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纪念馆讲解员的素质及能力
2018-10-15葛尹
葛尹
摘 要:随着1959年建国10周年之际,中国第一代博物馆讲解员走进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时至今日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光景。在这漫长的五十多年中,我国一代又一代讲解员一路摸索,一路成长,成就与艰辛并行。本文旨在通过对场馆讲解员的定位、礼仪、技巧等一系列新要求,分析和探讨如何才能在新时期更好的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使讲解员成为纪念馆的名片,成为连接纪念馆与观众的桥梁和纽带。
关键词:讲解员;定位;礼仪;技巧
一、强化意识,准确定位
意识观念决定人的行动,作为一名合格的讲解员首先在思想上要认识到讲解工作的重要性,将外在的工作规范转化成内在的自我要求。只有意识上严格要求,工作中才能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
首先,樹立责任意识。这里的责任既包括岗位的职责,更包括对社会的责任。讲解员岗位是一个公共服务性的岗位,承担着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的职责,因此,讲解员要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认真研究历史,真诚施讲,对历史问题和社会现象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切忌胡编乱造,不懂装懂。讲解内容要规范,措辞准确、得体,经得起推敲,避免年代、人物等不确定的内容,在讲解中要避免“好像”、“可能”等字眼。对于社会责任方面,讲解员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和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能准确地把握宣传方向,运用自己的语言,润物细无声的突出展品、古迹景点的教育意义,激起观众的爱国热情,让纪念馆真正起到教育人心的作用。
其次,强化学习意识。中国第一代讲解员齐吉祥说过,“一个光会背诵解说辞的讲解员是不称职的讲解员。”讲解工作本质上就是知识积累和语言表达有机结合的一门艺术,讲解员作为知识的传播传授者、历史信息的传播者,讲解员既要掌握专业精湛的专业知识,又要掌握全面广泛的综合知识。例如,小学生的课本上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说我国的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齐吉祥前辈说,错了,应该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许多人见当时的他“人微言轻”,根本不以为然。后来经过大量的史实考证,彻底为“辽东”说正了名。因此,一个讲解员如果对历史不求甚解,一味“照本宣科”,是会误人子弟的。做一个“知识型”、“博中求专”的讲解员应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最后,准确定位讲解角色。作为一名纪念馆讲解员,我们的角色定位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在于它是一个用语言沟通,传递知识信息的过程,而复杂也在于此,我们要如何运用语言,如何与观众架起沟通的桥梁?这是一个非常多元的过程。我们要做历史文化的传播者,观众参观的服务员,参观活动中的组织引导者,社会大学的教育者,纪念馆的形象代言人,观众建议的信息采集员等等一系列的工作。因此,我们个人的素质往往象征着纪念馆整体形象。好的讲解可以扩大陈列的广度和深度,甚至可以弥补陈列的某些不足,还能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思想教育;好的讲解也能使观众对博物馆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可以提高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
二、优化形象,注重礼仪
首先,讲解员留给观众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观众虽然会全方位的评价讲解员,但是短暂的接触留给观众的印象,仪容仪表往往起主导作用,而且一个好的仪容仪表会让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更有信心。因此,讲解员的衣着要得体、整洁,体现庄重、知性、大方,佩戴工作牌,施淡妆,发型适合个人特征并与所处环境相协调。
其次,讲解员在讲解时态度要诚恳、亲切,做到来有“迎声”(致欢迎词),走有“送声”(如:谢谢您的参观、再见等)。同时,讲解词的语言一般还是书面语言,不会直接用口头语言来写,这就要求讲解员要理解地解读,并广泛阅读有关资料,丰富知识,拓展视野,创新思维,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最后,讲解时姿势要端庄大气
1.表情:讲解时表情要自然、大方、庄重。同时根据讲解内容面部表情要有准确而适度的变化,真实而恰当地表现讲解的内容,但切忌做出过于夸张的表情而显得矫揉造作。
2.站姿:站立是讲解时最基本的姿势。“站有站相”是对一个人礼仪修养的基本要求。良好的站姿能衬托出美好的气质和风度。讲解员在站立时,要自然的挺胸收腹,身体与地面垂直,重心放在前脚掌,双肩放松,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不宜将手插在口袋里,更不能下意识地做些小动作。
3.走姿:行走是讲解过程中的主要动作,是一种动态的美。在引导观众参观的过程中,怎样行走非常重要。讲解员在行走时,要注意步伐轻而稳,抬头挺胸,双肩放松,两眼平视,面带微笑,自然摆臂,同时注意保持与游客之间的距离,不能拉得太开。在陈列厅讲解时,讲解员要面对观众退步走或侧身面对观众行走。在室外讲解时,讲解员一般走在观众右侧中间靠前位置,把主道留给观众,身体微侧,避免背对观众。
4.目光:讲解时目光多用虚视法、环视法,眼光不能松散,切忌神游物外。可与观众进行一些视觉交流,眼神应自然、稳重、柔和、坦荡、友善。讲解时目光平视,焦点尽量落在后面的观众,同时兼顾他人,这是最基本的礼仪,也能使自己精神更集中。
5.手势的运用:讲解时的指示手势要规范、适时、准确、干净、利落、优美,做到眼到、口到、手到,简洁、协调,忌来回摆动、兰花指等。总之,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应根据讲解内容在适当的时候适度地使用指示动作,切忌使用过重的肢体语言,过于做作而不合乎礼仪规范的要求。
三、过硬的专业技能,扎实的讲解技巧
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了,更加的注重精神生活,人们更加希望在博物馆、纪念馆享受到精神盛宴,但仅凭观众自己去欣赏,有些事物的背景或更深层次的东西只能是雾里看花,讲解员的解说是非常重要的。合格的讲解员要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因此,讲解员在讲解的过程如何有效的掌握讲解中的技能技巧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讲解应言之有人,因人施讲,有的放矢。纪念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后,观众不仅数量大大增加,而且层次也更加广泛、复杂,当中有专家、学者、干部、学生、农民、同行、外宾等不同职业、文化、年龄和地域的参观者,这反映了人们对历史的尊重和文化的渴求。面对来自社会各阶层的群众,讲解员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以适应不同观众接受能力,以往的一个版本式的宣讲,显然已不合时宜。讲解员要针对不同观众,设计出不同的讲解内容,“因人施讲”、“有的放矢”,开展多层次的讲解服务。比如,齐吉祥老前辈在家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司母戊大方鼎时,面对儿童,他会说,同学们,这个青铜器可重可重了,有多重呢?有一千多斤呢。假如我做一个大天平,天平这边搁这个青铜器,你们都站到另一边去,能跟它一般沉呢。这样的讲解往往能得到孩子们的关注和共鸣。相反,如果面对大学考古系的学生,就不能这么“小儿科”了。他会结合所掌握的考古知识从商代殷墟文物讲起,要从更专业的角度分析它的器型、纹饰、文字等,能否得到这些专业人群的认同,就看你事先有没有专业的研究和
思考。
那么具体应如何做到因人施讲、有的放矢呢?首先,应深入要了解讲解的观众的基本情况,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讲解之前应了解好,今天来的是社会阶层的哪个群体,接受能力如何,人数多少,需要多长时间的介绍,有什么特殊的兴趣或特殊需求等等。讲解时才能事半功倍,才不会出现讲解员还在声嘶力竭地讲解,观众却大多逃之夭夭的尴尬情景。
其次,要与观众进行有效的互动。让观众贴近纪念馆,走进历史事件的进程,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设身处地的感受到当时的氛围,做到情景的再现,从而更好的接受讲解的内容。
2.讲解应有言之有趣,灵活控场、情趣盎然。讲解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也不是一种绝对的、单纯的理性强调。趣味性的讲解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我们有的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会碰到一个常见的问题,那就是讲解员在讲解的过程中,听众会越来越少,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讲解员在讲解的过程中不善于用生动的语言和趣味的故事去抓住听众的心 致使参观者听起来乏味无趣。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讲解时,要善于用生动有趣的历史典故或典例,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
效果。
3.熟悉现代化的讲解方式。讲解在目前状况下,仍以讲解员在展厅直接宣讲为主要方式,以讲座、发布资料、网络宣教等多种形式配合。但在高科技日益成熟阶段,一些新的宣传讲解方式逐步被一些城市博物馆采用,例如智能型全自动化展厅,可以使文物更为安全,且让参观者看得更真切,能将某些局部放大,能从各种不同角度展示文物,让观众感到更舒适。因此,讲解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水平,从而能灵活运用这些现代化的讲解方式。
4.努力提高应变能力,从容面对受众。讲解员面对的是广大观众,这些人来自四面八方,各个阶层,其知识程度,文化修养,差距甚大,兴趣与关注点也千差万别。面对观众千奇百怪的问题和需求,给讲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要求我们的讲解员必须具备较高的应变能力。
首先,要做好案头工作,才能讲起来得心应手;二是要加强与陈列、研究部门的联系,邀请相关专业人员为讲解员讲课,了解深层次的展览内容;三是讲解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学会换位思考,处在观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四是做好工作日志和總结。讲解员每接待一批观众后,要把讲解效果及经验教训记录下来,一星期做一次总结。这样做将有助于讲解员了解观众的多方位需求,根据观众的职业、来源区域、年龄和知识层次等适时调整讲解内容和讲解模式,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
总之,纪念馆作为文化底蕴浓厚的历史遗存的载体,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文化结晶,在提升社会大众的品味等方面讲解员职责重大。只有重视“讲解”工作,重视讲解人员的素质提高以及进一步完善讲解工作的内容和技巧,不断提高讲解人员的应变能力,才做好相应的工作。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讲解人员,将纪念馆的历史典故、风土人情、艺术价值及文化品位等方面的内涵诠释出来,让沉寂的历史焕发出青春和活力。