是增强我们自信的动力。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应用途径
(一)深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度
高校在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想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學生文化自信培养中,就要从制度上下功夫,改变传统的教育制度,矫正功利化的教育倾向,树立“以文化人” 的教育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建立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领导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形式上灵活多样,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走入课堂、走入教材,在大学生中得到普及。高校开展以“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 为重点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养成和政治素养的提升。
(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要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影响当代大学生。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大学生专业知识,还要履行文化育人的职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就是人文素养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任务。其次,高校应当建立一支专家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队伍,打造合格的指导者和带头人,以专门地从事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 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理论研究和价值挖掘, 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反映时代的新内容,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三)完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体系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有效性的重要保证。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厚资源的深度挖掘和阐释,有助于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其次,高校应积极鼓励教师从事传统文化教学,开设“国学概论”、“经典诵读”等有关传统文化的通识课程,并将其纳入高校课程体系。
(四)拓展创新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闭门造车,要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不断的拓展创新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着力培养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以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第一,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价值理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应发挥校园文化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熏陶、陶冶作用,应依托校训、校歌、校风等内容,充分挖掘其中蕴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发挥校园文化环境育人功能。第二,高校应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例如“爱心公益、志愿服务”等形式的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第三、高校应鼓励大学生结合学校与专业特色,成立一批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社团,定期举办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最后,建设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网络环境,主动占据互联网这一重要教育阵地,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校园官方网站等平台,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栏,策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活动,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杜芳,陈金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4(23):35-37.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人民日报》,2014-05-05 日.
[3]程芳芳.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J].现代交际,2017(11).
[4]严昭柱.在历史的启示中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红旗文稿,2017 (11).
[5]章伟文.传统文化是涵养文化自信的源泉[J].人民论坛,2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